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兩漢張衡的《四愁詩》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從之梁父艱工猜,側(cè)身東望涕沾翰米诉。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篷帅。
路遠莫致倚逍遙史侣,何為懷憂心煩勞拴泌。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從之湘水深惊橱,側(cè)身南望涕沾襟蚪腐。
美人贈我琴瑯玕,何以報之雙玉盤税朴。
路遠莫致倚惆悵回季,何為懷憂心煩傷。
我所思兮在漢陽正林。
欲往從之隴阪長泡一,側(cè)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贈我貂襜褕觅廓,何以報之明月珠鼻忠。
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杈绸。
我所思兮在雁門帖蔓。
欲往從之雪雰雰,側(cè)身北望涕沾巾瞳脓。
美人贈我錦繡段塑娇,何以報之青玉案。
路遠莫致倚增嘆篡殷,何為懷憂心煩惋钝吮。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泰山埋涧。想追隨(我)所思念的人板辽,但泰山支脈艱險(阻止我不得親近美人)。側(cè)身向東望眼淚沾濕了我的衣襟棘催。美人送給我金錯刀劲弦,(我)以什么來報答呢?(我有)瓊英美玉醇坝。但是道路悠遠使我徘徊不安邑跪。為何(我)總是不能絕念,總是心意煩亂呢呼猪?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桂林画畅,想追隨(我)所思念的人,但湘水深不可測(阻止我到不了桂林)宋距。側(cè)身向南望眼淚沾濕了我的衣襟轴踱。美人送給我琴瑯玕(我)以什么來報答呢?(我有)成雙的白玉盤谚赎。但是道路悠遠使我因失意而悲傷淫僻,為何(我)總是不能絕念诱篷,總是煩憂不樂呢?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漢陽雳灵,想追隨(我)所思念的人棕所,但隴阪迂回險阻(阻我難至漢陽)。側(cè)身向西望眼淚沾濕了衣裳悯辙。美人送給我貂襜褕琳省。(我)以什么來報答呢?(我有)明月珠躲撰。但是道路遙遠使我徘徊不進,猶豫不決岛啸,為何(我)總是不能絕念,總是愁悶郁結(jié)呢茴肥?
我所思念的美人在雁門坚踩,想追隨(我)所思念的人,但塞上雨雪紛紛(礙我不達雁門)瓤狐。側(cè)身向北望眼淚沾濕了衣巾瞬铸。美人送給我錦繡段。(我)以什么來報答呢础锐?(我有)青玉制就的幾案嗓节。但是道路悠遠使我一再嘆息,為何(我)總是不能絕念皆警,總是郁悶怨恨呢拦宣?
梁父:泰山下小山名。
翰:衣襟信姓。
金錯刀:王莽鑄幣“一刀平五千”鸵隧,因“一刀”兩字用錯金工藝,故稱之為“金錯刀”意推。
英:“瑛”的借字豆瘫,瑛是美石似玉者。
瓊瑤:兩種美玉菊值。
倚:通“猗”外驱,語助詞,無意義腻窒。
桂林:郡名昵宇,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
湘水: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陽海山儿子,東北流入湖南省會合瀟水瓦哎,入洞庭湖。
琴瑯玕:琴上用瑯玕裝飾。瑯玕是一種似玉的美石杭煎。
漢陽:郡名恩够,前漢稱天水郡,后漢改為漢陽郡羡铲,今甘肅省甘谷縣南蜂桶。
隴阪:山坡為“阪”。天水有大阪也切,名隴阪扑媚。
襜褕:直襟的單衣。
踟躕(chí chú):徘徊不前貌雷恃。
雁門:郡名疆股,今山西省西北部。
雰雰:雪盛貌倒槐。
段:同“緞”旬痹,履后跟。
案:放食器的小幾(形如有腳的托盤)讨越。
張衡的詩歌留傳下來的有3首两残,以這首《四愁詩》為最有名,《張衡年譜》的作者認為這詩作于公元137年(漢順帝永和二年)把跨。漢安帝于公元107年即位人弓,在位18年中,外戚專權(quán)着逐,宦宮亂政崔赌,皇帝徒有虛名。公元126年耸别,順帝即位健芭,不能刷新政治,種種弊端不但沒有革除太雨,反而變本加厲吟榴。
