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蘇軾的《晁錯論》
天下之患乞榨,最不可為者秽之,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吃既。坐觀其變考榨,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态秧;起而強為之董虱,則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申鱼,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愤诱,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捐友,而茍以求名之所能也淫半。
天下治平,無故而發(fā)大難之端匣砖;吾發(fā)之科吭,吾能收之,然后有辭於天下猴鲫。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对人,使他人任其責(zé),則天下之禍拂共,必集於我牺弄。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宜狐,山東諸侯并起势告,以誅錯為名蛇捌;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咱台。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络拌,不知錯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回溺,不惟有超世之才春贸,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馅而,鑿龍門祥诽,決大河而放之海譬圣。方其功之未成也瓮恭,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dāng)然厘熟,事至不懼屯蹦,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绳姨。
夫以七國之強登澜,而驟削之,其為變飘庄,豈足怪哉脑蠕?錯不於此時捐其身,為天下當(dāng)大難之沖跪削,而制吳楚之命谴仙,乃為自全之計,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碾盐。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晃跺,誰乎?己欲求其名毫玖,安所逃其患掀虎。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至安付枫;己為難首烹玉,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阐滩,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二打。
當(dāng)此之時,雖無袁盎叶眉,錯亦未免於禍址儒。何者芹枷?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莲趣。以情而言鸳慈,天子固已難之矣,而重違其議喧伞。是以袁盎之說走芋,得行於其間。使吳楚反潘鲫,錯已身任其危翁逞,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溉仑,使不至於累其君挖函,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雖有百盎浊竟,可得而間哉怨喘?
嗟夫!世之君子振定,欲求非常之功必怜,則無務(wù)為自全之計。使錯自將而討吳楚后频,未必?zé)o功梳庆,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卑惜。奸臣得以乘其隙膏执,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残揉!
天下的禍患胧后,最不能挽回的,莫過于表面上社會安定沒有禍亂抱环,而實際上卻存在著不安定因素壳快。消極地看著禍亂發(fā)生卻不去想方設(shè)法對付,那么恐怕禍亂就會發(fā)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镇草。起來堅決地制止它眶痰,又擔(dān)心天下人已經(jīng)習(xí)慣于這種安定的表象卻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梯啤、豪杰人物竖伯,才能夠挺身而出為國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得成就偉大的功業(yè)。這本來就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一蹴而就的七婴,更不是企圖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祟偷。國家安定平靜,無緣無故地觸發(fā)巨大的禍患的導(dǎo)火線打厘。我觸發(fā)了它修肠,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户盯。禍亂發(fā)生卻想躲躲閃閃地避開它嵌施,讓別人去承擔(dān)平定它的責(zé)任,那么天下人的責(zé)難莽鸭,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吗伤。
從前晁錯殫精竭慮效忠漢室,建議景帝削弱山東諸侯各國的實力硫眨。于是山東諸侯各國共同起兵足淆,借著殺晁錯的名義∞嗲颍可是景帝沒有洞察到他們的用心缸浦,就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夕冲。天下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殺身之禍而痛心氮兵,卻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卻是晁錯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yè)的人歹鱼,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泣栈,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從前大禹治水弥姻,鑿開龍門南片,疏通黃河,使洪水東流入海庭敦。當(dāng)他的整個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時疼进,可能也時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發(fā)生秧廉,只是他事先就預(yù)料到會這樣伞广,禍患發(fā)生時就不驚慌失措而能從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夠最終取得成功疼电。
七國那樣強大嚼锄,卻突然想削弱它,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蔽豺?晁錯不在這個時候豁出自己的性命区丑,為天下人承受抵擋大難從而控制吳、楚等國的命運,卻居然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讓景帝御駕親征平定叛亂而自己留守京城沧侥。再說那挑起七國之亂的是誰呢可霎?自己想贏得那個美名,又怎么能躲避這場患難呢宴杀?拿親自帶兵平定叛亂的極其危險啥纸,與留守京城的極其安全相比,自己是個引發(fā)禍亂的主謀婴氮,選擇最安全的事情去做斯棒,卻把最危險的事情留給皇帝去做,這就是讓忠臣義士們憤怒不平的原因啊主经。在這個時候荣暮,即使沒有袁盎,晁錯也不可能免于殺身之禍罩驻。為什么呢穗酥?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卻叫皇帝御駕親征惠遏,按情理來說砾跃,皇帝本來已經(jīng)覺得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节吮,這樣正好給袁盎以進讒言的機會抽高,使他的目的能夠得逞。假若吳透绩、楚等七國叛亂時翘骂,晁錯豁出性命承擔(dān)這一危險的平叛重擔(dān),夜以繼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訓(xùn)練軍隊帚豪,向東邊嚴陣以待碳竟,讓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煩憂,那么皇帝就會充分依靠他而不覺得七國叛亂有什么可怕狸臣∮ㄎΓ縱使有一百個袁盎,能有機可乘離間他們君臣嗎烛亦?
