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嘆行役平绩,我今始知之圈匆。
山川一何曠,巽坎難與期捏雌。
崩浪聒天響跃赚,長風無息時。
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茲纬傲。
靜念園林好满败,人間良可辭。
當年詎有幾叹括?縱心復何疑算墨!
自古悲嘆行役苦,我今親歷方知之汁雷。
天地山川多廣闊净嘀,難料風浪驟然起。
滔滔巨浪震天響摔竿,大風猛吹不停止面粮。
游宦日久念故土,為何滯留身在此继低!
默想家中園林好,世俗官場當告辭稍走。
人生壯年能多久袁翁?放縱情懷不猶疑!
行役:指因公務而在外跋涉婿脸×皇ぃ《詩經·魏風·涉站):“嗟!予子行役狐树,夙夜無已焙压。”
一何:多么抑钟。曠:空闊涯曲。
巽(xùn)坎:《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巽代表風在塔,坎代表水幻件。這里借指風浪。難與期:難以預料蛔溃。與:符合绰沥。
崩浪:滔天巨浪。聒(guó)天響:響聲震天贺待。聒:喧擾徽曲。長風:大風。
游:游宦麸塞,在外做官秃臣。所生:這里指母親和故鄉(xiāng)。
淹:滯留喘垂。茲:此甜刻,這里绍撞,指規(guī)林。
人間:這里指世俗官場得院。良:實在傻铣。
當年:正當年,指壯年祥绞。當:適逢非洲。詎(jǜ):曾,才蜕径。潘岳《悼亡詩》:“爾祭詎幾時两踏。”
縱心:放縱情懷兜喻,不受約束梦染。
此詩寫于東晉隆安四年(400年),作者陶淵明三十六歲朴皆。作者此時在荊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職帕识。此前,陶淵明奉桓玄之命出使京都建康(今南京市)遂铡,完成使命后肮疗,返途中路過江西,準備順道回家省親扒接,然而被風阻在途中伪货。這首詩就是寫在途中受阻時的情景。
與第一首詩相比钾怔,第二首詩寫得更精煉一些碱呼,全詩僅十二句,集中表達了陶淵明厭倦仕途蒂教、依戀田園的思想感情巍举。第二首詩是真實動人的述懷詩。詩人對做官不感興趣凝垛,下決心要辭別官場懊悯。
“自古嘆行役,我今始知之”梦皮。做官有行役之勞炭分,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古代,尤其苦剑肯。所以陶淵明得出結論說:“自古嘆行役”捧毛。然而,行役者究竟有些什么可嘆的苦,陶淵明以往并無切身體驗呀忧∈郏可當他為桓玄當差,奔波于建康和江陵之間而账,不遠千理胰坟,其間的艱難險阻可以說是“備嘗之矣”,所以他感慨道:“我今始知之”泞辐。這里笔横,言未盡意,詩人的心里是在說:行役當差的苦頭我嘗夠了咐吼,誰還想迷戀仕途吹缔。
陶淵明厭倦仕途的另一個原因是,仕途多風險锯茄,吉兇難料厢塘。在詩人看來,做官是一種危險的事情撇吞,倒不如及早告別官場俗冻。為了表達這個意思,詩人并未直說牍颈,而是借景言情,引用典故達意琅关。行役途中煮岁,面對山川荒野,詩人的心境是孤獨而悲涼的涣易,發(fā)出了“山川一何曠”的感嘆画机。這不是對山川秀色的贊美,而是對山川曠野的畏懼新症。由于心情的關系步氏,大自然在詩人的眼里也是可怕的。詩人借山川之險來陪襯仕途之險徒爹,意在說明仕途可畏荚醒,潛藏著禍福風云。何時為福隆嗅,何時為禍界阁,誰也不知,“巽坎難與期”胖喳。用“巽坎”來比喻仕途中的吉兇順逆泡躯,是十分恰當的。“崩浪貼天響较剃,長風無息時”咕别。這是全詩的秀句,寫出了詩人在行役途中對山川風物的真實感受写穴。詩人的用詞準確惰拱,而又很會夸張。他不說“巨浪”确垫,而說“崩浪”弓颈。一個“崩”字,不僅有形象删掀,而且有聲音翔冀,繪聲繪色∨幔“聒”字準確地形容出巨浪咆哮時的雜亂之聲纤子。“崩”字形容聲大款票,“聒”字形容聲雜控硼。詩人借自然景象來描繪官場內部的激烈斗爭,像崩浪震天那樣可怕艾少。
宦游之人長年在外卡乾,離鄉(xiāng)背井,這在感情上是一種痛苦缚够。陶淵明也經歷著這種痛苦幔妨,行役途中他格外思親〉危“久游戀所生误堡,如何淹在茲”,這是陶淵明的心聲雏吭,抒發(fā)了思親的感情锁施,悔恨自己不應該誤入仕途,更不應該在仕途淹留杖们。有了這悔恨之后悉抵,詩人便下定了決心,要罷官歸田胀莹。這里基跑,可以看見陶淵明的內心世界,他贊美園林描焰,鄙棄官場媳否。詩的結尾“當年詎有幾栅螟,縱心復何疑±榻撸”表面似乎是消極情緒的表露力图。其實,詩人并未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掺逼,他是在思想痛苦的時候才這樣寫的吃媒,是一種憤慨之言。詩人正當壯年吕喘,大志未展赘那,繁雜的公務消磨著他的年華,而且受著官場的牽制約束氯质,俯仰由人募舟,他想擺脫官場的牽制,回到園林闻察,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自由拱礁。詩人盼望有“縱心”的時刻,這不是要放縱自己辕漂,而是要做一個自由人呢灶。不貪富貴,縱心歸田钉嘹,按自己的意志去生活鸯乃,這是陶淵明真實的思想。
陶淵明 :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跋涣,字元亮飒责,(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仆潮,私謚“靖節(jié)”,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遣臼、文學家性置、辭賦家、散文家揍堰。漢族鹏浅,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