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詞叫詩語亭病,意思是詩的語言鹅很。
對于每一個詩詞愛好者來說,
了解這些“詩語”罪帖,
可以讓自己的詩詞鑒賞能力促煮,
分辨能力,更上一層樓!
詩語
【古體詩整袁、近體詩菠齿、今體詩】
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坐昙、七絕绳匀、五律、七律炸客、排律等疾棵。千萬不能將“今體詩”跟現(xiàn)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
【古體詩】
又稱“古詩”“古風(fēng)”痹仙,格律自由是尔,不拘對仗、平仄开仰,押韻較寬拟枚,篇幅長短不限薪铜,句子有四言、五言恩溅、六言隔箍、七言體和雜言體。
包括唐以前各種形式的詩歌脚乡、楚辭蜒滩、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每窖。
【近體詩】
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帮掉,是一種講究平仄弦悉、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窒典,形成于唐代。句數(shù)稽莉、字?jǐn)?shù)瀑志、平仄、押韻都有嚴(yán)格的限制污秆。分絕句和律詩劈猪。
【絕句】
即"絕詩"。亦稱"截句"良拼、"斷句"战得。詩體名。截庸推、斷常侦、絕均有短截義,因定格僅為四句贬媒,故名聋亡。
以五言、七言為主际乘,簡稱五絕坡倔、七絕。也有六言絕句脖含。唐代通行者為近體罪塔,平仄和押韻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說絕詩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养葵。但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垢袱,已有絕句,雖亦押韻而平仄較自由港柜,如《玉臺新詠》中即有《古絕句》请契,后人即用"古絕句"以別于近體絕句咳榜。
【律詩】
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爽锥。格律嚴(yán)密涌韩,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氯夷,成熟于唐初臣樱。
中間兩聯(lián)必須對仗。第二腮考、四雇毫、六、八句押韻踩蔚,首句可押可不押棚放,通常押平聲。分五言馅闽、七言兩體飘蚯,簡稱五律、七律福也。亦偶有六律局骤。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則為排律暴凑。
律詩中峦甩,凡兩句相配,稱為一"聯(lián)"现喳。五律凯傲、七律的第一聯(lián)(一、二句)稱"首聯(lián)"拿穴,第二聯(lián)(三泣洞、四句)稱"頷聯(lián)",第三聯(lián)(五默色、六句)稱"頸聯(lián)"球凰,第四聯(lián)(七、八句)稱"尾聯(lián)"腿宰。每聯(lián)的上句稱"出句"呕诉,下句稱"對句"。
【四言詩】
詩體名吃度。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為主甩挫。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春秋以前的詩歌椿每,如《詩經(jīng)》伊者,大都為四言英遭。漢代以后,格調(diào)稍變亦渗。自南朝宋齊以后挖诸,作者漸少。
【五言詩】
詩體名法精。由五字句所構(gòu)成的詩篇多律。起于漢代。魏晉以后搂蜓,歷六朝隋唐狼荞,大為發(fā)展,成為古典詩歌主要形式之一帮碰,有五言古詩相味、五言律詩、五言絕句收毫。
【六言詩】
詩體名攻走。全篇每句六字殷勘。相傳始于西漢谷永此再,一說東方朔已有"六言",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玲销。有古體近體之分输拇。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詩】
詩體名贤斜。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為主策吠,當(dāng)起于漢代民間歌謠。舊說則謂始于《柏梁臺詩》瘩绒,恐不可信猴抹。
魏曹丕《燕歌行》,為現(xiàn)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锁荔。到了唐代蟀给,大為發(fā)展。有七言古詩阳堕、七言律詩跋理、七言絕句。與五言詩同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恬总。
【雜言詩】
詩體名前普。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于樂府壹堰。詩中句子字?jǐn)?shù)長短間雜拭卿,無一定標(biāo)準(zhǔn)骡湖,最短僅一字,長句有達(dá)九峻厚、十字以上者勺鸦,以三、四目木、五换途、七字相間者為多。
【詞】
又稱為詩余刽射、長短句军拟、曲子、曲子詞誓禁、樂府等懈息。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摹恰、上闕辫继、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俗慈、下闕姑宽、下片。
【曲】
又稱詞余闺阱、樂府炮车。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酣溃,興盛于元瘦穆,體式與詞相近。
散曲包括
有小令赊豌、套數(shù)(套曲)兩種扛或。可以在字?jǐn)?shù)定格外加襯字碘饼,較多使用口語熙兔。
【樂府】
本指古代音樂官署。"樂府"一名派昧,始于西漢黔姜,惠帝時已有"樂府令"。至武帝始建立樂府蒂萎,掌管朝會宴饗秆吵、道路游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五慈。