唉诈泼!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偉大的功業(yè),那就不要考慮保全性命的計策此洲。假如晁錯自己親自帶兵去討伐吳厂汗、楚等七國,不一定就不會成功呜师。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娶桦,而惹得皇帝不高興,奸臣正好趁此鉆了空子。晁錯企圖保全自己的性命衷畦,正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袄跬俊!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祈争,潁川今河南禹州人斤程,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主張重農(nóng)貴粟菩混,力倡削弱諸候忿墅,更定法令,招致王侯權(quán)貴忌恨沮峡。漢景帝四年(前154年)疚脐,吳、楚等七國以“討晁錯以清君側(cè)”為名邢疙,發(fā)動叛亂棍弄,晁錯因此被殺。
患:禍患疟游。
為:治理呼畸,消除。
治平:政治清明颁虐,社會安定
其:代詞蛮原,指禍患。
所:處所聪廉。這里指解決問題的措施瞬痘。
狃(niǔ):習(xí)慣。
不吾信:不相信我板熊。
惟:只有。
出身:挺身而出察绷。
犯:冒著干签。
以:而,表順接拆撼。
固:原本容劳。
期(jī)月:一個月。這里泛指短時期
端:開頭闸度,開始竭贩。
發(fā):觸發(fā)。
收:制止莺禁。
然后有辭于天下:然后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留量。
循循焉:緩慢的樣子。循循,徐徐楼熄。焉忆绰,……的樣子。
去:逃避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從前晁錯殫精竭慮效忠漢朝可岂。昔者错敢,從前。
山東:指崤山以東缕粹。
并起:一同起兵叛亂稚茅。
以誅錯為名:以誅殺晁錯作為名義。以······為平斩,把······作為峰锁。
而天子不以察,以錯為之說:但漢景帝沒有洞察到起兵的諸侯的用心双戳,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虹蒋。
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錯有以取之也:天下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受殺身之禍而悲痛飒货,卻不明白其中一部分是晁錯自己造成的魄衅。以,因為塘辅。取晃虫,招致。
古之立大事者扣墩,不惟有超世之才哲银,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自古以來能夠成就偉大功績的人,不僅僅要有超凡出眾的才能呻惕,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荆责。
之:用在主、謂語之間亚脆,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做院,無實義。
龍門:今陜西韓城東北濒持,是黃河奔流最湍急處键耕。
大河:指黃河。
方:當(dāng)柑营。
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可能也有決堤屈雄、漫堤等可怕的禍患。
是以:所以官套,因此酒奶。
夫:句首發(fā)語詞蚁孔。
驟:突然。
其為變讥蟆,豈足怪哉:他們起來叛亂勒虾,難道值得奇怪嗎?足瘸彤,值得修然。
乃:竟然。
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想讓皇帝御駕親征平定叛亂质况,而自己留守京城愕宋。
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自己想求得這個美名结榄,怎么能逃避這場患難呢中贝?安,怎么臼朗。
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這是忠臣義士們之所以憤怒不平的原因啊邻寿。
雖:即使。
何者:為什么呢视哑?
