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之不行也征讲,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据某。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稳诚』┎保」
關鍵詞:中庸
孔子說:“我知道了瀑踢,中庸之道不能實行的原因;聰明的人自以為是扳还,認識過了頭;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橱夭。我知道了氨距,中庸之道不能弘揚的原因;賢能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們每天都要吃喝棘劣,但卻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俏让。”
一節(jié)一節(jié)地引用孔子的感嘆〔缦荆孔子說首昔,為什么人個個都想求道、修道糙俗,但不能得道?孔子說勒奇,我現在懂了!這大概是孔子晚年的經驗來講的。為什么一般人修道而不能成道不能得道呢?聰明人太過頭了巧骚,“知者過之”赊颠,聰明人太聰明了,超過頭了劈彪。得道很平常竣蹦,聰明人超過頭了。聰明人往往找“道”沧奴,像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痘括,有時手里拿著帽子找帽子,拿著鑰匙滔吠,“我的鑰匙掉了!”找了半天纲菌,哦!在這里!“知者過之”——拿著鑰匙找鑰匙。禪宗里頭講屠凶,“騎牛覓牛”驰后。騎在牛背上,說矗愧,“我的牛找不到了!”去找牛去了灶芝。
說“知者過之”郑原,聰明人太過了,所以不能成道夜涕,不能悟道犯犁。尤其現在人,學禪女器、學道酸役,學這些,太過了驾胆。一定認為有個秘訣涣澡。像有些人說,“唉!老師都不理我丧诺,老師不肯跟我講啊!”好象講了他就懂了入桂。結果給他講死了,越講越糊涂;這是“知者過之”驳阎。
“愚者不及”抗愁,笨的又太笨了,夠不到呵晚。所以不能“中庸”蜘腌,恰到好處做不到。要么學問太好了的人不能成道饵隙,像我經常感覺到撮珠,佛家叫做“所知障”,學問越好癞季、佛學越懂得高劫瞳,越永遠不會成功。只能講講經绷柒、講講佛學志于。你說因此我不念經,也不學佛废睦,好不好呢?“愚者不及也”伺绽,你就不會懂。所以中庸之難嗜湃,恰到好處真難!這個同我們大家做菜一樣奈应,不咸又不淡,那真不容易呀!
孔子又說购披,重復地贊嘆:道——后世這個道為什么不明了呢?他說我知道了杖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刚陡。“賢”與“不肖”惩妇,是古代兩個代號株汉。賢——有道德的人,有學問有道德謂之賢人歌殃。不肖——看不起學問乔妈,不守道德謂之不肖。什么叫不肖呢?——不像樣的氓皱。所以我們寫信路召,我們小的時候,現在我們給父母寫信也是波材,“不肖子”股淡,是這個不肖哦!有些人寫不“孝”,孝順的孝各聘,錯了!為什么寫給爸爸媽媽自己是個不肖子啊?就是說揣非,父母很高明,我不像你躲因,不像我父親的兒子,也不像我媽媽的女兒;我太混蛋了忌傻,太不像了大脉,不是個東西,就是——不像樣!所以叫不肖水孩。不肖是這個不肖镰矿,啊!所以有道德聰明的人啊,他把那個道德看得太嚴重了俘种,把道又看得太嚴重了秤标,裝模作樣。所以像佛家到了宋朝宙刘,那個禪宗流行苍姜、那個戒律流行、那個唯識流行悬包,每一個法師出來那法師一身都是“法”!有一個人看不慣了——濟顛和尚衙猪,干脆來一個(瘋顛),打破了這些形式布近,他是為了打破宋朝時代那個理學那個嚴肅的氣氛垫释,這就是為什么濟顛和尚瘋瘋顛顛。(他是為了)打破當時“賢者過之”這個毛病撑瞧。
但是到了明朝的末年棵譬,王陽明看歷史上那個禪學的末年,再加上明朝末年很多了预伺,很多的人订咸,所謂李卓吾啊——就是厚黑教主李宗吾的老祖宗琅束,玄中郞啊,一路下來算谈,什么馮夢龍啊涩禀,到達清初的金圣嘆啊……都是第一流聰明,個個都說有道然眼,個個都很高明艾船,可是統(tǒng)統(tǒng)變成不肖,都不像高每。所以呀屿岂,到明朝的末年,文化史上罵鲸匿,“圣人滿街走爷怀,賢人多如狗”。每個都是圣賢带欢,個個打了幾天坐运授,打一個七,馬上都可以有禪了!都那么不得了乔煞,啊!這就是“不肖者不及也”吁朦。
所以賢與不肖,同智與愚兩個差別:智與愚是講人的智慧渡贾,拿現在講逗宜,這個小孩子的智商。太高明了的智商空骚,修道修不成功纺讲,只能去學科學,或者是去搞一樣專長;修道用不著囤屹,聰明用不上熬甚。太笨了,那也實在不行牺丙。所以像我們大家很多年輕人拼命想學道的则涯,據我所知很多人,都是太聰明了冲簿。所以學道很難!
賢與不肖是講道德行為粟判,有些人拼命講戒,守戒啊峦剔,講道德行為啊档礁,道德行為太過了,也是不中節(jié)了吝沫。把它加上呻澜,也不是递礼。那么你吊兒郞當太過頭了,你看我說濟顛和尚很好羹幸,那濟顛和尚只好來扶鸞了脊髓,現在到處都是濟公壇,濟公活佛來了栅受。很多的人問真的是濟公不是?我說你管他真的不真的将硝,你就是瘋瘋顛顛像個濟公差不多嘛,你不瘋顛還去扶鸞干什么?!啊屏镊,濟顛和尚再吃飽了飯也沒有這么多空依疼,還跑來跟你扶鸞呢?啊,就是說“不肖者不及也”而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