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州學記
周衰昌罩,先王之跡熄哭懈。至漢,六藝出于秦火之佘茎用,士學于百家之后遣总。當是時,能明先王之道者轨功,楊雄而已旭斥。而雄之書,世未知好也古涧。然士之出于其時者垂券,皆勇于自立。無茍簡之心羡滑,其取予進退去就菇爪,必度于禮義。
自此至于魏晉以來柒昏,其風俗之弊凳宙,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职祷,士乃有特起于千載之外氏涩,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學者有梆。世雖不能皆知其意是尖,而往往好之。故習其說者泥耀,論道德之旨饺汹,而知應務之非近;議從政之體爆袍,而知法古之非迂首繁。不亂于百家,不蔽于傳疏陨囊。其所知者若此弦疮,此漢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蜘醋,則未必眾也胁塞。故樂易敦樸之俗微,而詭欺薄惡之習勝压语。此俗化之美啸罢,所以未及于漢也。
夫所聞或淺胎食,而其義甚高扰才,與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厕怜,其故何哉衩匣?由漢之士察舉于鄉(xiāng)間,故不能不篤于自修粥航。今之士選用于文章琅捏,故不得不篤于所學。至于循習之深递雀,則得于心者柄延,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觀之缀程,則上所好搜吧,下必有甚者焉,豈非信歟杠输!令漢與今有教化開導之方赎败,有庠序養(yǎng)成之法,則士于學行蠢甲,豈有彼此之偏乎僵刮?
筠為州,在大江之西鹦牛,其地僻絕搞糕。當慶歷之初,詔天下立學曼追,而筠獨不能應詔窍仰,州之士以為病,至治平三年礼殊,始告于知州事驹吮、尚書都官郎中董君儀针史。董君乃與通判州事國子博士鄭君蒨相州之東南,得亢爽之地碟狞,筑宮于其上啄枕。二君乃以書走京師,請記于予族沃。
予謂二君之于政频祝,可謂知所務矣。故為之著予之所聞者以為記脆淹,而使歸刻焉常空。
(選自《唐宋文醇》,有刪改)
注:本文為作者給筠州學館所寫的記盖溺。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字詞的解釋漓糙,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B. 故不得不篤于所學
C. 至于循習之深
D. 南州之士以為病
7.下列各句中烘嘱,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0分)
A.士乃有特起于千載之外
B.以寤后之學者
C.則上所好拙友,下必有甚者焉
D.請記于予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無茍簡之心遗契,其取予進退去就辐棒,必度于禮義。(4分)
(2)不亂于百家牍蜂,.不蔽于傳疏漾根,(3分)
(3)則士于學行,豈有彼此之偏乎鲫竞?〔3分)
9.第二段中辐怕,作者指出宋朝讀書人存在著怎樣的問題?請簡要概括从绘〖氖瑁〔3分)
參考答案
6.A(微:衰敗)
7.B
8.(1)(他們)沒有茍且簡略的想法僵井,他們對于索取與給予陕截、求進與告退、離開與參與批什,在禮義上一定要符合標準农曲。
【評分建議】共4分。每個分句1分驻债,語句通順1分乳规。“在禮義上一定要符合標準”可譯成“一定要符合禮義的標準”形葬。
(2)(自己的思想)不被百家(的學說)所擾亂,不被對經(jīng)義的解釋所蒙蔽暮的。
【評分建議】3分荷并。毎個分句1分,被動句式1分青扔。
(3)那么讀書人對于求學與做人,怎么會或偏重于此或偏重于彼呢翩伪?
