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寒葦⑵花擂达,秋江浪頭⑶白。
北風(fēng)吹五兩⑷涣狗,誰是潯陽⑸客谍婉。
鸕鶿⑹山頭微雨晴,揚州郭⑺里暮潮生镀钓。
行人夜宿金陵⑻渚⑼穗熬,試聽沙邊有雁聲。
八月的蘆葦和江邊的浪花都是白色的丁溅。北風(fēng)吹著候風(fēng)器唤蔗,誰才是潯陽的客人呢?雨后天晴,鸕鶿在山頭停留妓柜,揚州的外城晚上生出潮水箱季。行路之人晚上住在金陵的小島上,可以聽到沙灘邊大雁的鳴叫棍掐。
⑴劉昱(yù):作者的友人藏雏。
⑵葦(wěi):蘆葦。李時珍《本草綱目》:“葦之初生曰葭作煌,未秀曰蘆掘殴,長成曰葦。”
⑶浪頭:掀起的波浪粟誓。
⑷五兩:古代的候風(fēng)器奏寨,用雞毛五兩(或八兩)系于高竿頂上而成。
⑸潯(xún)陽:地名鹰服,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古稱病瞳。
⑹鸕鶿(lú cí):一種鳥,也叫水老鴉悲酷、墨鴉套菜、魚鷹,屬于鵜形目鸕鶿科舔涎。
⑺郭:外城笼踩。
⑻金陵:今江蘇南京的古稱。
⑼渚(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亡嫌。
《送劉昱》是唐代詩人李頎創(chuàng)作的一首古體詩嚎于。全詩共八句,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挟冠。前四句為第一部分于购,以寫景起興,抒寫離情別緒知染;后四句是第二部分肋僧,在設(shè)想的景況中,寄寓一腔深情厚誼控淡。這首詩以臨風(fēng)寒葦輕點別緒嫌吠,以秋江白浪,抒發(fā)豪情掺炭,描寫肅殺而又雄壯的分別場景和離別氛圍辫诅。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頎宦游江南送別朋友劉昱時所作。劉昱不知何許人涧狮,從詩中可考見的炕矮,他與李頎是朋友么夫,但關(guān)系并不十分密切,兩人當(dāng)時同在鎮(zhèn)江揚州這一帶肤视。八月間档痪,劉昱溯江西上,準備到九江去邢滑,李頎作此詩送別腐螟。
《送劉昱》是一首送別詩。詩在有情無情之間殊鞭,著筆淡永遭垛,但也并不是敷衍應(yīng)酬尼桶。
詩一開頭操灿,就以景襯情,渲染了離別的氣氛:“八月寒葦花泵督,秋江浪頭白趾盐。”八月秋意涼,岸邊的葦花是白色的小腊,江中的浪頭也是白色的救鲤,再加上秋風(fēng)瑟瑟,于是秩冈,浪花借助風(fēng)力打濕葦花本缠,葦花則隨風(fēng)而撲向浪花,兩者似乎渾然一“白”了入问。這“白”丹锹,不是嚴冬霜雪之白,也不是三春柳絮梨花之白芬失,而是涼秋八月之白楣黍,既不絢爛,也不凜烈棱烂,而是素凈蕭疏租漂。此詩將蘆花與秋江浪花聯(lián)想在一起,讓人感受到一片雪白的情境之中颊糜,純潔的友情之愛白浪滔天——那種“蘆花一白萬頃雪”的情景之美哩治,也就構(gòu)成了雪花一樣翻騰的江水了。其時衬鱼,北風(fēng)吹動船桅上的“五兩”业筏,似乎在催趕著離客。“潯陽客”馁启,表明了船的去處驾孔。潯陽芍秆,在鎮(zhèn)江的西南方,北風(fēng)恰是順風(fēng)翠勉⊙叮看來,船就要趁好風(fēng)而開動了对碌。那么荆虱,“誰是潯陽客?”當(dāng)然是劉昱,這一點朽们,詩人明白怀读,讀者也明白。然而詩卻故意用設(shè)問句式骑脱,使文氣突起波瀾菜枷,增強了韻味。八月風(fēng)高叁丧,葦寒浪白啤誊,誰也不會愿意風(fēng)行水宿。眼前劉昱偏偏要冒風(fēng)波而遠去潯陽拥娄,因而“誰是”一問蚊锹,言外之意,還是希望劉昱且住為佳稚瘾。詩心至此而更曲牡昆,詩味至此而更永。
