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廢匆瓜,有仁義;智慧出赢笨,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驮吱,有忠臣茧妒。
大(dà)道(dào)廢(fèi),有(yǒu)仁(rén)義(yì),
智(zhì)慧(huì)出(chū),有(yǒu)大(dà)偽(wěi),
六(liù)親(qīn)不(bù)和(hé),有(yǒu)孝(xiào)慈(cí),
國(guó)家(jiā)昏(hūn)亂(luàn),有(yǒu)忠(zhōng)臣(chén).
關鍵詞:老子,道德經(jīng)
忠臣孝子的偽裝從第十七章的道的層面而相關于中國歷史哲學的演變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思想的特殊之處左冬。老子的歷史哲學與儒家的觀念桐筏,乃至一般社會人生的態(tài)度,另成一格拇砰,大異其趣梅忌。從前面所說的天道自然,到此毕匀,他便提出反對仁義和智慧等的語句铸鹰。只從文字上看,他是說皂岔,中國文化從上古以來,就是一個道展姐,道衰微了躁垛,后來的人便提倡仁義道德,結果越強調越糟糕圾笨,適得其反教馆。其次,老子也反對智慧擂达。換句話說土铺,知識越發(fā)達,教育學問越普及板鬓,人類社會陰謀詭詐悲敷,作奸犯科的事也就越多,越擺不平俭令。接著后德,他舉出更明顯的理由,“六親不和有孝慈”抄腔,在家庭中所謂的六親瓢湃,那便是父母理张、兄弟、夫婦绵患,彼此之間有了矛盾雾叭、沖突,才看得出來:何者孝?何者不孝?
如果家庭是個美滿的家庭落蝙,一團和氣拷况,大家和睦相處,那么個個看來都是孝子賢孫掘殴,根本用不著特別標榜誰孝誰不孝赚瘦。如果家中出了個孝子,相對之下奏寨,便有不被認同的不孝之子起意,這其間問題就大了。因此說病瞳,六親不和揽咕,才有所謂的“父慈子孝”。我們?nèi)羰巧钊胙芯恐袊幕貏e標榜的“二十四孝”套菜,將發(fā)現(xiàn)許多值得討論的問題亲善。比如擁有大孝美名的舜,其父母可以說不倫不類逗柴,很不像話蛹头,充分顯示了舜的父母,是處在一個問題家庭中戏溺,是非不斷渣蜗,非常悲哀,因此舜才成為第一孝子旷祸。老子并不喜歡這樣耕拷,由于一個人的壞,襯托出另一個人的好托享,那是不幸的事骚烧,他希望每個家庭都和樂幸福。
“國家昏亂有忠臣”闰围,同樣道理赃绊,老子不希望歷史上出太多的忠臣義士,忠臣義士并非好現(xiàn)象辫诅。我們歷史上所謂的忠臣凭戴,如岳飛、文天祥炕矮、史可法等人么夫,皆為大家所景仰者冤,因為他們對國家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命档痪,連個人寶貴的生命涉枫,都可犧牲。然而腐螟,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愿汰,無不發(fā)生于歷史混亂、生靈涂炭的悲慘時代乐纸。一個忠臣的形成衬廷,往往反映了一代老百姓的苦難。假使國家風調雨順汽绢,永處太平盛世;社會上吗跋,大家自重自愛,沒有殺盜淫掠之事宁昭,那么豈不個個是忠臣跌宛、人人是好人了嗎?因此,他主張不需特別贊美某人好积仗、某人不得了疆拘。四十多年前,我在川西灌縣靈巖寺寂曹,看到有人書刻在靈泉石壁上的兩句話:“愿天常生好人哎迄,愿人常做好事。”便是老子此意稀颁,也才是天大的幸福芬失。
老子這幾句話,從字面上粗淺一看匾灶,似乎非常反對儒家提倡仁義道德,但有幾點我們必須注意租漂。
第一阶女,老子在世的那個時代,正是春秋時期哩治,社會面臨轉型時的種種變動秃踩,一個新社會形態(tài)逐漸形成,這中間產(chǎn)生了很多病態(tài)的現(xiàn)象业筏。老子在此病態(tài)社會中憔杨,體會出他的人生哲學,才會有這樣的說法蒜胖。他的話消别,乍看起來是唱反調抛蚤,但仔細研究一下,這正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正面教育寻狂。
我們可以另外舉一個反證岁经。例如把孔子作的《禮記》中的《禮運篇》,加以整體研究后蛇券,就會發(fā)現(xiàn)孔子亦有老子這樣的看法缀壤。中國文化,素來重視道德的價值纠亚,《禮記》中的《禮運篇》已經(jīng)表達得很清楚塘慕。所謂的“德”乃歸于“道”中,德是道的用蒂胞,道是德之體图呢。而這個道又是什么呢?老子自己認為道就是自然,但是由遠古到黃帝的時代啤誊,人為的一切岳瞭,已經(jīng)漸漸不合于道了。
