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問事君涮雷。子曰:“勿欺也阵面,而犯之。”
關(guān)鍵詞:論語,憲問第十四
子路問怎樣事奉君主洪鸭。孔子說:“不能欺騙他样刷,但可以犯顏直諫。”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卿嘲,他問『事君』的道理颂斜,怎么事奉領(lǐng)導,「君」就是領(lǐng)導拾枣。這個問題沃疮,實際上古今都是很重要的問題盒让,古今都會有領(lǐng)導和被領(lǐng)導的關(guān)系,就是你怎么事奉你的老板司蔬,你的頂頭上司邑茄,包括領(lǐng)導人】√洌『子曰:勿欺也肺缕,而犯之』,「欺」是欺騙授帕,「犯」是犯顏同木,所謂犯顏直諫。
在《集解》跛十,就是何晏的《論語集解》彤路,他引了孔安國的批注,「孔曰:事君之道芥映,義不可欺洲尊,當能犯顏諫爭」。事君的道理奈偏,「勿欺也」坞嘀,就是義不可欺,要講求道義惊来,君臣有義丽涩。義是循禮的意思,也就是要符合天理良心唁盏,不能夠悖天理内狸、昧良心來做事,這叫義厘擂,就不可欺昆淡,怎么能欺君?不可欺君,也不能自欺刽严。對于國君昂灵、領(lǐng)導,如果看到他們有過失舞萄,那我們都要勸諫眨补。當然勸諫,一開始要像《弟子規(guī)》上講的倒脓,「親有過撑螺,諫使更,怡吾色崎弃,柔吾聲」甘晤。你勸諫他們要講究形式含潘、講究藝術(shù),讓他們能聽得進去线婚。但是你自己要堅持原則遏弱,據(jù)理還要力爭。假使國君不高興了塞弊,還都需要犯顏直諫漱逸,不能夠為了國君高興,自己就讓步游沿,就不能把持原則饰抒,那不行,那就是欺君奏候。讓國君是很高興循集,但實際上是欺君。能夠犯君者蔗草,就不會欺君。
像唐朝唐太宗的諫臣魏征疆柔,這個人就是忠臣咒精。他對皇上勸諫,那是敢于犯顏直諫旷档,據(jù)理力爭模叙,甚至皇上不高興,他也絕不讓步鞋屈,完全把自己生死置之于度外范咨。不過,唐太宗很難得厂庇,心量很大渠啊,很有抱負的一個君王,所以他都能夠聽取魏征的建議权旷,因此才有貞觀之治替蛉。譬如說,魏征有時候勸諫他拄氯,是讓他自己要忍痛割愛躲查。有一次,長孫皇后為唐太宗挑了一個美女來做嬪妃译柏,這女孩子實際上早已許配他人镣煮,許配到陸家,唐太宗也不知道鄙麦,于是下詔要選她入宮典唇。結(jié)果魏征知道了邮弹,立刻進宮勸諫,皇上這不行蚓聘,你這樣做那是等于失了百姓的心腌乡,為什么?這女子已經(jīng)許配了陸家。是這樣夜牡,那怎么可以!于是就要想收回詔令与纽。當時房玄齡在旁邊還勸說,其實據(jù)我所知這個女孩子家跟陸家是有來往塘装,但沒有定親急迂。而且他還讓陸家寫了一個奏章給皇上看,說并無定親之事蹦肴,請皇上放心的選她入宮僚碎。魏征說這不行,你想想阴幌,她真有定親勺阐,她怎么敢說定親?你皇上要選她入宮,她還敢違背你皇上的意思嗎?唐太宗想想也對矛双,于是忍痛割愛渊抽,把詔令也就收回來了。
所以像這種情形很多议忽,每次都是犯顏直諫懒闷,有時候唐太宗李世民很生氣,被魏征當場諫諍下不了臺栈幸,失了體面愤估,要殺他。所以速址,「文死諫玩焰,武死戰(zhàn)」,武將死在戰(zhàn)場上壳繁,文臣往往死在諫諍震捣,皇上一不高興,伴君如伴虎闹炉,下令就殺頭了蒿赢。魏征命大,長孫皇后也是很賢良的太太渣触,聽到唐太宗揚言要殺魏征羡棵,她立刻自己穿戴得非常整齊,像上朝見駕一樣嗅钻,整整齊齊的禮服皂冰,來見唐太宗店展。唐太宗看了一愣,說妳在宮里妳干什么穿得這么整整齊齊?長孫皇后就說了秃流,我要祝賀皇上赂蕴,您有這樣好的臣子,您必定是一位明君舶胀,你肯定治理天下會國泰民安概说,這是眾生之福∠ィ皇上一聽糖赔,氣也就消了。