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城西百尺樓稍走,黃昏獨上海風秋袁翁。(獨上 一作:獨坐)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婿脸。
琵琶起舞換新聲粱胜,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狐树,高高秋月照長城焙压。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抑钟。
表請回軍掩塵骨涯曲,莫教兵士哭龍荒。
青海長云暗雪山在塔,孤城遙望玉門關幻件。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心俗。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城榛,已報生擒吐谷渾揪利。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狠持。
明敕星馳封寶劍疟位,辭君一夜取樓蘭。
玉門山嶂幾千重喘垂,山北山南總是烽甜刻。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正勒。
在烽火臺的西邊高高地聳著一座戍樓得院,黃昏時分,獨坐在戍樓上任憑從湖面吹來的秋風撩起自己的戰(zhàn)袍章贞。此時又傳來一陣幽怨的羌笛聲祥绞,吹奏的是《關山月》的調(diào)子,無奈著笛聲更增添了對萬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鸭限。
軍中起舞蜕径,伴奏的琵琶翻出新聲,不管怎樣翻新败京,每每聽到《關山月》的曲調(diào)時兜喻,總會激起邊關將士久別懷鄉(xiāng)的憂傷之情。紛雜的樂舞與思鄉(xiāng)的愁緒交織在一起赡麦,欲理還亂朴皆,無盡無休。此時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著長城隧甚。
邊城榆樹的葉子早已稀疏飄落车荔,顏色發(fā)黃了,傍晚時分戚扳,一場戰(zhàn)斗剛剛結(jié)束忧便,環(huán)視戰(zhàn)場,只見暮云低合帽借,荒丘起伏珠增。將軍向皇帝上表,奏請班師砍艾,以便能把戰(zhàn)死沙場的將士們的尸骨運回故土安葬蒂教,不能讓士兵們?yōu)樗l(xiāng)埋葬自己的戰(zhàn)友而傷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云霧脆荷,遮暗了整個祁連山凝垛,遠遠地可以望見玉門關那座孤城懊悯。黃沙萬里,頻繁的戰(zhàn)斗磨穿了戰(zhàn)士們身上的鎧甲梦皮,不將敵人打敗絕不回還炭分。
塞北沙漠中大風狂起,塵土飛揚剑肯,天色為之昏暗捧毛,前線軍情十分緊急,接到戰(zhàn)報后迅速出擊让网。先頭部隊已經(jīng)于昨天夜間在洮河的北岸和敵人展開了激戰(zhàn)呀忧,剛剛聽說與敵人交火,現(xiàn)在就傳來了已獲得大捷的消息溃睹。
將軍臂膊上綁縛著胡瓶而账,騎著紫薄汗馬,英姿颯爽丸凭;碎葉城西的天空中一輪秋月高高懸掛福扬。邊境傳來緊急軍情,皇上派使者星夜傳詔將軍惜犀,并賜予尚方寶劍令其即刻領兵奔赴前線殺敵铛碑;將軍拜詔辭京,奔赴戰(zhàn)場虽界,將士用命汽烦,一鼓作氣,很快就攻破了敵人的老巢莉御。
玉門關周圍山巒層層疊疊撇吞,像重重屏障護衛(wèi)著王朝的西北邊防;烽火臺遍布各個山頭礁叔。人們戍邊要依靠烽火來傳遞消息牍颈;那里山深林密,馬兒跑過一會兒就看不見蹤影了琅关。
從軍行:樂府舊題煮岁,屬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涣易。
羌笛:羌族竹制樂器画机。關山月,樂府曲名新症,屬橫吹曲步氏。多為傷離別之辭。
獨上:一作“獨坐”徒爹。
無那:無奈荚醒,指無法消除思親之愁芋类。一作“誰解”。
新聲:新的歌曲界阁。
關山:邊塞梗肝。舊別:一作“離別”。
撩亂:心里煩亂铺董。邊愁:久住邊疆的愁苦。聽不盡:一作“彈不盡”禀晓。
關城:指邊關的守城精续。
云沙:像云一樣的風沙。
表:上表粹懒,上書重付。掩塵骨:指尸骨安葬。掩凫乖,埋确垫。
龍荒:荒原。
青海:指青海湖帽芽,在今青海省删掀。
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导街。一作“雁門關”披泪。
樓蘭: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蠟羌縣及羅布泊一帶搬瑰,此地代指唐西邊境少數(shù)民族政權款票。終不還:一作“竟不還”。
轅門:指軍營的大門泽论。
吐谷渾:中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名稱艾少,晉時鮮卑慕容氏的后裔。
胡瓶:唐代西域地區(qū)制作的一種工藝品翼悴,可用來儲水缚够。
敕:專指皇帝的詔書。星馳:像流星一樣迅疾奔馳抄瓦,也可解釋為星夜奔馳潮瓶。
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樣的山峰。
烽:指烽火臺钙姊。
組詩《從軍行七首》是王昌齡采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毯辅,載于《全唐詩》卷一百四十三。
【其一】
這首小詩煞额,筆法簡潔而富蘊意思恐,寫法上很有特色沾谜。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系。前三句敘事胀莹,描寫環(huán)境基跑,采用了層層深入、反復渲染的手法描焰,創(chuàng)造氣氛媳否,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荆秦,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篱竭。“烽火城西”步绸,一下子就點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掺逼。荒寂的原野瓤介,四顧蒼茫吕喘,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huán)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刑桑。時令正值秋季氯质,涼氣侵人,正是游子思親祠斧、思婦念遠的季節(jié)病梢。