以情而言:按照情理來說绣否。以,按照挡毅。
天子固已難之矣蒜撮,而重違其議:皇帝本來已經(jīng)覺得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跪呈。
使:假若段磨。
淬礪:鍛煉磨礪。引申為沖鋒陷陣耗绿,發(fā)憤圖強苹支。
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即使有一百個袁盎缭乘,能有機可乘離間他們君臣嗎沐序?
嗟夫:感嘆詞,唉堕绩。
則無務(wù)為自全之計:就不要考慮保全性命的計策。務(wù)邑时,從事奴紧。
隙:空隙,空子晶丘。
乃其所以自禍歟:正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笆虻唐含!歟,語氣助詞沫浆,表感嘆捷枯。
《晁錯論》為蘇軾在宋仁宗嘉佑五年至六年(1060—1061年)寫就并呈與朝廷的文章之一∽ㄖ矗《晁錯論》的具體寫作時間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本文寫于宋仁宗嘉佑五年淮捆,是在制科考試前所上二十五篇《進論》之一;另一種說法認為該作品寫于嘉祐六年本股,是蘇軾在制科考試中的一篇應(yīng)試文章攀痊。
蘇軾在其人物史論中寫了大量的翻案文章,立意新穎深刻拄显,高遠幽邃苟径。治國之策,行事之則躬审;愛民之心棘街,嫉惡之恨;他人之思承边,自我之省遭殉,都別出新見,發(fā)人之所未見炒刁,啟人之所未思恩沽。晁錯曾提出“削藩”建議,后被漢景帝所殺翔始÷扌模“晁錯之死,人多嘆息”城瞎,蘇軾卻翻空出奇渤闷,以獨特的視角,一家之言脖镀,闡述了晁錯受禍原因飒箭,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應(yīng)“出身為天下犯大難蜒灰,以求成功”的主張弦蹂。
文章開篇為泛泛概說:“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强窖,名為治平無事凸椿,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崮纾”起句看似虛寫脑漫,實則卻在暗說漢景帝時國泰民安中隱含著的諸侯之患髓抑。接著,作者便圍繞“患”字优幸,從“坐”吨拍、“起”兩方面進行分說⊥耍“坐觀其變”而不對禍患采取措施羹饰,那么禍患便會蔓延得無可救藥;“起而強為之”而不等待時機跛璧,則天下也同樣不能保持治平安定的局面严里。作者說的“起而強為之”,暗指晁錯的削落追城。下面刹碾,文章又結(jié)止上兩句的意思。引出“仁人君子豪杰之行”的作為座柱,以此而暗與晁錯柑比迷帜。用“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而茍以求名者之所能也色洞∠非拢”概寫出歷史上的失敗者、又具體落實在晁錯身上火诸,暗含著對晁錯失敗原因的評論锦针。這兩句堪稱全篇關(guān)鍵之處,是作者論說的中心置蜀。在此處奈搜,它還有承上啟下的妙用:“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上承“起而強為之”;“茍以求名者”盯荤,下啟“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馋吗。后面,“天下治平”幾句秋秤,暗寫景帝時的“七國之亂”宏粤;“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幾句,又虛寫七國起兵后晁錯的態(tài)度灼卢。因此绍哎,首段雖沒直接點出晁錯,但卻句句在寫晁錯鞋真。抽象中有具體蛇摸,虛寫里含實寫,虛實相生中既使后面的論述高屋建扳灿巧,又讓文章排宕開閨赶袄,具有一種滔滔的氣勢。