第二蚊锹,從黃帝以前的遠古史來看瞳筏,在《列子》書中,假托黃帝本身夢想的文章牡昆,便是夢游“華胥國”姚炕,這是不是真實的故事,此處暫且不加討論丢烘。文中提到柱宦,黃帝作夢,到了另外一個國家播瞳,那里到處太平安詳掸刊,沒有任何不幸之事,是人類盼望中的天國赢乓。這篇“華胥夢”等于中國文化所向往的理想國忧侧。其他像柏拉圖的“理想國”、莫耳的“烏托邦”牌芋,乃至佛家的“極樂世界”蚓炬、基督教的“天堂”,都是其來有自躺屁,反映了這個世間的人類肯夏,苦難重重,無時不在斗爭戰(zhàn)亂中,因此人們便自然而然地追求另一個幸福圓滿的境界驯击。而老子所謂的大道烁兰,正代表了它的內(nèi)涵與精神。
其實余耽,老子講“大道廢缚柏,有仁義。智慧出碟贾,有大偽”的說法币喧,未免失之太刻薄,但這也是愛之心切袱耽,所以責之更嚴杀餐。孔子在《禮運篇》也講得差不多朱巨,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史翘。此即儒道二家的態(tài)度差別之處,但是道理是相互貫通的冀续。
孔子在《禮運篇》上說:“故用人之智去其詐琼讽。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洪唐。飲食男女钻蹬,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凭需,人之大惡存焉问欠。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粒蜈。人藏其心顺献,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枯怖,不見及色也注整。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人有了智慧度硝,智慧的反面就是奸詐设捐,用得好就是大智大慧,用歪了就是老奸巨猾塘淑,全在一念之間。因此孔子強調“用人之智去其詐”蚂斤。而大勇的人存捺,往往氣魄大,脾氣也大。大勇的反面捌治,就是多怒岗钩,佛家稱之為“嗔”。假使一個大英雄肖油、大丈夫兼吓,沒有暴烈的壞脾氣,那就很可貴了森枪。“用人之仁去其貪”视搏,仁慈本是件好事,但是仁慈太過了县袱,變得婆婆媽媽浑娜,待人接物軟塌塌的,心理上難免有一種不自覺的貪戀式散、執(zhí)著筋遭。因此,能夠保持一片仁慈博愛之心暴拄,而無這層貪著之念漓滔,那便不會發(fā)生不良的副作用了。從這里乖篷,我們已可明確地看出响驴,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那伐。智慧出踏施,有大偽”,其意和孔子所講的道理罕邀,并無矛盾沖突之處畅形,只是文學的手法不一樣而已。
孔子又說:“飲食男女诉探,人之大欲存焉”日熬,吃好的、喝好的肾胯,以及喜歡男女間的關系竖席,這是人生根本的欲望。“死亡貧苦敬肚,人之大惡存焉”毕荐,至于死亡和貧窮痛苦,那天底下的人都害怕艳馒,都討厭碰上憎亚。所以员寇,“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第美,一個人愛好追求飲食男女的享受蝶锋,逃避死亡與貧窮的來臨,這是心理現(xiàn)象的根本什往。但是扳缕,“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别威,人的思想躯舔、念頭,從外表是很難看出來兔港,也很難測驗得知的庸毫。一個人動什么腦筋,打什么主意衫樊,心地善與不善飒赃,只要不表現(xiàn)于行為,有誰會知道?“美惡皆在其心科侈,不見及色也”载佳,一切的好壞,全憑他心念的變化臀栈,根本沒有顏色蔫慧、聲音可資辨別。所有的動機想法都深藏在一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权薯,那么姑躲,“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盟蚣,要把這些人心的根本問題加以整理黍析、統(tǒng)一,使之去蕪存菁屎开,轉劣從良阐枣,惡行成善舉,除了“禮”——文化教育外奄抽,還有什么辦法呢?