可是劉昱究竟是留不住的摊欠。北風(fēng)吹著五兩丢烘,何況雨止潮生,又具備了揚帆啟碇的條件凄硼。“鸕鶿山頭微雨晴铅协,揚州郭里暮潮生”,這兩句并不是泛泛寫景摊沉,而是既暗示離客之將行狐史,又補點出啟行的地點(鸕鶿山當(dāng)在鎮(zhèn)江一帶,其地已不可考)说墨。而詩由此也已從前面的入聲十一陌韻而轉(zhuǎn)用八庚韻骏全,給人以清新之感,與這兩句所表現(xiàn)的秀麗景色是十分和諧的尼斧。于是姜贡,劉昱在這風(fēng)高潮漲雨霽天晴之時走了。詩人佇立凝望著遠去的客船棺棵,不禁想道:今宵客船會在哪里夜泊呢?“行人夜宿金陵渚楼咳,試聽沙邊有雁聲熄捍。”一般送客詩,往往易落入送別時依依不舍母怜,分別后惆悵獨歸這一窠臼余耽,而李頎卻把豐富的想象力運用到行客身上,代行人設(shè)想苹熏。身在此碟贾,而心隨友人遠去。后來北宋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轨域,曉風(fēng)殘月”袱耽,用的也是這種手法。詩人推想劉昱今夜大概可以停泊金陵江邊了干发,那時朱巨,耳邊會傳來一陣陣凄涼的雁叫聲。葦中有雁铐然,這是常見的蔬崩,因而詩人由鎮(zhèn)江江邊的蘆葦,很容易聯(lián)想到雁搀暑。但僅僅這樣理解還不夠。雁是合群性的禽鳥跨琳,夜宿葦中也是群棲的自点,群棲時一般不發(fā)聲,如果發(fā)出鳴聲脉让,那一定是失群了桂敛。劉昱單身往潯陽,無異于孤雁離群溅潜,那么夜泊聞雁术唬,一定會聯(lián)想到鎮(zhèn)江的那些朋友,甚或深悔此行滚澜。“試”字粗仓,即暗含比意。反過來设捐,留著的人都思念劉昱借浊,這就不必說了。末句既以“雁”字呼應(yīng)蘆葦萝招,又從雁聲發(fā)生聯(lián)想蚂斤,委婉蘊藉,毫無顯豁呈露之氣槐沼,別有一番情味曙蒸,開后來神韻之風(fēng)捌治。
此詩雖然是一首古體詩,但在古拗中時有律句纽窟,在散漫中夾帶對偶具滴,豐富多姿。如第一段頭兩句都是拗句师倔,而第三句用律句;第二段四句七言詩构韵,除第一句是連下五個平聲字的拗句外,其余三句都是格律嚴整的律句趋艘,與七律仄起式的第二疲恢、三、四句平仄格律全同瓷胧,在聲律上兼有鏗鏘頓挫的音樂感显拳、柔和婉諧的美感。再如“鸕鶿山頭微雨晴搓萧,揚州郭里暮潮生”兩句杂数,在前后一片散漫之中,突然插入工整的對偶句瘸洛,正所謂“于局勢散漫中求整飭”(《說詩晬語》)揍移,錯落有致,別具一格反肋。在聲韻與情境的配合方面那伐,第一段用節(jié)拍急促的五言詩,配以短促的入聲韻石蔗,抒寫臨別時激烈的情懷;第二段罕邀,情境由激烈轉(zhuǎn)為舒展,聲韻也隨之轉(zhuǎn)換养距,變五言為七言诉探,化急節(jié)為慢聲,配上悠揚的平聲韻棍厌,更顯情深意切肾胯。
李頎 : 李頎,漢族定铜,東川(今四川三臺)人(有爭議)阳液,唐代詩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揣炕。開元十三年進士帘皿,做過新鄉(xiāng)縣尉的小官,詩以寫邊塞題材為主畸陡,風(fēng)格豪放鹰溜,慷慨悲涼虽填,七言歌行尤具特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