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張籍的《秋思》
洛陽城里見秋風量九,欲作家書意萬重适掰。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荠列。
洛陽城里刮起了秋風类浪,心中思緒翻涌想寫封家書問候平安。
又擔心時間匆忙有什么沒有寫到之處肌似,在送信之人即將出發(fā)前再次打開信封檢查费就。
家:一作“歸”。
意萬重:形容思緒萬千川队。
復恐:又恐怕力细。
行人:指送信的人。
臨發(fā):將出發(fā)固额。
開封:拆開已經(jīng)封好的家書眠蚂。
張籍原籍吳郡,他在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正客居洛陽城对雪。當時是秋季河狐,秋風勾起了詩人獨在異鄉(xiāng)的凄寂情懷,引起對家鄉(xiāng)瑟捣、親人的思念之情馋艺,于是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
盛唐絕句迈套,多寓情于景捐祠,情景交融,較少敘事成分桑李;到了中唐踱蛀,敘事成分逐漸增多窿给,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率拒、富于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崩泡。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富于包孕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jié)猬膨,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懷念角撞。
第一句是寫詩人客居洛陽,現(xiàn)在秋天到了勃痴。詩人沒有大筆濃墨的渲染秋風蕭瑟谒所,草木搖落的凄慘景象,讀者的閱讀中當然不會有那種“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凄涼感受沛申。
第二句緊承“見秋風”劣领,正面寫“思”字。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铁材,乃思吳中菰菜尖淘、莼羹、鱸魚膾衫贬,曰:‘人生貴得適志德澈,何能羈宦數(shù)千里,以要名爵乎固惯?’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梆造。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葬毫,情況與當年的張翰相仿佛镇辉,當他“見秋風”而起鄉(xiāng)思的時候,也許曾經(jīng)聯(lián)想到張翰的這段故事贴捡。但由于種種沒有明言的原因忽肛,竟不能效張翰的“命駕而歸”,只好修一封家書來寄托思家懷鄉(xiāng)的感情烂斋。這就使本來已經(jīng)很深切強烈的鄉(xiāng)思中又增添了欲歸不得的悵惘屹逛,思緒變得更加復雜多端了⊙绰睿“欲作家書意萬重”罕模,這“欲”字頗可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意念和情態(tài):心里涌起千愁萬緒帘瞭,覺得有說不完淑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蝶念,也不知如何表達抛腕。本來顯得比較抽象的“意萬重”芋绸,由于有了這“欲作家書”而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態(tài)描寫,反而變得鮮明可觸担敌、易于想象了摔敛。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這是詩人的寫信時的心理活動和動作柄错。詩人并沒有大張旗鼓地寫自己怎么樣廢寢忘食舷夺,挑燈夜戰(zhàn)地寫家書,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平凡的動作來說明自己是在寫家書售貌。過去的交通很不發(fā)達,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長的旅行疫萤,寫一次家書當然要寫長一點了颂跨。信寫好了,發(fā)現(xiàn)還有的話沒有說扯饶,當然要把信打開來補充一些了恒削。詩人這樣寫詩是很貼近生活的,但是詩歌不僅要貼近生活尾序,還要貼近自己钓丰,貼近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情思,這樣才會震撼人心每币。這首詩就做到了這一點携丁。主要體現(xiàn)在最后兩句。詩人雖然擔心的自己的家書“說不盡”兰怠,但是還是封上信封梦鉴,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又覺得自己沒有寫好揭保。其實肥橙,詩人也并非沒有寫完這封信,既然已經(jīng)把信封上了秸侣,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存筏,其實就是自己的思鄉(xiāng)情節(jié)在起作用,總覺得有話沒有說完的感覺味榛,總覺得自己的家書就是這樣的言不盡意椭坚。其實,即使是拆開信封励负,也不一定就要補充什么藕溅。這就是心靈微妙的變化的反映,詩人通過“又開封”這一動作继榆,清晰地表達了出來巾表,這振動和變化的緣由就是思鄉(xiāng)的情感汁掠。從結構上說,這也不是單純的平面層次集币,是由動作考阱,反映出了心靈的微妙感受的變化。和“斷腸人在天涯”鞠苟,“萬里悲秋常作客”這樣的詩句表達的情思相比乞榨,這是一種內(nèi)心微妙細膩的情思,詩人用最平易語言表達出來了当娱,沒有過多的渲染和修飾吃既,也是感人至深的。
全詩一氣貫成跨细,明白如話鹦倚,樸素而又真實地表達游子的心態(tài)。在消息傳達不便的封建社會冀惭,長期客居異地的人常有類似的體驗震叙,一經(jīng)詩人提煉,這件極平常的小事散休、極普通的題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義媒楼。后人每每讀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嘆戚丸,所謂人同此心划址,情同此理。
張籍 : 張籍(約767~約830)拂共,唐代詩人。字文昌姻几,漢族宜狐,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蛇捌。先世移居和州抚恒,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人。世稱“張水部”络拌、“張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