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僖伯諫觀魚》文言文賞析
《臧僖伯諫觀魚》反映了當(dāng)時的“禮”制思想瘟仿,即國君不能把游玩逸樂看作小節(jié)箱锐。故臧僖伯認(rèn)為國君的一舉一動與國家的“政治”有關(guān),所以極力勸阻魯僖公去“觀魚”劳较。從臧僖伯的話中驹止,也能看出古時候的等級森嚴(yán)。
【原文】
《臧僖伯諫觀魚》
出處:《左傳》隱公五年
春观蜗,公將如棠觀魚者臊恋。(1)
臧(zāng)僖(xī)伯(2)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3),其材(4)不足以備器用墓捻,則君不舉(5)焉抖仅。君,將納民于軌砖第、物者也(6)撤卢。故講事以度(7)(duó)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梧兼。不軌不物放吩,謂之亂政。亂政亟(qì)(8)行袱院,所以敗也屎慢。故春蒐(9)(sōu)、夏苗忽洛、秋狝(xiǎn)腻惠、冬狩shòu),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欲虚。三年而治兵(10)集灌,入而振旅(11)。歸而飲至(12),以數(shù)(shǔ)軍實欣喧。昭文章(13)腌零,明貴賤,辨等列唆阿,順少長益涧,習(xí)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14)于俎(zǔ)驯鳖,皮革闲询、齒牙、骨角浅辙、毛羽不登于器扭弧,則君不射,古之制也记舆。若夫山林鸽捻、川澤之實,器用之資泽腮,皂隸(15)之事御蒲,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盛正∩驹郏”
公曰:“吾將略地(16)焉『荔荩”遂往,陳魚而觀之摘能。 僖伯稱疾不從续崖。
書曰“公矢魚于棠⊥鸥悖”(17)非禮也严望,且言遠(yuǎn)地也。
【注釋】
1.春:指魯隱公五年(前718)春季逻恐。公:指魯隱公像吻,前722年至前712年在位。如:往复隆。棠:也寫作唐拨匆,邑名,在今山東魚臺縣東北挽拂。魚:通“漁”惭每,動詞,捕魚亏栈。
2.臧僖伯:魯孝公之子台腥、魯惠公之兄宏赘、魯隱公之伯父,名彄(kōu)黎侈,字子臧察署,封于臧(今郯城縣),伯為排行峻汉,僖是謚號贴汪。 丗本:孝公生僖伯彄,彄生哀伯達(dá)(臧哀伯或臧孫達(dá))俱济,達(dá)生伯氏缾嘶是,缾生文仲辰(臧文仲),辰是臧僖伯曾孫蛛碌。
3.物:物品瞻颂,這里指下文所說的鳥獸一類的東西。講:講習(xí)鞍恢。大事:指祭祀和軍事活動狼速。
4.材:材料,原料酝蜒。
5.舉:指行動誊辉。
6.納民:使人民...... 軌物:法度禮制。
7.度(duó):動詞亡脑,衡量堕澄。
8.亟(qì):屢次。
9.蒐(sōu):同搜霉咨,“蒐”和下文的“苗”蛙紫、“狝”(xiǎn)、“狩”途戒,分別為春夏秋冬四季狩獵的稱謂坑傅。搜,搜索喷斋,獵取沒有懷胎的禽獸唁毒;苗,獵取殘害莊稼的禽獸星爪;狝浆西,秋獵,可殺傷禽獸移必;狩室谚,圍獵,不加區(qū)分,都可獵取秒赤。
10.治兵:外出整治訓(xùn)練軍隊猪瞬。
11.振旅:整頓部隊。
12.飲至:諸侯朝拜入篮、會盟陈瘦、征伐完畢,在宗廟飲酒慶賀的一種儀式潮售。
13.昭:表明痊项。文章:服飾、旌旗等的顏色花紋酥诽。
14.登:裝入鞍泉,陳列。俎:祭祀用的禮器肮帐。
15.皂隸;古代對賤役的稱呼咖驮,這里泛指地位低下的人。
16.略地:巡視邊境训枢。
17.矢:通“施”托修,實施,陳設(shè)恒界。全句為《春秋·隱公元年》首句睦刃。
【白話翻譯】