第二段抠藕,文章在前面基礎(chǔ)上較而易舉地由抽象而具體饿肺,由隱而顯。由歷史的抽象概說盾似,過渡到具體的史事論述敬辣。西漢社會諸侯的割據(jù)勢力嚴重威脅著封建的中央集權(quán)、晁錯繼賈誼之后零院,屢次建議景帝“削藩”溉跃。他說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告抄、削之撰茎,其反嘔,禍写蛲荨龄糊;不削之,其反遲募疮,禍大炫惩。”漢景帝用其策阿浓,于是出現(xiàn)了“七國之亂”他嚷。后來因讒言晁錯被殺,后代之人多悲嘆晁錯的盡忠而蒙害芭毙。但蘇軾這里卻一反傳統(tǒng)老調(diào)筋蓖,認為晁錯獲罪是由于“有以取之也”,從而使文章蹊徑獨辟稿蹲、不同凡響扭勉。
第三段,作者一方面緊扣史事苛聘,另一方面卻把筆觸拉開涂炎,先提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设哗,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介的觀點唱捣。然后便旁征博引用大禹治水的鑿龍門、決江河和潰冒沖突來舉例論證网梢,提出“事至而不懼”震缭、“徐為之所”才能使大事成功,以此而暗中指責(zé)晁錯的臨危而逃战虏。
第四段是全篇的主體拣宰,這一段議論變得豐富党涕,行文也變得曲折。這一段通過有力的論說鞭辟近里地闡述了晁錯取禍的原因巡社√诺蹋“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其為變豈足怪哉晌该!”蘇軾認為“削藩”應(yīng)該逐步進行肥荔,徐為之所”,而不應(yīng)“驟削之”朝群,驟削則必然導(dǎo)致“七國之亂”燕耿,這便是“無故而發(fā)大難之端”。仁人君子豪杰卻于此時挺身而出姜胖,所以能成大業(yè)誉帅,但晁錯不在此時捐身,力擋大難谭期,擊潰七國堵第,反而臨危而逃,“使他人任其責(zé)”隧出,那么“天下之禍”自然便集中在晁錯身上了踏志。文章至此。所議之事胀瞪、所立之淪雖與前文相近针余,但觀點與史事卻逐漸由隱而顯、由暗而明凄诞。文章的氣勢也慢慢由弱而強圆雁、由平易而近洶涌。緊接著帆谍,作者又連用了兩個反問句伪朽,把文章的氣勢推向了的頂峰⊙打“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烈涮,誰乎?”是誰引發(fā)出七國之難而又臨危而逃了選擇最安全的處所窖剑,把天子陷入至危的境地坚洽,這是忠義之士所憤惋之人,既使無袁盎的讒一也不會幸免十禍西土。這樣的結(jié)局的原因是“己欲居守讶舰,而使人主自將。”這兩個問句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跳昼,使文覃呈現(xiàn)出汪洋懲肆的特征般甲。然而蘇軾并不就此擱筆,他用兩個條件再從反面假設(shè)晁錯庐舟,把文章跳起的高浪又推向了深遠廣闊欣除。“使吳挪略、楚反,錯以身任其危滔岳,日夜淬礪杠娱,東向而待之”,這是假設(shè)晁錯不臨危而逃谱煤;“使不至于家其君摊求。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這是假設(shè)晁錯不使人主自將刘离。那么即使有一百個袁盎也不能使晁錯獲禍室叉。
最后一段,文章的氣勢漸漸平緩硫惕,在感嘆歷史之時茧痕,再一次指出臨危而逃自固其身是晁錯取禍的原因,從而增重了題旨的作用恼除。
作者生活時代踪旷,治平已久,文恬武嬉豁辉,積貧積弱令野,作者思治,故此論實為有感而發(fā)徽级。起首議論雄深渾徽气破,有很強的針對性。全篇文章由虛而實餐抢,由實而氣勢滔滔现使,由氣勢滔滔而漸漸平緩,把舒緩與緊湊有機地融為一體弹澎。
蘇軾 : 蘇軾(1037-1101)团滥,北宋文學(xué)家竿屹、書畫家、美食家灸姊。字子瞻拱燃,號東坡居士。漢族力惯,四川人碗誉,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父晶,學(xué)識淵博哮缺,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甲喝。其文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