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金朝元好問的《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時作》
塞上秋風鼓角,城頭落日旌旗朽色。少年鞍馬適相宜。從軍樂组题,莫問所從誰葫男。
候騎才通薊北,先聲已動遼西崔列。歸期猶及柳依依梢褐。春閨月,紅袖不須啼赵讯。
軍隊中的鼓聲盈咳、角聲在秋風中作響,城頭上的旗幟在夕陽的照耀下緩緩地飄動边翼。 少年應(yīng)當從軍鱼响,身跨戰(zhàn)馬,馳騁邊關(guān)组底。只要能夠從軍馳騁就十分快樂丈积,并不要在乎由誰來帶兵。
偵察的騎兵才通過薊北债鸡,而部隊的威名已震動遼西江滨。等打完仗,回到故鄉(xiāng)時厌均,仍是楊柳依依的春天唬滑,時間不會太長。 征人連戰(zhàn)連勝棺弊,可以很快凱旋晶密,閨中人不必因相思而流淚。
江月晃重山:詞牌名镊屎∪切《詞律》云:用《西江月》、《小重山》串合缝驳,故名《江月晃重山》连锯。此詞每闕上三句為《西江月》體归苍,下二句用《小重山》體。雙調(diào)五十四字运怖,前后段各五句拼弃,三平韻。
嵩(sōng)山:古稱“中岳”摇展,在河南省登封縣北吻氧。金宣宗興定三年(1218),元好問因避戰(zhàn)亂從三鄉(xiāng)(河南省宜陽三鄉(xiāng)鎮(zhèn))移家登封嵩山咏连。
”從軍”二句:化用王粲《從軍》詩:”從軍有苦樂盯孙,但問所從誰?”
候騎(jì):偵察的騎兵祟滴。
薊(jì)北:薊州之北振惰,漢唐塞北之地。
遼西:今遼寧遼河以西地區(qū)垄懂。
春閨(guī):春日的閨閣骑晶。
紅袖(xiù):代指佳人。
該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有兩種說法:一據(jù)龍德壽《元好問薩都剌集》這首詞是作者于貞祐丙子(1216)為避兵南渡之后而作草慧。一據(jù)唐圭璋《金元明清詞鑒賞辭典》金宣宗興定二年(1218)桶蛔,詞人在戰(zhàn)亂避難時從三鄉(xiāng)(今河南宜陽三鄉(xiāng)鎮(zhèn))移家登封嵩山,此詞是初到時所作漫谷。
這是一首描寫從軍之樂的短歌仔雷。起首二句先寫邊塞的環(huán)境,邊塞之上抖剿,秋風蕭瑟朽寞,送來鼓角的悲鳴,城頭旌旗飄揚斩郎,落日沉沉脑融,開篇先展示了一幅蒼涼悲壯的邊塞圖景,交代時間缩宜、地點并點明了軍旅生活肘迎,兩句呈現(xiàn)六種意象,組合成一個典型的塞上風光和軍營景象锻煌,作為人物的背景妓布。“少年”三句宋梧,推出主人公匣沼,一位瀟灑威武的少年,身跨戰(zhàn)馬捂龄,馳騁邊關(guān)释涛,在詞人眼中加叁,這熱血少年的颯爽英姿和這粗獷壯美的邊塞相輝相映,少年點綴了邊塞的雄闊唇撬,邊塞襯托了少年的英武它匕。他們充滿了報國熱情,洋溢著青春的浪漫氣息窖认,只要能夠從軍馳騁就十分快樂豫柬,并不想知道由誰來帶兵。三句表現(xiàn)了少年戰(zhàn)士的愛國激情扑浸。
下片極寫從軍之樂烧给。“侯騎”二句喝噪,清快跳脫创夜,意謂偵察的騎兵才通過薊北,而部隊的威名已震動遼西仙逻。“才”和“已”二字互相呼應(yīng)涧尿,表現(xiàn)了邊塞部隊威名遠揚系奉,使敵人望風而逃的氣勢。緊接著他樂觀自信地說“歸期猶得柳依依”姑廉,打敗了敵人勝利凱旋缺亮,還趕得上楊柳依依的春天,還可欣賞春天的美景桥言。從時間上照應(yīng)上片“秋風”萌踱,秋天出征,春天凱旋号阿,部隊的戰(zhàn)斗力之強顯而易見并鸵。最后以“春閨月,紅袖不須啼”作結(jié)扔涧。在春暖花開之時园担,那守在閨中的紅袖佳人盼回了丈夫,也就不必為思夫念遠而悲啼了枯夜。結(jié)尾一反從前閨婦思親的哀怨之情弯汰,充滿了勝利的喜悅與期盼。
全詞襟懷開闊湖雹,意氣風發(fā)咏闪,自始至終洋溢著報國從軍,積極樂觀的豪邁之情摔吏,給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鸽嫂。
元好問 : 元好問,字裕之哗脖,號遺山瀑踢,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才避,元好問過繼叔父元格橱夭;七歲能詩,十四歲從學郝天挺桑逝,六載而業(yè)成棘劣;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楞遏;正大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