樂府作為一種詩體纳寂,初指樂府官署所采集主穗、創(chuàng)作的樂歌,后用以稱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后人仿效樂府古題的作品毙芜。宋元以后的詞忽媒、散曲和劇曲,因配合音樂腋粥,有時也稱樂府晦雨。
【歌行】
古代詩歌的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隘冲,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闹瞧,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yán)格的區(qū)別展辞。
后遂有"歌行"一體奥邮。其音節(jié)、格律罗珍,一般比較自由洽腺,形式采用五言、七言覆旱、雜言的古體蘸朋,富于變化。
"行"是樂曲的意思通殃,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度液。
【賦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為題之詩厕宗,題首多冠以"賦得"二字画舌。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
科舉時代之試帖詩已慢,因詩題多取成句曲聂,故題前均冠以"賦得"二字。同樣也應(yīng)用于應(yīng)制之作及詩人集會分題佑惠。
后遂將"賦得"實用為一種詩體朋腋,即景賦詩者亦往往以"賦得"為題。
【聯(lián)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膜楷。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旭咽,相聯(lián)成篇。傳始于漢武帝時《柏梁臺詩》(疑系后人偽作)赌厅。
初無定式穷绵,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特愿,依次而下仲墨。
后來習(xí)用一人出上句勾缭,續(xù)者須對成一聯(lián),再出上句目养,輪流相繼俩由。舊時多用于上層飲宴及朋友間酬應(yīng),絕少佳作癌蚁。
【集句】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幻梯。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數(shù)家的詩句努释,拼集而成一詩±衤茫現(xiàn)存最早的集句,為西晉傅咸的《七經(jīng)詩》洽洁。
【排律】
詩體名痘系。律詩的一種。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饿自,故名汰翠。
每首至少十句,有多至百韻者昭雌。除首复唤、末兩聯(lián)外,上下句都需對仗烛卧。也有隔句相對的佛纫,稱為"扇對"。
【應(yīng)制詩】
封建時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总放、所和的詩呈宇。唐以后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內(nèi)容多為歌功頌德局雄,少數(shù)也陳述一些對皇帝的期望甥啄。
【句式】
句式是指一句詩的節(jié)奏。
【試帖詩】
詩體名炬搭。也稱"賦得體"蜈漓。起源于唐代,由"帖經(jīng)"宫盔、"試帖"影響而產(chǎn)生融虽,為科舉考試所采用。
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灼芭,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有额,冠以"賦得"二字,并限韻腳,內(nèi)容必須切題谆吴。清代限制尤嚴(yán)倒源。
【古絕】
對不講平仄的古體絕句的通稱相對今體的絕句"律絕"而言。
古絕多用拗句句狼,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笋熬。有些絕句用的是仄韻,但全詩用律句腻菇,或用律詩容許的變格和拗救胳螟。
【入律古風(fēng)】
對使用近體詩平仄格式的古體詩的通稱。特點(diǎn)為:
1筹吐、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
2糖耸、換韻,且多為平仄韻交替;
3丘薛、通常是七言嘉竟,四句一換韻,換韻后第一句入韻洋侨,全詩似多首"七絕"的組合舍扰。
【詩余】
指“詞”而言,有長調(diào)希坚、小令边苹、慢、引等不同格式裁僧,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biāo)志个束。
【謀篇】
謀篇指詩詞的結(jié)構(gòu)章法而言。對于詩聊疲,前人總結(jié)的經(jīng)驗很多茬底,但歸結(jié)起來一般不出“起”、“承”售睹、“轉(zhuǎn)”桩警、“合”四字。
【平仄】
“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diào)的區(qū)分昌妹,以今天的普通話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握截、第二聲(陽平)飞崖,“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谨胞。
【四聲】
即語調(diào)的平上去入固歪,合稱四聲。
【平起與仄起】
平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為平聲,仄起指首句第一二字均為仄聲牢裳。這是近體詩平仄句式的構(gòu)成之一種逢防。
【平起平收與仄起仄收】
構(gòu)成近體詩的基本句型,即首尾的平仄相同蒲讯,如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忘朝。
【句腳仄起平收】
