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啡捶,英雄無覓,孫仲謀處奸焙。舞榭歌臺瞎暑,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忿偷,尋常巷陌金顿,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鲤桥,金戈鐵馬揍拆,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茶凳,封狼居胥嫂拴,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贮喧,望中猶記筒狠,烽火揚州路∠渎伲可堪回首辩恼,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谓形。憑誰問:廉頗老矣灶伊,尚能飯否?
歷經千古的江山寒跳,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聘萨。當年的舞榭歌臺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童太。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米辐,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遙想當年书释,他指揮著強勁精良的兵馬翘贮,氣吞驕虜一如猛虎!
元嘉帝興兵北伐征冷,想建立不朽戰(zhàn)功封狼居胥择膝,卻落得倉皇逃命,北望追兵淚下無數(shù)检激。四十三年過去了肴捉,如今瞭望長江北岸腹侣,還記得揚州戰(zhàn)火連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齿穗,拓跋燾祠堂香火盛傲隶,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窃页。還有誰會問跺株,廉頗老了,自己還能吃飯嗎脖卖?
韻譯
江山如畫乒省、歷經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東吳英雄孫權在此的定都處畦木。昔日的舞榭歌臺袖扛、顯赫人物,都被風吹雨打化為土十籍。斜陽照著草和樹蛆封,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們說勾栗,武帝劉裕曾在這個地方住。想當年围俘,他騎戰(zhàn)馬披鐵甲砸讳,刀槍空中舞,氣吞萬里如猛虎界牡。
宋文帝草率用兵學黷(dú)武绣夺,效法漢將伐匈奴,沒能夠封山紀功狼居胥欢揖,卻要倉皇向南逃,時時回頭向北顧奋蔚。我登上山亭望江北她混,還記得四十三年前的舊事一幕幕:烽火連天鏖(áo)戰(zhàn)苦,揚州一帶遭荼(tú)毒泊碑。往事怎忍再回顧坤按?拓跋燾(tāo)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馒过,祭祀擂大鼓臭脓。誰能派人來探問:廉頗將軍雖年老,飯量還好嗎腹忽?
京口:古城名来累,即今江蘇鎮(zhèn)江砚作。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嘹锁。
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葫录,字仲謀,曾建都京口领猾。孫權(182年——252年)米同,字仲謀。東吳大帝摔竿,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面粮。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继低,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熬苍。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郁季,公元200年孫策早逝冷溃。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梦裂。 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似枕,字德輿,小名寄奴年柠,漢族凿歼,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后來遷居到京口(江蘇鎮(zhèn)江市)冗恨,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答憔,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掀抹、卓越的軍事家虐拓、統(tǒng)帥。
“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領兵北伐傲武,收復洛陽蓉驹、長安等地。
元嘉:劉裕子劉義隆年號揪利。草草:輕率态兴。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余疟位,封狼居胥山而還瞻润。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內。
贏得:剩得绍撞,落得正勒。
烽火揚州路:指當年揚州路上,到處是金兵南侵的戰(zhàn)火烽煙楚午。
“四十三年”句:作者于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南歸昭齐,到寫該詞時正好為四十三年。
佛(bì)貍祠:佛貍矾柜,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阱驾。拓跋燾在打敗南朝劉宋王玄謨軍隊后,追至長江北岸怪蔑,在瓜不山上建立行宮里覆,后稱佛貍祠。
神鴉: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缆瓣。社鼓:祭祀時的鼓聲喧枷。
廉頗: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
這首詞寫于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 弓坞,辛棄疾當時已有六十六歲隧甚。當時韓侂胄執(zhí)政,正積極籌劃北伐渡冻,閑置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戚扳。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族吻,心中感慨萬千帽借,于是寫下了這首佳作。
辛棄疾之詞超歌,風格豪放砍艾,氣勢雄渾,境界開闊巍举,已成為不刊之論脆荷,是學者所共識的,但論及最能代表其風格的作品時懊悯,眾人皆推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简烘,這殊不妥。這首詞定枷,雖有豪放之因素,但細究可發(fā)現(xiàn)届氢,此詞風格非“豪放”一詞所能全面概括欠窒。從整體上來看,此詞并非一首激情澎湃、斗志昂揚的豪放之文岖妄,而是一首沉郁頓挫型将、悲壯蒼涼之作。
“千古江山荐虐,英雄無覓七兜,孫仲謀處。舞榭歌臺福扬,風流總被腕铸,雨打風吹去☆醣”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筆狠裹,噴薄而出,力沉勢雄汽烦,顯示出作者非凡的英雄氣魄和無比寬廣的胸襟涛菠,也說明了作者寫詩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見大好江山淪落異族之手撇吞。這就為本詞定下了較高的格調俗冻。仲謀,即指三國時代吳國國主孫權牍颈,他繼承父兄基業(yè)迄薄,西拒黃祖,北抗曹操颂砸,戰(zhàn)功赫赫噪奄,先建都京口,后遷都建康人乓,稱霸江東勤篮,為世人公認的一代英雄豪杰。辛棄疾對孫權很是佩服色罚。在其另一首詞作《南鄉(xiāng)子》中碰缔,他就以萬分欽佩的口吻贊揚孫權:“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zhàn)未休戳护。天下英雄誰敵手金抡?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腌且」8危”但正如明代楊慎所言:“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铺董。是非成敗轉頭空巫击,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用蹋” 江河不改粹懒,青山依舊,但歷史卻是風云變換顷级、物是人非了凫乖。