所以如果不是像唐太宗這樣的度量轩端,恐怕魏征就好像比干那樣的了放典。比干是紂王的臣子,商紂王是無道基茵,比干去勸諍奋构,商紂王下令把比干的心給挖出來。但是做為臣子耿导,可以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声怔。為什么?這是為了正義,為了國家舱呻,為了人民。所以這是孔子講「勿欺也悠汽,而犯之」箱吕,這是為臣之道,事君之道柿冲。
蕅益大師批注當中說茬高,「不能闕疑,便是自欺假抄,亦即欺君」怎栽。這個話什么意思?不能闕疑,這個闕疑就是存疑的意思宿饱,所謂多聞闕疑熏瞄。多聞就是你學得很多,聽聞得很多谬以,見多識廣强饮,但是也有還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能夠存疑为黎,這是一種謙虛好學的態(tài)度邮丰。對于看不懂的地方行您,不能講它是錯的,不能認為自己是對的剪廉,執(zhí)著自己的見解娃循,往往自己見解可能是錯的。所以能夠闕疑斗蒋,就是能夠存疑捌斧,這種態(tài)度是非常重要的,這是謹慎吹泡。治學需要這種態(tài)度骤星,事君也需要這種態(tài)度。譬如說爆哑,對一些狀況不是很了解洞难,我們還沒看明白,那不能夠自己擅自做主張揭朝,一意孤行队贱,那也是自欺、也是欺君潭袱。
孔子對子路說柱嫌,「勿欺也,而犯之」屯换。子路的性格编丘,他是豪爽、直率的彤悔,當然他能夠犯顏直諫嘉抓,這個沒問題。但是勿欺也晕窑,他有時未必做到抑片。為什么?倒不是因為子路想要欺君,或者有什么自私自利的念頭杨赤,子路已經(jīng)沒有了敞斋,他是一位正人君子〖采可是難免有時候自己會一意孤行植捎,會執(zhí)著自己的見解,那做出的事说敏,這叫不能闕疑了鸥跟。他自己還沒搞明白,他就去擅自做主來做,這叫不能闕疑医咨,這就是自欺枫匾,這是欺君。所以孔子教給子路拟淮,那都是對癥下藥干茉,跟子路講這個話,換另外一個人講很泊,可能他就不是這樣講了角虫。我們看到《論語》里面,很多不同的人問同一個問題委造,夫子回答不一樣戳鹅,這是對不同人講的,都是教化對方昏兆。
那子路為什么說有欺君的時候?我們看到《論語》枫虏,前面我們學過的有一章,「子疾病」爬虱,孔子生病了隶债,而且病得很嚴重,「子路使門人為臣」跑筝。因為子路曾經(jīng)在孔子在魯國做大司寇的時候死讹,子路做過孔子的家臣∏#孔子對子路而言赞警,既是老師,也可以說是君虏两,是他的領(lǐng)導仅颇。可是子路使門人為臣碘举,這就是欺君了。怎么說?因為子路認為孔子他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大夫了搁廓,他已經(jīng)辭職了引颈,不是大夫,可是他曾經(jīng)做過大夫境蜕。那么孔子現(xiàn)在重病蝙场,很可能就要去世了,所以子路就擅自做主要孔子的門人粱年,就是孔子的學生們售滤,以家臣之禮,為臣就是做家臣,以家臣之禮為孔子治喪完箩,辦喪事赐俗。這是表示對孔子的尊敬,是出于好心弊知。但是這種做法是不符合禮的阻逮,因為當時孔子已經(jīng)不是大夫,不應(yīng)該以大夫之禮秩彤,也就是當時孔子沒有家臣叔扼,也不應(yīng)該以孔子的弟子做家臣這樣的禮來治喪。
