出自 唐代 王維 《桃源行》
漁舟逐水愛山春氢卡,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晨缴,行盡青溪不見人译秦。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击碗。
遙看一處攢云樹筑悴,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稍途,居人未改秦衣服阁吝。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械拍。
月明松下房櫳靜突勇,日出云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坷虑,競引還家問都邑甲馋。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猖吴。
初因避地去人間摔刁,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里誰知有人事海蔽,世中遙望空云山共屈。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党窜。
出洞無論隔山水拗引,辭家終擬長游衍。
自謂經(jīng)過舊不迷幌衣,安知峰壑今來變矾削。
當(dāng)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云林豁护。
春來遍是桃花水哼凯,不辨仙源何處尋。
漁舟順溪而下楚里,追尋那美妙的春景断部,夾岸桃花映紅了古渡口兩旁“喽校花樹繽紛蝴光,忘記了路程遠近;行到青溪盡處达址,忽然隱約似見人煙蔑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沉唠,豁然開朗一片平川疆虚。遠望去叢叢綠樹有如云霞綺聚集,進村見戶戶門前翠竹鮮花掩映满葛。第一次才聽說漢以后的朝代装蓬,村民穿戴的還是秦代衣裝。他們世代聚居在武陵源纱扭,在這里共建了世外田園牍帚。明月朗照,松下房櫳寂靜乳蛾;旭日升起暗赶,村中雞犬聲響起。村人驚訝地把外客迎接肃叶,爭相邀請蹂随,詢問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因惭,家家打掃花徑岳锁;傍晚的溪邊,漁樵乘船回村蹦魔。當(dāng)初因避亂世逃出塵寰激率,尋到這桃源仙境便不歸還咳燕。從此隱居峽谷,再不管外間變化乒躺;世人求訪異境招盲,不過是空望云山。漁人不懷疑這是難得的仙境嘉冒,但凡心未盡只把家園掛牽曹货;出洞后他不顧隔山隔水,又決定辭家來此仙源讳推。自認(rèn)為來過的地方不會迷路顶籽,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變。當(dāng)時曾記得山徑幽深银觅,沿青溪幾回彎曲才到桃林礼饱。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设拟;仙源何處慨仿,已杳杳難尋,不辨道路纳胧!
逐水:順著溪水镰吆。
古津:古渡口。
坐:因為跑慕。
一說“行盡青溪忽值人”万皿。見人:遇到路人。
隈:山核行、水彎曲的地方牢硅。
曠望:指視野開闊。旋:不久芝雪。
攢云樹:云樹相連减余。攢,聚集惩系。
散花竹:指到處都有花和竹林位岔。
樵客:原本指打柴人,這里指漁人堡牡。
武陵源:指桃花源抒抬,相傳在今湖南桃源縣(晉代屬武陵郡)西南。武陵晤柄,即今湖南常德擦剑。
物外:世外。
房櫳:房屋的窗戶。
喧:叫聲嘈雜惠勒。
俗客:指誤入桃花源的漁人赚抡。
引:領(lǐng)。都邑:指桃源人原來的家鄉(xiāng)捉撮。
平明:天剛亮怕品。閭巷:街巷妇垢。開:指開門巾遭。
薄暮:傍晚。
避地:遷居此地以避禍患闯估。去:離開灼舍。
靈境:指仙境。
塵心:普通人的感情涨薪。鄉(xiāng)縣:家鄉(xiāng)骑素。
游衍:留連不去。
自謂:自以為刚夺。不迷:不再迷路献丑。
峰壑:山峰峽谷。
云林:云中山林侠姑。
桃花水:春水创橄。桃花開時河流漲溢。
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莽红,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妥畏。清代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谷也安吁。文醉蚁,則炊而為飯;詩鬼店,則釀而為酒也网棍。”好的詩應(yīng)當(dāng)像醇酒妇智,讀后能令人陶醉滥玷。因此,要將散文的內(nèi)容改用詩歌表現(xiàn)出來俘陷,決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罗捎,還必須進行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王維這首《桃源行》拉盾,正是由于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shù)上的再創(chuàng)造桨菜,因而具有獨立的藝術(shù)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并世流傳。
《桃源行》所進行的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倒得,主要表現(xiàn)在開拓詩的意境泻红;而這種詩的意境,又主要通過一幅幅形象的畫面體現(xiàn)出來霞掺。
詩一開始谊路,就展現(xiàn)了一幅“漁舟逐水”的生動畫面:遠山近水,紅樹青溪菩彬,一葉漁舟缠劝,在夾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進。詩人用艷麗的色調(diào)骗灶,繪出了一派大好春光惨恭,為漁人“坐看紅樹”、“行盡青溪”作了鋪陳耙旦。這里脱羡,絢爛的景色和盎然的意興融成一片優(yōu)美的詩的境界,而事件的開端也蘊含其中了免都。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晉太元中锉罐,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绕娘,忘路之遠近……”在詩中都成了釀“酒”的原材料脓规,化為言外意、畫外音业舍,讓讀者自己去想象抖拦、去體會了。在畫面與畫面之間舷暮,詩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态罪、過渡性的描敘,來牽引連結(jié)下面,并提供線索复颈,引導(dǎo)著讀者的想象,循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向前推進沥割『睦玻“山口”、“山開”兩句机杜,便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帜讲。它通過概括描敘,使讀者想象到漁人棄舟登岸椒拗、進入幽曲的山口躡足潛行似将,到眼前豁然開朗获黔、發(fā)現(xiàn)桃源的經(jīng)過。這樣在验,讀者的想象便跟著進入了桃源玷氏,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畫面。這時腋舌,桃源的全景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了:遠處高大的樹木像是攢聚在藍天白云里盏触,近處滿眼則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块饺。這兩句赞辩,由遠及近,云刨沦、樹诗宣、花膘怕、竹想诅,相映成趣,美不勝收岛心。畫面中来破,透出了和平、恬靜的氣氛和欣欣向榮的生機忘古,讓讀者馳騁想象徘禁,去領(lǐng)悟、去意會髓堪,去思而得之送朱,而所謂詩的韻致、“酒”的醇味干旁,也就蘊含其中了驶沼。接著,讀者又可以想象到争群,漁人一步步進入這幅圖畫回怜,開始見到了其中的人物』槐。“樵客初傳漢姓名玉雾,居人未改秦衣服∏嵋”寫出了桃源中人發(fā)現(xiàn)外來客的驚奇和漁人乍見“居人”所感到服飾上的明顯不同复旬,隱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意思冲泥。