時間又逢黃昏,“雞棲于塒梁肿,日之夕矣蜓陌,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吩蔑,如之何勿思钮热!”(《詩經(jīng)·王風·君子于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fā)人們思念于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烛芬,久戍不歸的征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隧期。天地悠悠,牢落無偶赘娄,思親之情正隨著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仆潮。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huán)境遣臼,沒有聲音性置,還缺乏立體感。接著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揍堰。在寂寥的環(huán)境中鹏浅,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嗅义,就象親人在呼喚,又象是游子的嘆息隐砸。這縷縷笛聲之碗,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征人積郁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季希,再也控制不住褪那,終于來了個大爆發(fā),引出了詩的最后一句式塌。這一縷笛聲武通,對于“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著吹笛人所抒發(fā)的情珊搀,使環(huán)境更具體、內(nèi)容更豐富了尾菇。詩人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境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zhuǎn)折過渡派诬,何等巧妙劳淆、何等自然!
在表現(xiàn)征人思想活動方面默赂,詩人運筆也十分委婉曲折沛鸵。環(huán)境氛圍已經(jīng)造成,為抒情鋪平墊穩(wěn)缆八,然后水到渠成曲掰,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是征人思念親人奈辰、懷戀鄉(xiāng)土的感情栏妖,但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奖恰。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吊趾,正是征人思歸又不得歸的結(jié)果。這一曲筆瑟啃,把征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论泛。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蛹屿,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屁奏,而更具動人的力量了。
【其二】
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错负,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xiàn)征戍者深沉了袁、復雜的感情朗恳。
“琵琶起舞換新聲”。隨舞蹈的變換载绿,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diào)粥诫,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于邊地風味的樂器崭庸,而軍中置酒作樂怀浆,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孪恚”這些器樂执赡,對征戍者來說,帶著異或情調(diào)函筋,容易喚起強烈感觸沙合。既然是“換新聲”,總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跌帐、新的感受吧首懈?不,“總是關山舊別情”谨敛。邊地音樂主要內(nèi)容究履,可以一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脸狸。因為藝術反映實際生活最仑,征戍者誰個不是離鄉(xiāng)背井乃至別婦拋雛?“別情”實在是最普遍炊甲、最深厚的感情和創(chuàng)作素材泥彤。所以,琵琶盡可換新曲調(diào)卿啡,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nèi)容全景。《樂府古題要解》云:“《關山月》牵囤,傷離也爸黄。”句中“關山”在字面的意義外揭鳞,雙關《關山月》曲調(diào)炕贵,含意更深。
此句的“舊”對應上句的“新”野崇,成為詩意的一次波折称开,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zhuǎn)接,效果尤顯鳖轰。次句既然強調(diào)別情之“舊”清酥,那么,這樂曲是否太乏味呢蕴侣?不焰轻,“撩亂邊愁聽不盡”,那曲調(diào)無論什么時候昆雀,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辱志。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diào)狞膘,實叫人又怕聽揩懒,又愛聽,永遠動情挽封。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已球,又一次音情的抑揚「ㄔ福“聽不盡”三字智亮,是怨?是嘆渠缕?是贊?意味深長褒繁。作“奏不完”解亦鳞,自然是偏于怨嘆。然作“聽不夠”講棒坏,則又含有贊美了燕差。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坝冕。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徒探,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喂窟,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测暗。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調(diào)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磨澡。