春秋兩大名醫(yī)——老子與孔子整個比較起來蔼两,孔子代表儒家的思想,與老子代表的道家思想在理上是一貫的〕讯龋現(xiàn)在再作更進一步的說明额划。我們中國講“仁義”思想,春秋以前也有這種觀念档泽,但很少刻意提倡锁孟。為什么?那時社會上背情絕義的病態(tài)較少彬祖。我常說,中國文化里頭品抽,經(jīng)常提到“孝道”,與世界其他文化相較甜熔,孝道是中國特有的優(yōu)點圆恤,其高明可貴之處,無可置疑腔稀。但這同時也說明了盆昙,這幾千年來,我們不孝之舉太多了焊虏,因此孔子才不得不提倡孝道淡喜。同樣地,社會上不仁不義的故事層出不窮诵闭,所以圣賢們才用心良苦炼团,提供這服“仁義”的藥方,希望社會有所改善疏尿∥林ィ孔子是個文化醫(yī)生,他把當時文化中的疑難雜癥診斷出來褥琐,投以對癥的藥石锌俱,嘗試解決這些令人頭痛的問題。
老子也是個醫(yī)生敌呈,但他是研究醫(yī)理的醫(yī)生贸宏,也就是醫(yī)生的醫(yī)生。他認為儒生們開的藥方磕洪,對是對吭练,但是藥吃多了,難免又會出毛病褐鸥,副作用在所難免线脚。光講仁義道德,說得天花亂墜叫榕,有人自然要加以利用浑侥,做出假仁假義、欺世盜名之事晰绎,結果弄巧成拙寓落,照樣害人。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社會病態(tài)最為嚴重荞下,強調仁義伶选,便最積極史飞。老子身處其境,討厭這種風氣仰税,所以從反面來對癥下藥构资。
他說:“大道廢,有仁義陨簇。智慧出吐绵,有大偽。”智慧與奸詐河绽,乃一體兩面己单,一線之隔。聰明與狡猾耙饰、老實與笨蛋纹笼,根本是息息相關的孿生兄弟。誠實的智慧合于“道”苟跪,用之于世廷痘,為人類社會謀福造利,那就對了削咆,名之為“德”牍疏。道是體,德是用拨齐。然而鳞陨,誠實雖是好事,若是用不得當瞻惋,那也會適得其反厦滤,壞了事情。
老子這段話歼狼,干萬不要隨隨便便看過掏导。近幾十年來,我發(fā)現(xiàn)有人研究老子羽峰,讀了此章之后趟咆,不作深入一層的體會,便驟下錯誤的評語說梅屉,老子反對仁義值纱,反對智慧,反對作忠臣坯汤,反對作孝子虐唠。這不曲解得太嚴重了嗎!其實老子并不反對這些,他只是要我們預防其中可能產(chǎn)生的不良作用而已惰聂。
每一件事疆偿,皆有其正反兩面咱筛,我們同時必須考慮到「斯剩或者時間久了迅箩,思想搞不通,走了樣;或者某一個觀念流行多年反番,時遷境移沙热,已不合宜,并且流弊叢生罢缸,失其原意,這就要懂得《大學》的“茍日新投队,又日新枫疆,日日新”的道理了,此時必須知道變通敷鸦。所以息楔,老子的思想與《易經(jīng)》的思想是一樣的,都在一個“變”字扒披。
《易經(jīng)》有五種學問——“理值依、象、數(shù)碟案、通愿险、變”。“理”是哲學的价说,《易經(jīng)》每一個卦辆亏,背后皆有其哲學道理。“象”鳖目,一件事物扮叨,一個東西,都有它本身的現(xiàn)象领迈。比如虛空彻磁,也有它的現(xiàn)象,空空洞洞狸捅,不可捉摸衷蜓。每一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必須有其形成的哲學道理薪贫。而這“理”和“象”二者恍箭,也可以借數(shù)字符號來表達、整理瞧省。那便是“數(shù)”了扯夭。“理”鳍贾、“象”、“數(shù)”是《易經(jīng)》三個根本所在交洗,必得將之透徹研究后骑科,才知道“通”,只知“理”构拳,不通“象”咆爽、“數(shù)”;只知“象”、“數(shù)”置森,不通“理”斗埂,都不行。要樣樣深入凫海,全部融會貫通呛凶,方能達“變”,方能洞燭機先行贪,隨時知變漾稀、適變、應變建瘫。知道變崭捍,而能應變,那還屬下品境界啰脚。上品境界殷蛇,能在變之先,而先天下的將變時先變拣播。等到事情已經(jīng)迫在眉睫才變晾咪,那也恰恰只合于變通而已。老子對仁義贮配、智慧所提的這番道理谍倦,也屬于變通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