中間十二句驹碍,是全詩的主要部分失都。“居人共住武陵源”幸冻,承上而來粹庞,另起一層意思,然后點明這是“物外起田園”洽损。接著庞溜,便連續(xù)展現(xiàn)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畫面和生活畫面。月光碑定,松影流码,房櫳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靜謐延刘;太陽漫试,云彩,雞鳴犬吠碘赖,桃源之晨一片喧鬧驾荣。兩幅畫面,各具情趣普泡。夜景全是靜物播掷,晨景全取動態(tài),充滿著詩情畫意撼班,表現(xiàn)出王維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歧匈。漁人,這位不速之客的闖入砰嘁,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件炉。“驚聞”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畫面矮湘,不過畫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斟冕。“驚”板祝、“爭”宫静、“集”、“競”券时、“問”等一連串動詞孤里,把人們的神色動態(tài)和感情心理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表現(xiàn)出桃源中人淳樸橘洞、熱情的性格和對故土的關(guān)心捌袜。“平明”二句進一步描寫桃源的環(huán)境和生活之美好炸枣÷驳龋“掃花開”弄唧、“乘水入”,緊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點霍衫『蛞“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兩句敘事敦跌,追述了桃源的來歷澄干;“峽里誰知有人事,世間遙望空云山”柠傍,在敘事中夾入情韻悠長的詠嘆麸俘,文勢活躍多姿。
最后一層惧笛,詩的節(jié)奏加快从媚。作者緊緊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動,將漁人離開桃源患整、懷念桃源拜效、再尋桃源以及峰壑變幻、遍尋不得并级、悵惘無限這許多內(nèi)容拂檩,一口氣抒寫下來,情嘲碧、景、事在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父阻∮“不疑”六句,在敘述過程中加矛,對漁人輕易離開“靈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履婉,對云山路杳的“仙源”則充滿了向往之情。然而斟览,時過境遷毁腿,舊地難尋,桃源已不知在何處了苛茂。這時已烤,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妓羊,作為全詩的尾聲胯究,與開頭遙相照應(yīng)。開頭是無意迷路而偶從迷中得之躁绸,結(jié)尾則是有意不迷而反從迷中失之裕循,令讀者感喟不已臣嚣。“春來遍是桃花水”剥哑,詩筆飄忽硅则,意境迷茫,給人留下了無窮的回味株婴。
將這首《桃源行》詩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作比較抢埋,可以說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點督暂。散文長于敘事揪垄,講究文理文氣,故事有頭有尾逻翁,時間饥努、地點、人物八回、事件都交代得具體清楚酷愧。而這些,在詩中都沒有具體寫到缠诅,卻又使人可以從詩的意境中想象到溶浴。詩中展現(xiàn)的是一個個畫面,造成詩的意境管引,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力士败,去想象、玩味那畫面以外的東西褥伴,并從中獲得一種美的感受谅将。這就是詩之所以為詩的原因。
王維這首詩中把桃源說成“靈境”重慢、“仙源”饥臂,現(xiàn)代的人多有非議。其實似踱,詩中的“靈境”隅熙,也有云、樹核芽、花囚戚、竹、雞犬狞洋、房舍以及閭巷弯淘、田園,桃源中人也照樣日出而作吉懊,日入而息庐橙,處處洋溢著人間田園生活的氣息假勿。它反映了王維青年時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題思想态鳖,與散文《桃花源記》基本上是一致的转培。
這首詩通過形象的畫面來開拓詩境,可以說浆竭,是王維“詩中有畫”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浸须。此外,全詩三十二句邦泄,四句或六句一換韻删窒,平仄相間,轉(zhuǎn)換有致顺囊。詩的筆力舒健肌索,從容雅致,游刃有余特碳,頗為后人稱道诚亚。清代王士禛說:“唐宋以來,作《桃源行》最佳者午乓,王摩詰(王維)站宗、韓退之(韓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益愈。觀退之梢灭、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腕唧。及讀摩詰詩或辖,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枣接,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缺谴〉蹋”(《池北偶談》)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極高的評價湿蛔。翁方綱也極口推崇說膀曾,這首詩“古今詠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極阳啥√硪辏”(《石洲詩話》)這正是結(jié)論性的評價。
王維 : 王維(701年-761年所踊,一說699年—761年)泌枪,字摩詰,漢族秕岛,河?xùn)|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碌燕,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继薛,有“詩佛”之稱修壕。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遏考;觀摩詰之畫慈鸠,畫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