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碗啄,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jié)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稳摄。詩人這里輕輕宕開一筆稚字,以景結(jié)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xiàn)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胆描,秋月高照瘫想,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昌讲,你會生出什么感想国夜?是無限的鄉(xiāng)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于現(xiàn)實的憂怨剧蚣?也許支竹,還應加上對于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规辱,等等尘执。
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fā)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后笨腥,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的湖水目尖,蕩漾回旋馒吴。“高高秋月照長城”瑟曲,這里離情入景饮戳,使詩情得到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洞拨,詩人“以不盡盡之”扯罐,“思入微茫,似脫實粘”烦衣,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歹河,征戍者的內(nèi)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之臻于七絕上乘之境花吟,除了音情曲折外秸歧,這絕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其三】
這首詩通過描寫古戰(zhàn)場的荒涼景象衅澈,無數(shù)的將士們死在邊關键菱,而沒有辦法好好安葬,反映了當時戰(zhàn)爭的慘烈今布,也表現(xiàn)了詩人對將士們深切的同情之心经备。
詩的開頭點明地點和時令,形象地描繪出邊地的荒涼景象部默,次句暗示有不少戰(zhàn)士在這場戰(zhàn)斗中為國捐軀弄喘。后兩句寫將軍上表請求把戰(zhàn)死的將士們尸骨運回安葬,表明了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甩牺,
此詩以曠遠蒼茫的荒野戰(zhàn)場作為背景蘑志,“黃葉”“暮云”等邊塞景象更進一步烘托出邊塞的荒涼,給人以滿目蕭然、凄涼悲愴之感急但。最后兩句感情真摯澎媒,造句沉痛,更增悲愴之氣波桩。全詩讀來頗令人感到那種震撼人心的力量戒努,一支部隊有這樣體恤、愛護士卒的統(tǒng)帥镐躲,士卒沒有不賣命的道路储玫,由此亦可以想象這支部隊戰(zhàn)斗力量的強大。
【其四】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萤皂,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撒穷、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裆熙,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端礼,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入录。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蛤奥。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門關東西相距數(shù)千里僚稿,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xiàn)凡桥,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蚀同,上句是向前極目缅刽,下句是回望故鄉(xiāng)。這很奇怪唤崭。青海拷恨、雪山在前脖律,玉門關在后谢肾,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xiāng)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小泉,倒成胡兵了芦疏。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微姊,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酸茴,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qū)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兢交,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薪捍。
