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譯文: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升敲,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天門中斷楚江開轰传,
碧水東流至此回驴党。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获茬。
【注釋】
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港庄,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恕曲。兩山隔江對峙鹏氧,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佩谣。
中斷:指東西兩山之間被水隔開把还。
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茸俭,所以叫楚江吊履。
開:開掘;開通调鬓。
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zhuǎn)向北流艇炎。
回:轉(zhuǎn)變方向,改變方向腾窝。
兩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缀踪。
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好像來自天邊虹脯。
【譯文】
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驴娃,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归形,一葉孤舟從天地之間飛速飄來托慨。
譯文1:
天門山被長江從中斷開,分為兩座山暇榴,碧綠的江水向東流到這兒突然轉(zhuǎn)了個彎兒厚棵,向北流去蕉世。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婆硬。
譯文2:
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狠轻,
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回旋澎湃。
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彬犯,
一葉孤舟從太陽旁邊飛速飄來向楼。
【鑒賞】
該為725年(開元十三年)作者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時所作。
李白無比熱愛祖國的壯麗山河谐区,一生遍游名山大川湖蜕,留下了許多不朽的杰作。該詩描寫詩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宋列,遠望天門山的情景昭抒。天門山為今安徽省蕪湖市的東梁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總稱×墩龋《江南通志》記云:“兩山石狀曉巖灭返,東西相向,橫夾大江坤邪,對峙如門熙含。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東梁山艇纺,總謂之天門山怎静。”
前兩句用鋪敘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喂饥。詩人不寫博望消约、梁山兩山隔江對峙肠鲫,卻說山勢“中斷”员帮,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guān)系导饲,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捞高、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渣锦,暗寫江水之深硝岗;“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袋毙。后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型檀,“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听盖。結(jié)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胀溺,一輪紅日裂七,映在碧水、青山仓坞、白帆之上背零,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艷,層次分明无埃,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xiàn)出來徙瓶。
天門山,就是安徽當涂縣的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嫉称。兩山夾江對峙侦镇,象一座天設(shè)的門戶,形勢非常險要织阅,“天門”即由此得名虽缕。詩題中的“望”字,說明詩中所描繪的是遠望所見天門山壯美景色蒲稳。歷來的許多注本由于沒有弄清“望”的立腳點氮趋,所以往往把詩意理解錯了。
天門山夾江對峙江耀,所以寫天門山離不開長江剩胁。詩的前幅即從“江”與“山”的關(guān)系著筆。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祥国,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長江流經(jīng)舊楚地的一段)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昵观。它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舌稀。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啊犬,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壁查。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xùn)|的首陽山)觉至,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后者顯而已睡腿。在作者筆下语御,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席怪,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应闯。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挂捻。由于兩山夾峙碉纺,浩闊的長江流經(jīng)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骨田。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唬涧,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盛撑,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zhuǎn)向北碎节。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抵卫,更不能顯現(xiàn)天門奇險的氣勢狮荔。試比較《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介粘。黃河萬里觸山動殖氏,盤渦轂轉(zhuǎn)秦地雷。”“盤渦轂轉(zhuǎn)”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姻采,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xiàn)的情景雅采。絕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致慨亲。
“兩岸青山相對出婚瓜,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刑棵。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巴刻,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xiàn)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蛉签,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胡陪。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碍舍,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柠座。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chǎn)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tài)感片橡。反之妈经,舟行江上,順流而下锻全,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狂塘,顯現(xiàn)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鳄厌。“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xiàn)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tài),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妈踊。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了嚎,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
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歪泳,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萝勤。“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fēng)破浪呐伞,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敌卓,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伶氢。它似乎包含著這樣的潛臺詞: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趟径,我這乘一片孤帆的遠方來客,今天終于看見了你癣防。
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蜗巧,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題蕾盯,詩題應(yīng)該叫“舟行望天門山”幕屹。
關(guān)鍵詞:望天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