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二子說
原文
輪.輻.蓋.軫①,皆有職(13)乎車态兴,而軾獨(dú)若無所為⑤者②狠持。雖然,去⑦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瞻润。軾乎喘垂,吾懼⑧汝之不外⑨飾⑩也甜刻。天下之車,莫不由轍③正勒,而言車之功者得院,轍不與焉④。雖然⑥昭齐,車仆馬斃尿招,而患?亦不及轍矾柜,是轍者阱驾,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怪蔑,吾知免?矣里覆。
(出自宋 蘇洵《嘉祐集·名二子說》卷十五·雜文二十一首)
閱讀練習(xí)
一,解釋加點(diǎn)的詞
1.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 ) 2.而軾獨(dú)若無所為者( )
3.天下之車莫不由轍( ) 4.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 )
5.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 )
二,翻譯
1.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
2.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3.轍乎!吾知免矣.
三,作者蘇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長子名蘇軾,次子名蘇轍,與其子合稱"三蘇",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是個大文人,卻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據(jù)文意;
軾,是誡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轍,是誡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一,1.對車本身有其專用 2.車廂前的橫木 3.車輪壓的跡道 4.在其中 5.這
二,1.即使這樣,如果沒有軾,那么我就認(rèn)為那不是一輛完整的車.
2.蘇軾啊!我擔(dān)心你不會在外表上掩飾自己.
3.蘇轍啊!我想你懂得這個道理,就會免于災(zāi)禍的.
三,不要過于外露 要善于避禍為福
譯文
車輪、車輻條缆瓣、車頂蓋喧枷、車廂四周橫木,都對車上有其職責(zé)弓坞,但作扶手的橫木隧甚,唯獨(dú)好像是沒有用處的。盡管這樣渡冻,如果去掉橫木戚扳,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蘇軾啊族吻,我擔(dān)心的是你因不會裝飾自己的外表帽借,而讓別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超歌,但談到車的功勞砍艾,車輪印從來都不參與其中。盡管這樣巍举,遇到車翻脆荷、馬死的災(zāi)難,禍患也從來波及不到車輪印懊悯。這車輪印蜓谋,是善于處在禍福之間的。蘇轍啊定枷,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災(zāi)禍的孤澎。
注釋
1.輪、輻欠窒、蓋覆旭、軫:輪退子,車輪。輻型将,輻條寂祥,插入輪轂以支撐輪圈的細(xì)條。蓋七兜,車上的傘蓋丸凭。軫,車箱底部后面的橫木腕铸;一說為車箱底部四周的橫木惜犀。
2 軾:設(shè)在車箱前面供人憑倚的橫木。
3 轍:車輪行跡狠裹,也指車行的一定路線虽界。
4 與焉:在其中。與涛菠,參加莉御,參與。
5 為:用處俗冻。
6 然:這樣礁叔。
7 去:除去。
8 懼:擔(dān)心迄薄。
9 外:外表琅关;外在。
10 飾:掩飾噪奄。
11 患:禍患死姚。
12 免:免于災(zāi)禍。
13 雖然:即使這樣