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xiàn)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酪穿,長云彌溫凳干;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被济;越過雪山救赐,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只磷,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经磅。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钮追、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预厌。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畏陕。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配乓?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有關。唐代西惠毁、北方的強敵犹芹,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鞠绰。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腰埂,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蜈膨,主要是防御吐蕃屿笼,守護河西走廊∥涛。“青郝恳唬”地區(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灶壶;而“玉門關”外肝断,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驰凛,而且點出了“孤城”西拒吐蕃胸懈,北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恰响,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趣钱,宜乎在畫面上出現(xiàn)青海與玉關。與其說胚宦,這是將士望中所見首有,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xiàn)出來的畫面燕垃。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井联、責任感利术,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低矮,都融合在悲壯印叁、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军掂、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轮蜕。“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蝗锥,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跃洛。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终议,戰(zhàn)斗之艱苦汇竭,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穴张,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细燎。“百戰(zhàn)”是比較抽象的皂甘,冠以“黃沙”二字玻驻,就突出了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偿枕;“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璧瞬,更可想見戰(zhàn)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渐夸。但是嗤锉,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墓塌,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瘟忱。“不破樓蘭終不還”桃纯,就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酷誓。上一句把戰(zhàn)斗之艱苦披坏,戰(zhàn)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态坦,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棒拂。一二兩句伞梯,境界闊大玫氢,感情悲壯,含蘊豐富谜诫;三四兩句之間漾峡,顯然有轉(zhuǎn)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喻旷∩荩“黃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且预,而不是低沉傷感的槽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锋谐、長期的基礎上所發(fā)出的更堅定遍尺、深沉的誓言,盛唐優(yōu)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涮拗,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乾戏,并不回避戰(zhàn)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三热」脑瘢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就漾,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huán)境描寫惯退。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yōu)點从藤,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xiàn)催跪。
【其五】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可能對第五回“關云長溫酒斬華雄”有深刻印象夷野。這對塑造關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節(jié)懊蒸。但書中并沒有正面描寫單刀匹馬的關羽與領兵五萬的華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這樣一段文字:(關羽)出帳提刀悯搔,飛身上馬骑丸。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妒貌,如天摧地塌通危,岳撼山崩,眾皆失驚灌曙。正欲探聽菊碟,鸞鈴響處,馬到中軍在刺,云長提華雄之頭逆害,擲于地上头镊,其酒尚溫。
