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譯文:不知不覺青山已披暮色峻贮,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幾重席怪!
出自《聽蜀僧浚彈琴》
作者: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纤控。
為我一揮手挂捻,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船万,余響入霜鐘刻撒。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耿导。
【注解】:
1声怔、綠綺:琴名。晉傅玄《琴賦序》:“司馬相如有綠綺舱呻。”相如是蜀人醋火,彈者是蜀
僧,故以綠綺切之。
2芥驳、一:加強(qiáng)語氣的助詞柿冲。
3、揮手:指彈琴兆旬。
4假抄、流水:相傳春秋時鐘子期能聽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時而是志在高山爵憎,時而是志在流水慨亲,伯牙乃許為知音婚瓜。見《列子·湯問篇》宝鼓。這句是說,客中的情懷巴刻,聽了
“高山流水”的曲意愚铡,為之一洗。
5胡陪、霜鐘:指鐘聲沥寥,《山海經(jīng)》:豐山“有九種焉,是知霜鳴”柠座。郭璞注:“霜降則鐘鳴邑雅,故言知也。”入霜鐘:余音與鐘聲交流妈经,兼喻入知音者之耳淮野。
【韻譯】:
四川僧人抱彈名琴綠綺,
他是來自巴蜀的峨嵋峰吹泡。
他為我揮手彈奏了名曲骤星,
好象聽到萬壑松濤雄風(fēng)。
高山流水音調(diào)一洗情懷爆哑,
裊裊余音融入秋天霜鐘洞难。
不知不覺青山已披暮色,
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幾重揭朝!
二:
蜀僧濬懷抱著一張綠綺琴队贱,從西面的峨眉峰上下山來。
感謝他揮手為我彈奏一曲潭袱,像聽到萬山滾動松濤澎湃露筒。
我的心靈就像被流水洗滌,余音繚繞和著鐘聲響天外敌卓。
不知不覺青山已披上暮色慎式,高空中又布滿了重重霧靄。
【評點】
本詩寫的是詩人聽蜀地一位和尚彈琴的情景,琴聲優(yōu)美瘪吏,引人入勝癣防。題目中的蜀僧濬是四川的僧人,名濬掌眠。
首聯(lián)兩句“蜀僧抱綠綺蕾盯,西下峨眉峰”是說彈琴的琴師來自四川峨眉山。此聯(lián)筆墨不多蓝丙,卻把這位琴師寫得氣派十足级遭,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十分傾慕琴師。同時渺尘,詩人生長在四川挫鸽,對故鄉(xiāng)四川自然有一種獨特的感情。此聯(lián)點明琴師來自四川峨眉山鸥跟,是詩人的老鄉(xiāng)丢郊,一方面表明詩人因此而對這位琴師很有好感,另一方面也吐露出詩人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和懷念医咨。
頷聯(lián)寫彈琴枫匾,詩人用“如聽萬壑松”來表現(xiàn)琴聲激越的氣勢,凸顯琴聲的不同凡響拟淮,使人真切地體會到琴聲的鏗鏘有力干茉。
頸聯(lián)寫琴聲蕩滌胸懷,讓人聽罷心曠神怡很泊,意猶未盡角虫。“客心洗流水”一句化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詩人通過含蓄自然的抒寫撑蚌,既表現(xiàn)了琴聲如流水般順暢優(yōu)美上遥,又暗示出自己和琴師已經(jīng)像知己一樣,對音樂有著共同的感悟和體會争涌。“余響入霜鐘”寫琴聲漸漸飄向遠(yuǎn)方粉楚,最后和日暮時分的鐘聲產(chǎn)生共鳴,暗示天色已晚亮垫。
尾聯(lián)“不覺碧山暮模软,秋云暗幾重”,詩人聽完蜀僧彈琴饮潦,環(huán)顧四周燃异,發(fā)現(xiàn)青山不知何時開始已被一層暮色籠罩,灰暗的秋云密布滿天继蜡。不曾想時間真是飛逝盎乩逛腿!此聯(lián)不僅寫出琴師技藝的高超,讓聽琴人忘記了時間仅颇,同時也營造出一種曠達(dá)悠遠(yuǎn)单默、韻味無窮的意境。
在整首詩中忘瓦,詩人只用“萬壑松”來形容琴聲的鏗鏘有力搁廓,除此之外,沒有花費更多的筆墨來描摹琴聲耕皮。他將大量的筆墨落于“聽者聽琴的感受”以及“聽者與琴師感情的交流”上境蜕。
詩人落筆一氣呵成。全詩行云流水凌停,通暢明朗粱年。律詩講究音律、對仗苦锨,形式嚴(yán)格逼泣,但詩人的這首五律卻是清新趴泌、明快舟舒、自然,好像沒費一點力氣嗜憔。這種“清水出芙蓉秃励,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遠(yuǎn)勝過雕琢吉捶,更能打動人心夺鲜。
