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

宋代 / 晏幾道
古詩原文
[挑錯/完善]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纱耻。纖指十三弦芭梯,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弄喘,玉柱斜飛雁玖喘。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蘑志。

譯文翻譯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shunbangexp.com]

她撥響音色哀怨的箏累奈,彈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聲聲愁緒急但,仿如碧波蕩漾的湘水费尽。她的纖纖玉指,劃過十三根箏弦羊始,細膩地傳達出內(nèi)心濃稠的怨恨。

面對宴間賓客查描,她清澈的目光緩緩流動突委,箏柱斜列著,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冬三。當曲調(diào)彈響到最哀傷的那一刻匀油,她仿如春山般的兩道黛眉,就這樣慢慢地低垂了下去勾笆。

注釋解釋

弄:演奏樂曲敌蚜。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窝爪。相傳舜帝南巡蒼梧弛车,二妃追至南方,聞舜卒蒲每,投江而死纷跛。后人以此為題材寫成樂曲。

十三弦:漢史游《急就篇》之三顏師古注:“箏邀杏,亦小瑟類也贫奠,本十二弦,今則十三』秸福”秋水:秋天的水拷恨,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慢:形容眼神凝注谢肾。

玉柱斜飛雁:古箏弦柱斜列如雁行腕侄,故又稱雁柱。

春山:喻美人的眉峰勒叠。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畫眉兜挨,故稱眉為眉黛,黛眯分,青黑色的顏料拌汇。

創(chuàng)作背景

晏幾道自幼潛心六藝,旁及百家弊决,尤喜樂府噪舀,文才出眾,深得其父同僚之喜愛飘诗。他不受世俗約束与倡,生性高傲,不慕勢利昆稿,從不利用父勢或借助其父門生故吏滿天下的有利條件纺座,謀取功名。此詞借寫一個歌妓彈箏來表現(xiàn)當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溉潭。實則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不滿和愁緒净响。

詩文賞析
[搜索 國學夢 即可回訪本站]

這是一首寫歌女彈箏的詞,或有所寄托喳瓣,或純寫眼中所見之人馋贤,耳中所聞之曲,不必深究畏陕。

開篇先點出樂曲的格調(diào)配乓,首先,用的是箏惠毁,而箏聲向來蒼涼柔婉犹芹,適合表現(xiàn)哀怨、哀愁的情緒仁讨,而歌女所彈奏的也正是類似湘江故事的哀傷曲調(diào)羽莺。樂曲本是要靠耳聽,而無法目見的洞豁,但詞人卻突然從聽覺轉(zhuǎn)向視覺盐固,說“聲聲寫盡湘波綠”荒给。這種修辭手法叫作“通感”,也稱“移覺”刁卜,即將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諸如聽覺志电、視覺、觸覺蛔趴、嗅覺等感觸溝通起來挑辆。因為文字最方便描寫的是視覺,而對于聽覺則相對難以描摹孝情,所以用視覺來比擬聽覺——澄碧的湘流鱼蝉。從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來說,確實易使人產(chǎn)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來比喻箏曲箫荡。

上闋后兩句點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義魁亦,并點出彈箏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箏彈奏“幽恨”之曲羔挡。

下闋開篇也是視覺洁奈,重點從箏曲轉(zhuǎn)換到彈箏之人,在宴會席間绞灼,沉靜地彈箏昏苏,“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緩緩流轉(zhuǎn)印蓖,表明彈箏的女子完全把整個身心都融合到所彈奏的箏曲中去了杈抢。而賞其彈奏者眼中所見既有澄澈目光曹仗,也有斜行的箏柱,也將箏和人合為一體军掂,仿佛這樂聲不是從箏上彈出喉钢,而是從彈箏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良姆,才能在箏聲彈奏到最凄婉斷腸的那一刻,女子緩緩垂下雙眉幔戏,表情與樂聲渾然一體玛追,吐盡了胸中的哀傷和怨恨。

全詞語辭清美婉麗闲延,情感真摯凄哀痊剖,風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觀可嘆垒玲。

作者介紹
[挑錯/完善]

晏幾道 : 晏幾道(1030-1106陆馁,一說1038—1110 ,一說1038-1112)合愈,男叮贩,漢族击狮,字叔原,號小山益老,著名詞人彪蓬,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捺萌。歷任潁昌府許田鎮(zhèn)監(jiān)档冬、乾寧軍通判、...[詳細]

晏幾道的名句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jīng)典推薦

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古詩原文翻譯賞析-晏幾道

古詩國學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shunbangex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做暖视频免费成人,高清无码在线成人,成人午夜网站免费,日韩东京热app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