14外飾:在表面上有所掩飾
15.乎:對勤篮;對于都毒。
16.職:專職,專用
背景
慶歷六年(1046年)碰缔,蘇洵赴京趕考账劲。盡管蘇洵的才學(xué)可以成為“帝王師”,可在朝廷腐敗金抡、官場黑暗的環(huán)境下還是落榜了瀑焦。他由此對科舉、朝廷失去了信心梗肝,轉(zhuǎn)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榛瓮。第二年返鄉(xiāng)后,蘇洵寫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巫击。當(dāng)時禀晓,蘇軾十一歲精续,蘇轍八歲。
蘇洵寫《名二子說》十年后粹懒,送二子入京應(yīng)試重付,過成都辭別張方平,張出了六道題考兄弟二人凫乖,自己則于壁間密窺确垫。兩人得題后,即各自思考帽芽。轍有疑問删掀,指以問軾,軾舉筆倒敲幾案嚣镜,意為“管子注”爬迟。又指第二題,蘇軾把第二題勾了菊匿,因?yàn)椴o出處,開始答卷计福〉Γ考完后,張方平對蘇洵說:“二子皆天才象颖,長者明敏尤可愛佩厚,然少者謹(jǐn)重,成就或過之说订。”(出自《瑞桂堂暇錄》)
點(diǎn)評
唐宋八大家抄瓦,蘇家父子就占了三席,可見這戶人家的厲害陶冷。
父親蘇洵钙姊,為子取名,深有講究埂伦。大兒子名“軾”煞额。他說:車輪、車輻沾谜、車蓋和車軫膊毁,也即車后的橫木,都是車子的重要組成部分基跑。而軾婚温,只是車前用作搭手的橫木,但是如果去掉了它媳否,對車的完整性就有損害栅螟。蘇東坡從小個性張揚(yáng)栈顷、豪放不羈,父親告誡他“軾”過于張揚(yáng)顯露嵌巷,雖然少它不可萄凤,但要注意“外飾”,切忌自以為是搪哪,鋒芒畢露靡努。
而蘇轍的性格則相對內(nèi)斂,蘇洵說晓折,天下的車莫不循轍而行惑朦,雖然論功勞,車轍是沒份的漓概,但如果車翻馬斃漾月,也怪不到轍的頭上。雖然“轍”不易致福胃珍,卻也難以招災(zāi)梁肿。蘇洵對這個兒子,想必是比較放心的觅彰。
這篇短文很巧妙地借名字作發(fā)揮吩蔑,對兩個兒子進(jìn)行了為人處事方面的教誨。說來很巧填抬,蘇軾曠達(dá)不羈烛芬、鋒芒外露,蘇轍沖和淡泊飒责、含蓄深沉赘娄,兄弟二人各自的性格,與”老蘇”的《名二子說》倒也真是緊相契合宏蛉。雖是蘇洵為自己的兩個兒子取名字時所作遣臼,觀蘇軾、蘇轍二人生平檐晕,蘇軾“一肚皮不合時宜”暑诸,于黨爭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辟灰;蘇轍風(fēng)頭遜于兄个榕,而仕宦生涯遠(yuǎn)比蘇軾順利。種種情形芥喇,竟與蘇洵當(dāng)初所逆料者全同西采,所以說:知子莫若父也。
明智的父母继控,總希望子女首先要學(xué)會生存械馆,然后再尋求發(fā)展胖眷。蘇軾后來也寫過一首詩:“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霹崎。惟愿孩兒愚且魯珊搀,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講的實(shí)際上也是這個道理尾菇。
蘇軾兄弟處于北宋新舊黨爭境析、矛盾激烈的時代,而兩人立身之術(shù)不同派诬。蘇軾性格“不外飾”劳淆,論事激烈,不為世容默赂,幾次入朝沛鸵,又幾次“積以論事,為當(dāng)軸者所恨”(《宋史.蘇軾傳》)而外任缆八,還差點(diǎn)被殺曲掰。蘇轍遇事能自持論,不依附重臣耀里,所以能自立而免禍蜈缤。《宋史.蘇轍傳》說:“或謂‘軾稍自韜戢冯挎,雖不獲柄用,亦當(dāng)免禍’咙鞍。雖然房官,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韜戢”就是“外飾”续滋。確實(shí)翰守,那種不可掩抑的英邁之氣,正是蘇軾之為蘇軾的特點(diǎn)疲酌±澹《蘇轍傳》論蘇轍“寡言鮮欲”“君子不黨”,這正是他能處于“禍福之間”“齒爵皆優(yōu)于其兄”的原因朗恳。知子莫如父湿颅,蘇洵早已預(yù)見到了這一切。
關(guān)鍵詞:名二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