這詩共分四章,分別列舉東囊扳、西、南兜看,北四個方位的—個遠處地名锥咸,表達詩人四處尋找美人而不可得的惆悵憂傷的心情。
第一章說思念之人在泰山细移,我想去追尋她搏予。但有泰山下的小山“梁父”阻隔,只能側(cè)身東望弧轧,眼淚沾濕衣襟雪侥。那美人贈給我—把“金錯刀”的佩刀碗殷,我用“英瓊瑤”這幾種美玉回報她,但路途太遠速缨,無法送達锌妻,心中煩憂,徘徊不安旬牲。
其余三章結(jié)構(gòu)相同仿粹,按“所思、欲往原茅、涕淚吭历、相贈、傷情”的次序來寫擂橘,除了美人所贈及詩人回報物品不同之外晌区,每章方位地名亦不同。
這四章不同方位的地名抉不是隨便寫的通贞。第一章地點是泰山契讲,古人認為“王者有德功成則東封泰山,故思之” 滑频。漢武帝曾登封泰山捡偏,東漢安帝在公元124年(延光三年)亦登泰山祭告岱宗∠棵裕可見詩人是寄希望于君王银伟,希望他振作有為,詩人愿以道術(shù)報君绘搞,使天下大治彤避。但外戚宦官這些小人的阻擋,詩人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夯辖,只能徘徊憂傷琉预。第二章地點是在桂林郡。據(jù)史載蒿褂,東漢安帝圆米、順帝時,這一帶民族矛盾尖銳啄栓,順帝為此極為優(yōu)慮娄帖。第三章所思之處在 “漢陽”,史載安帝昙楚、順帝時這一帶羌人時時入侵近速,大將不能守邊。第四章詩人所思之處在雁門,即今山西北部雁門關(guān)削葱,為漢之北疆奖亚。據(jù)史載,安帝時析砸,鮮卑人常來攻略昔字,擄掠人馬,詩人以此為憂干厚。
《文選》收入此詩附有后人之序說張衡“依屈原以美人為君子李滴,以珍寶為仁義,以水深雪雰?yōu)樾∪寺椋家缘佬g(shù)相報貽于時君所坯,而懼讒邪不得以通」彝保”這種分析是可信的芹助,因為古詩中傳統(tǒng)的比興手法是常以美人比理想中的賢人,詩中四處遠方地名闲先,正是關(guān)系國家安危的處所状土,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事的關(guān)懷和優(yōu)慮。這四方遙遠的地名也體現(xiàn)了詩人為理想而上下四方不倦地探索追尋的精砷伺糠,但處處都有難以逾越的障礙蒙谓,追尋思念而不可得,故而優(yōu)傷训桶。這從側(cè)面曲折反映了現(xiàn)實社會的污濁黑暗累驮,這些,就是詩人優(yōu)傷的社會內(nèi)容舵揭。
除了 “美人香草”的比興手法而外谤专,這詩還運用了《詩經(jīng)》民歌中回環(huán)重疊,反復詠嘆的藝術(shù)手法午绳。這四章意思相同置侍,結(jié)構(gòu)相同,句式相同拦焚,形式上非常整齊蜡坊,但每章又換詞押韻,在整齊中顯出變化耕漱。
淸代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此詩說:“心煩紆郁算色、低徊情深,風騷之變格也”又說:“五噫四愁螟够,如何擬得?后人擬者,畫西施之貌耳妓笙∪艉樱”
《四愁詩》鐘情美人之意既明,則愛君之深亦自可推知寞宫∠舾#《文選》將詩分成“四思”,且看這“一思”辈赋。那無日不引人思慕的美人鲫忍,身居東方泰山云霧之中,邈焉難求钥屈,而“我”之渴望悟民,卻惟在能追從她的身邊、呼吸于她的芳馨之中篷就,則“我”情的執(zhí)著癡迷射亏,不已隱然可體味了嗎?及至那小小梁父頑丘竭业,阻“我”不得親近美人智润,而“我”竟引領(lǐng)側(cè)望、至于淚下漣漣未辆,衣襟為濕窟绷,則“我”情之真之切,不已豁然無所隱藏了嗎咐柜?詩至此三句兼蜈,自與一段落,詩人有情之癡的面目炕桨,已宛然可見饭尝。以下四句,更成一段落献宫,詩人言之益深钥平,亦令人讀而感慨益深℃⑼荆“投我以木桃涉瘾,報之以瓊瑤”(《詩經(jīng)·木瓜》),古人既如是說捷兰,“我”懷中有瓊英美玉立叛,又如何能不思報贈?如今贡茅,雖然明知梁父為阻秘蛇、道路悠遠其做,這份禮物決無可能送達,此生只能長作徘徊瞻望赁还、悵惘以終妖泄;然而,“我”卻為何總是不能絕念艘策、總是心意煩亂蹈胡、勞思無盡?
