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xué)經(jīng)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文言文語法知識點總結(jié)

作者:佚名 古詩詞考題 來源:網(wǎng)絡(luò)

文言文語法知識點總結(jié)

文言文語法知識點總結(jié)

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dāng)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少數(shù)副詞如“不”“也許”“沒有”等可以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種種語法關(guān)系。虛詞包括代詞筐付、副詞卵惦、介詞、連詞瓦戚、助詞沮尿、嘆詞、兼詞七類较解。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畜疾。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biāo)志的,如判斷句“……者……也”、被動句“為……所……”等虛詞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頻繁,而且它們的解釋也相當(dāng)靈活印衔。

常用虛詞例釋

1.但 ①副詞:表示對動作的限制,可譯為“只”“僅僅”等啡捶。例: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木蘭詩》)

②連詞:用在復(fù)句的后一個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轉(zhuǎn)折奸焙∠故睿可譯為“但是”“不過”“只是”等彤敛。例:無他,但手熟爾。(《賣油翁》)

2.而 ①代詞:相當(dāng)于第二人稱,你了赌、你們,你的墨榄、你們的。例: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②連詞:A.表示遞進,相當(dāng)于“而且”“并且”揍拆。例: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渠概。(《醉翁亭記》) B.表示轉(zhuǎn)折,相當(dāng)于“卻”“但是”茶凳。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 C.表示順承,相當(dāng)于“然后”嫂拴。例: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 D.表修飾,相當(dāng)于“地”。例:默而識之贮喧。(《論語·述而》) E.表并列,相當(dāng)于“并不是……而只是……”筒狠。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游記》)

3.耳 語氣詞:A.表示肯定箱沦、判斷語氣,相當(dāng)于助詞“也”,可譯為“了”“啊”辩恼。例: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表示限制語氣,相當(dāng)于“而已”“罷了”,含有“不過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驢》)

4.何 ①疑問代詞:A.代事物,可譯為“什么”谓形。例:子何恃而往?(《為學(xué)》)B.代處所,可譯為“哪里”“什么地方”灶伊。例: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五柳先生傳》)C.代原因,可譯為“何故”“為什么”寒跳。例: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②副詞:表示反詰,可譯為“怎么”聘萨。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5.乎 ①語氣詞: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問或反問,相當(dāng)于“嗎”“呢”。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贊美或感嘆,相當(dāng)于“啊”“呀”童太。例: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C.表示測度或商量,相當(dāng)于“吧”米辐。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下》)

②助詞:用于形容詞或副詞后,助成音節(jié),可譯為“……的樣子”,或不譯。例: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书释。(《愛蓮說》)

③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從”翘贮。例: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B.表示對象,可譯為“對”爆惧。例: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狸页。”吾嘗疑乎是扯再。(《捕蛇者說》)

6.或 ①代詞:表示分指,指代人肴捉、事物、時間等的.一部分,可譯為“有的人”“有的”叔收。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齿穗。(《陳涉世家》)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情況的揣測饺律、估計,可譯為“也許”“大概”“或許”窃页。例: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岳陽樓記》)B.表示時間,可譯為“偶爾”“有時”。例: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脖卖。(《岳陽樓記》)

7.乃 ①代詞:第二人稱代詞,相當(dāng)于“你”“你的”“你們”“你們的”乒省。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②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的相承,可譯為“就”“于是”等畦木。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袖扛。(《陳涉世家》)B.表示動作行為或某種情況的發(fā)生、出現(xiàn)出乎意料,可譯為“竟然”“卻”等十籍。例: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蛆封。(《桃花源記》)

8.其 ①代詞:A.人稱代詞,可譯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勾栗。(《桃花源記》)B.代具體的事物惨篱。例:屠自后斷其股。(《狼》)C.指示代詞,可譯為“這”“那”等围俘。例: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砸讳。(《捕蛇者說》)

②副詞:表示推測、反問等語氣,可譯為“大概”“難道”,或者不譯界牡。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簿寂。(《馬說》)(句中第一個“其”表反問,可譯為“難道”;第二個“其”表猜測語氣,可譯為“大概”∷尥觯——編者注)

9.且 ①副詞:表示動作行為的發(fā)生常遂、出現(xiàn)是暫時的,可譯為“姑且”“暫時”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B.表示動作行為將要發(fā)生她混、出現(xiàn),可譯為“將要”“快要”等烈钞。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連詞:表示遞進關(guān)系,可譯為“況且”“尚且”等坤按。例: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10.雖 連詞:A.表示假設(shè),可譯為“即使”毯欣。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轉(zhuǎn)折,可譯為“可是”臭脓。例: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酗钞。(《曹劌論戰(zhàn)》)

11.遂 副詞:A.表示結(jié)果,可譯為“終于”“結(jié)果”“竟然”等。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来累。(《桃花源記》)B.表示順承,可譯為“于是”“隨即”等砚作。例: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游》)

12.也 ①語氣助詞,用在句末:A.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可譯為“啊”“呀”,或不譯嘹锁。例: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葫录。(《出師表》)B.表示疑問或反問語氣,可譯為“呢”“嗎”,或不譯。例: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C.表示祈使领猾、命令米同、勸阻語氣,可譯為“啊”“呀”“吧”等骇扇。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媪福”(《桃花源記》)

②語氣助詞,用在句子中間:表示停頓,舒緩語氣,引起下文,可譯為“啊”“呀”等,或不譯少孝。例: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黃生借書說》)

13.已 副詞:A.表示動作行為已經(jīng)發(fā)生熬苍、出現(xiàn),可譯為“已”“已經(jīng)”等稍走。例: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fā)白帝城》) B.與“而”組成固定詞組,表示后一個動作行為與前一個動作行為相隔不久,可譯為“不久”柴底。例: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婿脸。(《醉翁亭記》)

14.以 ①介詞:A.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出現(xiàn)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似枕。例:而吾以捕蛇獨存盖淡。(《捕蛇者說》)B.表示工具年柠、手段凿歼、方式,可譯為“用”“拿”等。例: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冗恨。(《送東陽馬生序》)C.表示時間答憔、處所或范圍,可譯為“在”“于”“從”等。例: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掀抹。(《隆中對》)

②連詞:A.表示目的,可譯為“來”虐拓。例: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師表》)B.連接分句,表示結(jié)果,可譯為“才”“因而”等傲武。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蓉驹。(《出師表》)

15.矣 語氣詞:A.表示已然,可譯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揪利。(《公輸》)B.表示肯定語氣,可譯為“了”,也可不譯态兴。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C.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了”疟位。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 介詞:A.表示時間,可譯為“在”“到……時”等瞻润。例: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滿井游記》)B.表示

關(guān)鍵詞:文言文語法知識點總結(jié)

相關(guān)閱讀
你可能喜歡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xué)經(jīng)典推薦

文言文語法知識點總結(jié)

古詩國學(xué)經(jīng)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guān)于本站免責(zé)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shunbangex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xué)夢 版權(quán)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做暖视频免费成人,高清无码在线成人,成人午夜网站免费,日韩东京热app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