所以等孔子疾病后來好了漫雷,他沒死瓜富,「病閑」,那就是日漸減輕降盹,病慢慢好了与柑,恢復(fù)了,他知道子路讓他的弟子們要做家臣澎现,準備給他自己治喪仅胞,就說,「曰:久矣哉」剑辫,久矣哉就是我已經(jīng)很久沒做大夫了干旧,現(xiàn)在不是大夫了∶帽危「由之行詐也」椎眯,由就是子路的名,仲由胳岂,仲由的行為是欺詐编整。「無臣而為有臣」乳丰,我沒有家臣掌测,他把我當作有家臣那樣來行這個禮〔埃「吾誰欺汞斧,欺天乎」,這種做法什燕,你欺騙誰?難道是欺騙天嗎?這個對子路的批評就很狠了粘勒,對自己學生,所以就批評得很狠屎即。如果對外人庙睡,說話就輕描淡寫事富。你看前面對季康子那種講話,那都是含沙射影乘陪,用通過衛(wèi)國那三家统台,來點出我們魯國這三家也都是低低人,不能夠直接說暂刘。對弟子饺谬,那就不客氣,所以講得非常的狠谣拣。欺天就是自欺募寨,欺自己良心就是欺天。
所以子路的毛病在什么?不能闕疑森缠。他對這種做法拔鹰,自己并不是很明白,該不該這樣做贵涵,但是竟然擅自做主列肢,一意孤行,做出的是違禮的事宾茂。你知道孔子一生倡導禮瓷马,怎么能夠死后違禮?這不等于讓老師一生的名節(jié)受損嗎?而且你可以不這樣做,何必講虛的那種恭敬?這就叫自欺跨晴,這叫欺君欧聘,原因出于不能闕疑。所以蕅益大師在這里點出來端盆,「不能闕疑怀骤,便是自欺,亦即欺君」焕妙,專對子路講的蒋伦。固執(zhí)己見的人、比較魯莽的人焚鹊,聽了以后要想想痕届,可不能認為自己很直,以為我自己很忠誠末患,那實際上自己要是不懂爷抓,亂作胡為,那也是屬于欺君阻塑,這里就更細微了。
蕅益大師的批注底下又說果复,「今之不敢犯君者陈莽,多是欺君者也。為君者喜欺,不喜犯走搁,奈之何哉」独柑,這個真是很感嘆了。今之不敢犯君者私植,現(xiàn)在不敢犯顏直諫的人忌栅,那多是欺君的人,這確實!為什么不敢犯顏直諫?因為有私心曲稼,怕龍顏大怒索绪,自己就可能身首異處,所以不敢堅持原則贫悄∪鹎看到自己的領(lǐng)導做出違禮的事,還甚至會助紂為虐窄坦,這就是欺君唤反。所以真正他要把自己放下,無我了鸭津,這種人他才能夠真正不欺君彤侍,他也是不自欺。自欺的人那必定是有私心逆趋,自私自利就是自欺盏阶。以為自己得到利了,其實得不到父泳,而且失了義般哼。追逐利,把道義失了惠窄。你所追逐的利蒸眠,說老實話,你命里有時終須有杆融,命里無時莫強求楞卡,你也得不到。所以真正明白因果好脾歇,他就敢于堅守正義蒋腮,可以為道義做犧牲。其實做出的犧牲藕各,將來得到更多池摧,你的福報更大。即使是把生命都舍掉了激况,你提升了作彤,你下一輩子可能生天了膘魄,比你這一生肯定境界要高。即使是做人竭讳,人也是比這一生福報更大创葡,因為你是為義而死。更何況命不該絕也死不了绢慢,人都有命灿渴,怕什么?害怕那是妄念而已。那個是什么?屬于小人胰舆,沒有智慧骚露。
為君者喜欺,這個當領(lǐng)導的人都有這種問題思瘟,當然是少數(shù)英明的領(lǐng)導除外荸百,一般人都是很喜歡被欺騙,所謂聽騙不聽勸滨攻。人家跟他講真話够话,他不喜歡聽;跟他講阿諛奉承、討好光绕、諂媚的話女嘲,喜歡得不得了,喜欺诞帐,不喜犯欣尼。咱們看這個,關(guān)鍵不能只想歷史上哪一個國君是這樣的人停蕉,你關(guān)鍵要想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自己是不是喜歡聽好話愕鼓、聽順耳之言,能不能接受逆耳之言?忠言都往往是逆耳的慧起,「良藥苦口利于病菇晃,忠言逆耳利于行」,對你真正有好處的話蚓挤,往往不一定好聽磺送。所以人可不能渾,得要有智慧灿意,像唐太宗這樣估灿,他就是屬于明君。如果「喜欺缤剧,不喜犯馅袁,奈之何哉」,那有什么辦法?即使遇到一個忠臣荒辕、義士司顿,在你身邊來幫助你芒粹,可是你不能聽勸諫,沒用大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