賞析:
這首五律寫的是聽琴,聽蜀地一位法名叫濬的和尚彈琴呐舔。開頭兩句:“蜀僧抱綠綺币励,西下峨眉峰。”說明這位琴師是從四川峨眉山下來的珊拼。李白是在四川長大的食呻,四川奇麗的山水培育了他的壯闊胸懷,激發(fā)了他的藝術(shù)想象澎现。峨眉山月不止一次地出現(xiàn)在他的詩里仅胞。他對故鄉(xiāng)一直很懷戀,對于來自故鄉(xiāng)的琴師當(dāng)然也格外感到親切剑辫。所以詩一開頭就說明彈琴的人是自己的同鄉(xiāng)干旧。“綠綺”本是琴名,漢代司馬相如有一張琴妹蔽,名叫綠綺椎眯,這里用來泛指名貴的琴挠将。“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编整,簡短的十個字捐名,把這位音樂家寫得很有氣派,表達(dá)了詩人對他的傾慕闹击。
三四句正面描寫蜀僧彈琴镶蹋。“揮手”是彈琴的動作。嵇康《琴賦》說:“伯牙揮手赏半,鐘期聽聲贺归。”“揮手”二字就是出自這里的。“為我一揮手断箫,如聽萬壑松”拂酣,這兩句用大自然宏偉的音響比喻琴聲,使人感到這琴聲一定是極其鏗鏘有力的仲义。 “客心洗流水”婶熬,這一句就字面講,是說聽了蜀僧的琴聲埃撵,自己的心好象被流水洗過一般地暢快赵颅、愉悅。但它還有更深的含義暂刘,其中包涵著一個古老的典故饺谬。《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谣拣,鐘子期善聽募寨。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森缠,鐘子期曰:‘善哉拔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贵涵,鐘子期曰:‘善哉列肢,洋洋兮若江河!’”這就是“高山流水”的典故独悴,借它例书,表現(xiàn)蜀僧和自己通過音樂的媒介所建立的知己之感。“客心洗流水”五個字刻炒,很含蓄决采,又很自然,雖然用典坟奥,卻毫不艱澀树瞭,顯示了李白卓越的語言技巧拇厢。
下面一句“馀響入霜鐘”也是用了典的。“霜鐘”關(guān)于《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豐山……有九鐘焉晒喷,是知霜鳴孝偎。”郭璞注:“霜降則鐘鳴,故言知也凉敲。”“霜鐘”二字點明時令衣盾,與下面“秋云暗幾重”照應(yīng)。“馀響入霜鐘”爷抓,意思是說势决,音樂終止以后,馀音久久不絕蓝撇,和薄暮時分寺廟的鐘聲融合在一起果复。《列子·湯問》里有“馀音繞梁?渤昌,三日不絕”的話虽抄。宋代蘇東坡在《前赤壁賦》里用“馀音裊裊,不絕如縷”独柑,形容洞簫的馀音迈窟。這都是樂曲終止以后,入迷的聽者沉浸在藝術(shù)享受之中所產(chǎn)生的想象群嗤。“馀響入霜鐘”也是如此菠隆。清脆兵琳、流暢的琴聲漸遠(yuǎn)漸弱狂秘,和薄暮的鐘聲共鳴著,這才發(fā)覺天色已經(jīng)晚了:“不覺碧山暮躯肌,秋云暗幾重者春。”詩人聽完蜀僧彈琴,舉目四望清女,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钱烟,青山已罩上一層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疊疊嫡丙,布滿天空拴袭。感覺時間過得真快。
唐詩里有不少描寫音樂的佳作曙博。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忽高忽低拥刻、忽清忽濁的琵琶聲,把琵琶所特有的繁密多變的音響效果表現(xiàn)了出來父泳。唐代另一位詩人李頎有一首《聽安萬善吹觱篥歌》般哼,用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物吴汪,形容音樂曲調(diào)的變化,把聽覺的感受訴諸視覺的形象蒸眠,取得很好的藝術(shù)效果漾橙。李白這首詩描寫音樂的獨到之處是,除了“萬壑松”之外楞卡,沒有別的比喻形容琴聲霜运,而是著重表現(xiàn)聽琴時的感受,表現(xiàn)彈者蒋腮、聽者之間感情的交流觉渴。其實,“如聽萬壑松”這一句也不是純客觀的描寫徽惋,詩人從琴聲聯(lián)想到萬壑松聲案淋,聯(lián)想到深山大谷,是結(jié)合自己的主觀感受來寫的险绘。
關(guān)鍵詞:聽蜀僧濬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