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弓颈,人道寄奴曾住帽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恨豁∠担”燕、后秦時橘蜜,所向披靡菊匿,威震四方,有氣吞萬里之勢计福。而如今跌捆,英雄了得的劉裕的居所,也淪落為毫不起眼的“斜陽草樹”與“尋常巷陌”象颖,再也不復當年的輝煌與氣勢了.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劉裕佩厚,劉裕先祖隨晉室南渡,世居京口说订,當年北伐南在上半闋中抄瓦,作者由京口這一歷史名城聯(lián)想到與京口有關的歷史英雄孫權與劉裕,以此順勢寫來陶冷,自然流暢钙姊,含蓄蘊藉,共蘊含了三層意思:一埂伦、表達了時光流逝煞额、歲月不居給作者帶來的無限悵惘的感受:時間一如滔滔長逝的流水,不禁抺去了歷史英雄的豐功偉績沾谜,也卷走了風流人物的風采神韻膊毁,當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蕪的“斜陽草樹”而已。二基跑、由于世無英雄婚温,奸臣當?shù)溃实刍栌瓜狈瘢率乖浻⑿圯叧龅腻\繡江山痛落敵手缭召,中原人民淪為異國之奴栈顷,而又看不到收復故國的希望。此情此景嵌巷,無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喪權辱國之痛。三室抽、把自己的懷才不遇搪哪、壯志難酬的困頓與歷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對比坪圾,表達了對英雄們的追慕與緬懷晓折,羨慕他們都能夠大展才華、建功立業(yè)兽泄,而自己卻屢被貶謫漓概,遭遇坎坷,抒發(fā)了自己懷才而不能施展病梢、有壯志難以實現(xiàn)的無奈心境胃珍。悲涼之感、悵惘之情蜓陌,溢于言表觅彰,為全篇奠定了沉郁蒼涼的情感基調。這三層意思钮热,層層遞進填抬,步步深入,感情飽滿而真摯隧期,情緒熱烈而低沉飒责,完美地勾畫了一個憂國憂民、急于收復故地卻又屢遭排擠的愛國志士的形象仆潮。
“元嘉草草宏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鸵闪¢茉危”“元嘉”為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元嘉二十七年蚌讼,宋文帝命王玄謨北伐拓拔氏辟灰,由于準備不足,又貪功冒進篡石,大敗而歸芥喇,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燾乘勝追至長江邊,揚言欲渡長江凰萨。宋文帝登樓北望继控,深悔不已械馆。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戰(zhàn)權臣韓侂冑不要草率出兵武通,但韓并未聽從辛棄疾的建議霹崎,倉促出戰(zhàn),直接導致了開禧二年的北伐敗績和開禧三年的宋金議和冶忱。
“四十三年尾菇,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囚枪∨晌埽”在此,作者將筆鋒從沉寂遠去的歷史拉向切近的自身链沼,開始追憶住事默赂,回顧自己一生。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括勺,至開禧元年至京口上任缆八,正是四十三年。這四十三年中朝刊,金國與宋朝戰(zhàn)事不斷耀里,連年不絕。而作者雖一直極力主戰(zhàn)拾氓,并為收復故國不畏艱難冯挎,戎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咙鞍,機會不來房官,于是心中自有一腔無從說起的悲憤。
下三句中的“回首”應接上句续滋,由回憶往昔轉入寫眼前實景翰守。這里值得探討的是,佛貍是北魏的皇帝疲酌,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蜡峰,北方的百姓把他當作神來供奉,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朗恳,不忍回首當年的“烽火揚州路”湿颅。辛棄疾是用“佛貍”代指金主完顏亮。四十三年前粥诫,完顏亮發(fā)兵南侵油航,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所在的瓜步山上怀浆,嚴督金兵搶渡長江谊囚。以古喻今怕享,佛貍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如今“佛貍祠下镰踏,一片神鴉社鼓”與“四十三年函筋,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形成鮮明的對比奠伪,當年淪陷區(qū)的人民與異族統(tǒng)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驻呐,烽煙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風平浪靜芳来,淪陷區(qū)的人民已經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竟至于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猜拾,這是痛心的事即舌。不忍回首往事,實際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實挎袜。以此正告南宋統(tǒng)治者顽聂,收復失土,刻不容緩盯仪,如果繼續(xù)拖延紊搪,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全景。
最后作者以廉頗自比耀石,這個典用得很貼切,內蘊非常豐富爸黄,一是表白決心滞伟,和廉頗當年服事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炕贵,只要起用梆奈,當仁不讓,奮勇爭先称开,隨時奔赴疆場亩钟,抗金殺敵。二是顯示能力鳖轰,自己雖然年老清酥,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脆霎,勇武不減當年总处,可以充任北伐主帥;三是抒寫憂慮睛蛛。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鹦马,可為奸人所害胧谈,落得離鄉(xiāng)背井,雖愿為國效勞荸频,卻是報國無門菱肖,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旭从,朝廷棄而不用稳强,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和悦,壯志不能實現(xiàn)退疫。辛棄疾的憂慮是有道理的,果然韓侂胄一伙人不采納他的意見鸽素,對他疑忌不滿褒繁,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馍忽。辛棄疾渴盼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棒坏。
在這首詞中用典雖多,然而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遭笋,恰到好處坝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上的能量瓦呼,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喂窟。所以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并非是辛棄疾的缺點吵血,這首詞正體現(xiàn)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谎替。
辛棄疾 : 辛棄疾(1140-1207)弃锐,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殿托,改字幼安霹菊,別號稼軒,漢族支竹,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旋廷。出生時鸠按,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饶碘,不久歸南宋目尖。歷任湖北、江西扎运、湖南瑟曲、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