“一思”既已朋蔫,“二思”“三思”“四思”源源不斷罚渐,連翩而至,“我”首次“求女”雖然告挫驯妄,但“我”卻絕不停止努力荷并。當那贈他瑯玕美石的美人徜徉于桂林山水之間時,他便懷著成雙的白玉盤奔往南方富玷;當那贈他貂裘短服的美人飄飄于漢陽丘嶺之上時璧坟,他便揣著明月寶珠趨向西方;當那贈他錦繡彩段的美人出沒于雁門關(guān)塞之時赎懦,他又趕緊攜著青玉制就的幾案雀鹃,馳走北方,雖然湘水深不可測励两,限我莫及桂林黎茎;雖然隴阪悠長無已,阻我難至漢陽当悔;雖然塞上雨雪紛紛傅瞻,礙我不達雁門;雖然每次都是受阻而止盲憎,每次都落得涕泗滂沱嗅骄,沾染裳襟,每次都徒增惆悵饼疙,每次都憂思益加難釋-然而溺森,“我”卻始終不倦,矢志不移窑眯!可以想見屏积,倘若天地之間不止東、南磅甩、西炊林、北四個方位,此詩又將何止“四思”卷要?詩人的奔走將至于千渣聚、至于萬独榴,詩人的愁思且巍過五岳、廣過江河饵逐!切莫以“四愁”之間僅有并列而無遞進括眠,而嫌其章法單調(diào)少變化彪标;若《詩》之《蒹葭》止于“宛在水中央”倍权,君不將謂其殊少文氣乎?若《陳風·月出》止于“勞心悄兮”捞烟,君不將覺其“心”之“勞”猶不甚乎薄声?惟有一之不足、至于再题画、至于三默辨、四,始能見詩人之深情纏綿苍息、寄意幽遠缩幸。即如本詩,“愁”雖止于“四”竞思,但其愁緒究竟延伸于胡底表谊,又有何人能量之測之?“一唱而三嘆盖喷,慷慨有余哀”爆办,若要領(lǐng)會此種境界,不從《四愁詩》之類重章课梳、疊句上索解距辆,又將于何處求之?
《四愁詩》非但內(nèi)容足以使人動容暮刃,其句式也極引人注目跨算,它是中國古詩中產(chǎn)生年代較早的一首七言詩。七言詩由來尚矣椭懊,但全詩句子均為七言诸蚕,而每句都采用上四字一節(jié)、下三字更為一節(jié)的形式灾搏,句中又幾乎不用“兮”字作語助的詩挫望,在現(xiàn)存的創(chuàng)作年代確切可信的古詩(而非載于后世著作中、真?zhèn)文娴摹痘识鸶琛房褚ぁⅰ栋亓涸姟分悾┓秶锵卑澹驹娛亲钤绲囊皇祝@就是《四愁詩》在中國詩史上的地位泉哈。在此以前蛉幸,七言詩或是雜以八言破讨、九言者,如漢武帝《瓠子歌》奕纫;或是每句前三字提陶、后三字各為一節(jié)、而中間夾一“兮”字匹层,如項羽《垓下歌》隙笆、李陵《別歌》:這些,都不能算作典范的七言詩升筏。至于漢烏孫公主的《悲愁歌》撑柔,雖然已達到全篇上四下三,但每句兩節(jié)之間還存有“兮”字您访,成了一首八言詩铅忿,句式上雖接近于典范的七言詩,卻終不能歸入七言詩的范疇灵汪。唯本詩除了每章首句以外檀训,其余句子與后世七言詩已全無二致,顯得整飭一新享言、燦然可觀峻凫。曹丕的《燕歌行》,自是一首成熟的七言担锤。而《四愁詩》作為七言詩蔚晨,雖然尚有不少《詩經(jīng)》的痕跡如重章疊句、每章句子為奇數(shù)肛循,以及《楚辭》的痕跡如“兮”的使用铭腕;但是,它的上四下三的句式多糠,卻早在大半個世紀以前已達到了《燕歌行》的水準累舷,同時這種句式在抒情上的優(yōu)勢-即節(jié)奏上的前長后短(異于四言詩及《垓下歌》之類七言的并列,和五言的前短后長)夹孔,使聽覺上有先長聲曼吟被盈、而復悄然低語的感受,而節(jié)奏短的三字節(jié)落在句后搭伤,聽來又有漸趨深沉之感只怎,如此一句循環(huán)往復,全詩遂有思緒紛錯起伏怜俐、情致纏綿跌宕之趣-《燕歌行》有之身堡,《四愁詩》亦已有之。
張衡 : 張衡(78-139)擅这,字平子澈魄,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zhèn))人仲翎,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痹扇、數(shù)學家、發(fā)明家谭确、地理學家帘营、制圖學家、文學家逐哈、學者,在漢朝官至尚書问顷,為我國天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