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清代 姚鼐 《山行·布谷飛飛勸早耕》
布谷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蚯根。
千層石樹遙行路后众,一帶山田放水聲。
布谷飛來飛去的勸說人們早些耕種稼锅,白鷺趁著天晴在天上撲打著翅膀吼具。
在層層石樹之間的路上行走,聽得山里田園放水的聲音矩距。
舂(chōng)鋤:白鷺拗盒;
撲撲:撲打翅膀。
開頭兩句用形象而整飭的對仗句式刻畫兩種鳥兒的活動锥债,為寫春耕營造一種正當(dāng)其時的氛圍陡蝇。布谷鳥即杜鵑,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哮肚,它在南方春天耕種季節(jié)鳴叫登夫,它“播谷播谷”的叫聲聽上去就像在催人種谷一樣,所以叫布谷鳥允趟。一“勸”字恼策,將布谷鳥的叫聲人格化,形象生動而富有情味。舂鋤即白鷺涣楷,它也是江南常見的一種鳥類分唾,全身雪白,兩腿細長狮斗,喜歡在水田與河邊活動绽乔。這種鳥在水中起飛,很遠就能聽到翅膀打水的“撲撲”的聲音碳褒,當(dāng)它們成群地在清澈的水邊折砸、綠色的山野、湛藍的碧空飛翔時是很美的沙峻,所以杜甫留下了“一行白鷺上青天”千古佳句睦授。該詩中,作者著一“趁”字摔寨,同樣將舂鋤人格化睹逃,好像它明白風(fēng)和日麗的大好春光轉(zhuǎn)瞬即逝似的,因此要抓緊時間一展風(fēng)姿祷肯。可以說疗隶,春耕期間山間這兩種鳥的活動佑笋,既將春天的山鄉(xiāng)點染得生機勃勃,又為下文寫春耕營造了濃濃的氛圍斑鼻。
第三句寫扣題發(fā)揮蒋纬,從仰望的角度寫山路之陡峭曲曲。從山下向上望去坚弱,只見山路盤旋而上蜀备,被層層疊疊的樹木和巖石遮斷阻隔,有時又露出那么一小段荒叶,就這樣時斷時續(xù)碾阁,蜿蜒而上,層層盤旋些楣,越盤越高脂凶,越高越細。作者以細膩的筆觸愁茁,巧妙的視角蚕钦,將江南山路的特點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了,也凸顯了山鄉(xiāng)生活的大背景鹅很。同時嘶居,又暗扣了一“行”,暗寫了詩人沿山路而上促煮,邊登山邊欣賞的情形邮屁,給人以無窮的想象和回味整袁。如果沒有這一句,那么最后通過山田放水聲寫春耕也就沒有依據(jù)了樱报。
最后一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葬项,寫的是山鄉(xiāng)農(nóng)民放水播谷的繁忙景象。詩人關(guān)注的是山鄉(xiāng)的春耕迹蛤,此時終于凸現(xiàn)出來了民珍。這時,詩人已經(jīng)來到了山上盗飒。低頭俯瞰嚷量,只見山下斜坡上面層層如梯的水田平整如鏡,在陽光的反射下逆趣,帶子似的一道道繞在山間蝶溶;從梯田方向正傳來汩汩的放水聲。由放水聲可以想見農(nóng)民們巳開始播種稻谷宣渗,繁忙的春耕就此拉開序幕抖所。至此,首句布谷鳥的勸耕得到了呼應(yīng)痕囱,全詩的主旨得到了凸顯田轧,詩人山行之始就帶有的欣喜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作者本來就熱愛自然鞍恢,本來就對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農(nóng)村生活極為欣賞傻粘,當(dāng)自然景物已經(jīng)和人們生活和諧地融為一體時,詩人怎能不由衷地贊美和歌唱呢帮掉?
該詩寫山行所見所聞弦悉,構(gòu)思巧妙,剪裁得體蟆炊,卒章顯“志”稽莉,語言清新雅麗,沒有冗辭贅語涩搓。桐城派主張的“雅潔”和反對“冗辭”肩祥,從這里可見一斑。
姚鼐 :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将饺,與方苞、劉大櫆并稱為“桐城三祖”。字姬傳予弧,一字夢谷刮吧,室名惜抱軒(在今桐城中學(xué)內(nèi)),世稱惜抱先生掖蛤、姚惜抱杀捻,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