【評分建議】3分微猖。每個分句1分,反問句式(語氣)1分缘屹。
9.雖明先王之道但尊而守之者不多 (或知與行不一致)
【評分建議】3分凛剥。 ‘
參考譯文
周王朝日漸衰微,先王們的遺存也就消亡了轻姿。到了漢代犁珠,六藝經(jīng)傳從秦朝焚書的余燼中復出,讀書人于是可以跟著百家繼續(xù)學習互亮。談道論德的人犁享,自夸德行崇高遠大而忘了為世所用;議論為政之道的人豹休,力求卑下淺近而不去學習古人炊昆。在那個時候,能夠通曉先王之道的人威根,只有楊雄而已凤巨。但是楊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洛搀。然而出現(xiàn)在那個時代的讀書人敢茁,他們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著力,沒有草率簡略的思想留美,他們對于物質(zhì)上的索取與給予彰檬,官位上的提拔或廢退,道義上的取舍谎砾,一定會從禮義方面來考慮僧叉。
從那時候到魏晉以來,社會風氣低劣人才匱乏已經(jīng)很久了棺榔。而到了當世瓶堕,才有讀書人從千年之外的典籍開始專研,闡明先王之道症歇,來讓后學之子覺悟郎笆。世人雖然不能全部了解那些的思想谭梗,但是卻常常喜歡它。所以學習那些道理的人宛蚓,論及道德的主旨激捏,知道應該不在近代追求它:議論政事治事理的規(guī)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繞遠的凄吏。他們不被百家之言所擾亂远舅,不被經(jīng)傳上的解釋所蒙蔽。他們像這樣的博學痕钢,這是漢代的讀書人所不能比的图柏。
然而能尊重而奉行的,就未必有那么多人了任连。所以像《樂》蚤吹、《易》那樣淳厚的風氣已經(jīng)衰微了,那種詭異欺騙淺薄丑陋的風習占了優(yōu)勢随抠。他們不論處在貧富裁着、貴賤的地位,培養(yǎng)廉潔拱她、遠離恥辱的心意就少二驰,而茍且相合求得的行為就多。這習俗教化的美德秉沼,之所以趕不上漢代诸蚕。(漢代的讀書人)見聞有時很淺薄,但是他們的道義很高氧猬;見聞很淵博背犯,但是他們的操守卻不夠,這是什么緣故呢盅抚?緣于漢代的讀書人是從鄉(xiāng)里被推舉的漠魏,所以不能不專注于自我修養(yǎng)。現(xiàn)今是用文章來選用的妄均,所以不能不專注于學習柱锹。至于那些學習深入的,理解到了內(nèi)心深處的人丰包,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種境界禁熏。從這個現(xiàn)象看,那么朝廷喜歡的東西邑彪,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厲害啊瞧毙。難道不是真的嗎?如果使?jié)h代和今天都有教化開導的方法,都有學校培養(yǎng)成才的方法宙彪,那么讀書人在學問品行方面矩动,難道有彼此之間的偏差,先后的過失嗎
筠州也算是個州释漆,在大江之西悲没,地理偏僻與世隔絕。在慶歷初年男图,天子下詔設立學校示姿,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應詔令,筠州的讀書人認為是個弊端逊笆。到治平三年栈戳,大概有二十三,才有人報告知州事、尚書都官郎中董君儀览露。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國子博士鄭君蒨察看州的東南譬胎,發(fā)現(xiàn)一塊地勢高曠之地差牛,在上面建造了學舍。在治平三年的春天開始經(jīng)營堰乔,而在八月十五日落成偏化。不久來學習的人常有數(shù)十到數(shù)百人。兩位賢君就帶著報呈的文書去了京城镐侯,并囑咐我寫篇記侦讨。
我認為兩位賢君對筠州的政事,真的是有所追求的苟翻。使筠州的讀書人相互出入在學宮中韵卤,講述先王的遺文,以求得知識崇猫。他們中有賢德的人能夠超然自信而獨立于世沈条,那些中等資質(zhì)的人得以自勉以等待上一位次的教育。那么這個學宮的興造诅炉,不獨使來學習的人品味思索一些空洞不實的言詞蜡歹,來求取祿位罷了。所以替他們寫上我的見聞而成了這篇記涕烧,等他們回來之后刻石記錄這件盛事吧月而。
關鍵詞:筠州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