隱公五年春季,魯隱公打算到棠邑去觀賞捕魚十酣。
臧僖伯進(jìn)諫說:“凡是一種東西涩拙,不能夠用來演習(xí)大事,它的材料不能夠用來做器用耸采,那么吃环,國君就不要去理會它。國君的職責(zé)洋幻,就是使人民的.行為符合法度與禮制的規(guī)定。所以翅娶,用講習(xí)大事的行動來檢驗法度的差等文留,就稱為法度;用材料來表明器物的文采竭沫,就稱為禮制燥翅。既不合乎法度,又不合乎禮制蜕提,這就稱為亂政森书。亂政屢次出現(xiàn),就是導(dǎo)致衰敗的原因。因此凛膏,春獵稱蒐杨名,夏獵稱苗,秋獵稱狝猖毫,冬獵稱狩台谍,都是為了在農(nóng)閑的時間用這些方式來講習(xí)大事的。每隔三年吁断,還要出兵演習(xí)趁蕊,(并借此來檢驗成果)演習(xí)完畢,再整治隊伍回來仔役,到廟堂里飲酒慶賀掷伙,祭祀祖宗,清點軍用器物又兵。彰顯器物車服旌旗的文采任柜,分清貴賤的區(qū)別,辨別等第倫次寒波,安排少年和老人的順序乘盼,這都是為了熟悉這種表示1威儀的禮制的。如果鳥獸之肉不是用于祭祀俄烁,皮革齒牙绸栅、骨角毛羽不是用于軍用器物,國君就不用親自去獵取页屠,這是自古以來的制度粹胯。至于山林河湖的物產(chǎn),把它們?nèi)碜鋈沼闷烦狡蟆5鞘琴v役的小事风纠,有關(guān)官吏的職責(zé),不是國君要親自過問的牢贸。
魯隱公說:“我要去巡視邊境竹观。”于是前往棠邑潜索,在那里陳設(shè)捕魚的器具臭增,加以觀賞。
臧僖伯托病竹习,沒有隨從前往誊抛。
史官記載說:“魯隱公在棠邑陳設(shè)捕魚器具≌埃”意思是說拗窃,魯隱公這一行動不合禮法瞎领,并且譏諷他跑到遠(yuǎn)離國都的棠邑去。
【講解】
讀罷此文随夸,讀者也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魯隱公作為一國之君九默,到棠地看看漁民怎樣捕魚,有什么了不得逃魄,也值得這位臧大夫大驚小怪荤西,還要苦口婆心、掰開揉碎地講那么多大道理?難道國君連這點自由也沒有嗎?馬克思主義認(rèn)為:分析伍俘、考察和認(rèn)識任何一種歷史現(xiàn)象邪锌,都必須把該歷史現(xiàn)象放回到產(chǎn)生它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臧僖伯之所以諫阻隱公到棠地觀魚癌瘾,是因為隱公這一活動觅丰,不符合那個時代一個國君應(yīng)該遵循并身體力行的行為規(guī)范。不符合妨退,就會“亂政”妇萄;而屢屢“亂政”,就會導(dǎo)致國家的敗亡咬荷。況且冠句,隱公遠(yuǎn)離國都,到棠地觀魚幸乒,并非為了體察民情懦底,更不是與民同樂,而僅僅是他本人的一種游樂活動罕扎。也正因為如此聚唐,他才不敢對臧僖伯的諫言說一個“不”字,最后不得不以“吾將略地焉”為借口,堅持到那里尋樂去腔召。
這篇諫辭的最大特點杆查,是緊緊圍繞著一個“禮”字展開勸諫,從觀點到為闡明觀點所舉述的諸多理由及作為論據(jù)的事物和行為臀蛛,都沒有稍稍離開這個“禮”字亲桦。也就是說,沒有稍稍離開制約當(dāng)時國君行為的規(guī)范和準(zhǔn)則浊仆。另一個也很明顯的特點是,勸諫的緣起雖然是“公將如棠觀魚”烙肺,勸諫的直接目的也是阻止隱公“如棠觀魚”,但諫辭中對此事卻不著一語氧卧。這不單單是婉言法,更重要的是氏堤,這種表達(dá)法反映出進(jìn)諫者進(jìn)諫的著眼點沙绝,并不在于隱公“如棠觀魚”這一具體行為搏明,而是當(dāng)時的整個禮制。如果隱公聽了臧僖伯這番諫辭明白了“禮”對他的制約性闪檬,“如棠觀魚”這種“非禮”的事自然也就不會發(fā)生了星著。
關(guān)鍵詞:臧僖伯諫觀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