這段文字魄幕,筆墨非常簡煉相艇,從當時的氣氛和諸侯的反應中,寫出了關羽的神威纯陨。論其客觀藝術效果坛芽,比寫揮刀大戰(zhàn)數(shù)十回合,更加引人入勝翼抠。羅貫中的這段文字靡馁,當然有他匠心獨運之處,但如果就避開正面鋪敘机久,通過氣氛渲染和側(cè)面描寫臭墨,去讓人想象戰(zhàn)爭場面這一點來看,卻不是他的首創(chuàng)膘盖,像王昌齡的這首《從軍行》胧弛,應該說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詩歌形式取得成功的侠畔。
“大漠風塵日色昏”结缚,由于我國西北部的阿爾泰山、天山软棺、昆侖山均呈自西向東或向東南走向红竭,在河西走廊和青海東部形成一個大喇叭口,風力極大喘落,狂風起時茵宪,飛沙走石。因此瘦棋,“日色昏”接在“大漠風塵”后面稀火,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風沙遮天蔽日赌朋。但這不光表現(xiàn)氣候的暴烈凰狞,它作為一種背景出現(xiàn),還自然對軍事形勢起著烘托沛慢、暗示的作用赡若。在這種情勢下,唐軍采取什么行動呢团甲?不是轅門緊閉逾冬,被動防守,而是主動出征伐庭。為了減少風的強大阻力粉渠,加快行軍速度,戰(zhàn)士們半卷著紅旗圾另,向前挺進霸株。這兩句于“大漠風塵”之中,渲染紅旗指引的一支勁旅集乔,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去件,而是這支軍隊卷塵挾風,如一柄利劍扰路,直指敵營尤溜。這就把讀者的心弦扣得緊緊的,讓人感到一場惡戰(zhàn)已迫在眉睫汗唱。這支橫行大漠的健兒宫莱,將要演出怎樣一種驚心動魄的場面呢?在這種懸想之下哩罪,再讀后兩句:“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授霸,已報生擒吐谷渾〖什澹”這可以說是一落一起碘耳。讀者的懸想是緊跟著剛才那支軍隊展開的,可是在沙場上大顯身手的機會卻并沒有輪到他們框弛。就在中途辛辨,捷報傳來,前鋒部隊已在夜戰(zhàn)中大獲全勝瑟枫,連敵酋也被生擒斗搞。情節(jié)發(fā)展得既快又不免有點出人意料,但卻完全合乎情理慷妙,因為前兩句所寫的那種大軍出征時迅猛榜旦、凌厲的聲勢,已經(jīng)充分暗示了唐軍的士氣和威力景殷。這支強大剽悍的增援部隊溅呢,既襯托出前鋒的勝利并非偶然,又能見出唐軍兵力綽綽有余猿挚,勝券在握咐旧。
從描寫看,詩人所選取的對象是未和敵軍直接交手的后續(xù)部隊绩蜻,而對戰(zhàn)果輝煌的“前軍夜戰(zhàn)”只從側(cè)面帶出铣墨。這是打破常套的構思。如果改成從正面對夜戰(zhàn)進行鋪敘办绝,就不免會顯得平板伊约,并且在短小的絕句中無法完成∫ο現(xiàn)在避開對戰(zhàn)爭過程的正面描寫,從側(cè)面進行烘托屡律,就把絕句的短處變成了長處腌逢。它讓讀者從“大漠風塵日色昏”和“夜戰(zhàn)洮河北”去想象前鋒的仗打得多么艱苦,多么出色超埋。從“已報生擒吐谷渾”去體味這次出征多么富有戲劇性搏讶。一場激戰(zhàn),不是寫得聲嘶力竭霍殴,而是出以輕快跳脫之筆媒惕,通過側(cè)面的烘托、點染来庭,讓讀者去體味妒蔚、遐想。這一切月弛,在短短的四句詩里表現(xiàn)出來面睛,在構思和驅(qū)遣語言上的難度,應該說是超過“溫酒斬華雄”那樣一類小說故事的尊搬。
【其六】
第六首詩描寫的是一位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叁鉴。
詩的首句寫這位將軍的戰(zhàn)時裝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轉(zhuǎn)寫邊塞之景佛寿,意在營造和烘托氣氛幌墓,暗示將軍之心時時想著邊塞的安危,時時準備奔赴邊塞冀泻,保境安民常侣。這兩句著力鋪陳將軍的裝束和邊地景色,既襯托出將軍的神武之姿弹渔,又意在蓄勢胳施,在如水秋月的廣闊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裝的將軍的剪影肢专,威風凜凜舞肆,一位勇武的將軍形象就被傳神地勾勒了出來。詩的后兩句博杖,豪氣生發(fā)椿胯,尤顯英雄本色,既寫出了部隊攻城拔寨的神速剃根,同時也反映出作者對唐朝強大國勢和軍力的一種自信和自豪心理哩盲。
【其七】
第七首詩主要描寫的是山巒疊嶂,烽火遍布的邊塞景觀。用筆隱曲廉油,語淺意深惠险,余味不盡。
詩的前三句寫山多抒线、烽火臺多班巩,以及邊塞將士對烽火的依賴,均屬靜態(tài)描述十兢,突出了唐軍在玉門關一帶邊防設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趣竣。至第四句筆鋒一轉(zhuǎn)摇庙,引入的動態(tài)畫面旱物,視野之中闖入了一匹馬兒,但轉(zhuǎn)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卫袒。動靜結(jié)合宵呛,形成敘述力度上的張弛美感。而“不見蹤”則又將馬行之疾夕凝,山林之深準確地刻畫了出來宝穗。雖然已經(jīng)看不見馬了,但仍然能使人產(chǎn)生不盡的聯(lián)想码秉,讓讀者隱約地感到邊防健兒身手的敏捷逮矛。這種結(jié)尾,頗為耐人尋味转砖,正如詩人在《詩格》中談到結(jié)尾一句如何處理時所寫的那樣:“每至落句须鼎,常須含蓄,不令語盡思窮府蔗〗兀”全詩起筆突兀,收筆婉轉(zhuǎn)姓赤,而又似乎綿里藏針赡译,讀來頗感意味深長,值得玩味不铆。
王昌齡 : 王昌齡 (698— 756)蝌焚,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誓斥。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综看,后人譽為“七絕圣手”。早年貧賤岖食,困于農(nóng)耕红碑,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析珊,又中博學宏辭羡鸥,授汜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