這是近體詩押韻的基本規(guī)則,即上句不押韻判帮,仄聲收局嘁,下句押平聲韻。
【對句與鄰句】
律詩每一聯(lián)為兩句晦墙,同一聯(lián)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悦昵,上一聯(lián)的下句與下一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
【律聯(lián)】
第一二句為“首聯(lián)”晌畅,三四句為“頜聯(lián)”但指,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聯(lián)”抗楔。
【粘對】
即是指在平仄上枚赡,對句相對,鄰句相粘谓谦∑冻龋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反粥。
【對句相對卢肃,鄰句相粘,首尾相應(yīng)】
律詩每一聯(lián)為兩句才顿,同一聯(lián)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莫湘,上一聯(lián)的下句與下一聯(lián)的上句稱為鄰句。
對句相反:指同一聯(lián)上下句平仄相反郑气,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幅垮,下句為仄仄平平仄。
鄰句相粘:指上一聯(lián)的下句起句平仄尾组,與下一聯(lián)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忙芒。如山居秋暝第二聯(lián)的下句天氣晚來秋,是仄仄仄平平讳侨,仄仄起呵萨,則第三聯(lián)的上句明月松間照,應(yīng)也是平平起跨跨,所以是仄仄仄平平潮峦,但是因為句腳必須以仄聲收,便變成了頭粘腳不粘,是仄仄平平仄忱嘹。
首末相應(yīng):首句平仄與末句平仄相同嘱腥。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后,平平仄仄仄拘悦,末句王孫自可留齿兔,平平仄仄仄。
【失對與失粘】
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窄做,一般看其偶數(shù)字和最后一字即可愧驱。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椭盏,叫失粘组砚。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
【孤平】
除了韻腳掏颊,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糟红,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乌叶。但這是專指平收句(押韻句)而言的盆偿,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准浴,也不算犯孤平事扭,至多算是拗句。
【拗句】
救了孤平的句子乐横,叫作拗句求橄。
【拗救】
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葡公,合起來就叫拗救罐农。
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催什,在本句或?qū)溥m當(dāng)?shù)牡胤桨沿坡曌指挠闷铰曌趾鳎员3制健⒇茢?shù)量的平衡蒲凶。
【三平調(diào)】
在句尾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三個平聲气筋,叫做“三平調(diào)”,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豹爹,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裆悄,而且無法補(bǔ)救。三平調(diào)有兩種情況:
1臂聋、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孩等,就犯了三平調(diào)艾君。
2、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肄方,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冰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diào)权她。
【工對】
對仗的兩句詞性要相對虹茶,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隅要。
【借對】
有一些對仗蝴罪,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步清。
【流水對】
一聯(lián)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要门,一般內(nèi)容不同或相反。但有時上下句有相承關(guān)系廓啊,講的是同一件事欢搜,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谴轮,這稱為“流水對”炒瘟。
【合掌】
一聯(lián)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nèi)容不同或相反第步。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疮装,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雌续。
【詩韻】
指作詩所押的韻或所依據(jù)的韻書斩个。隋時陸法言著《切韻》,共分206韻部驯杜,分部太細(xì)受啥,不便押韻。唐初規(guī)定相近的韻可以同用鸽心。
南宋時滚局,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并為107韻顽频,后人又減為106韻藤肢,并稱為平水韻,這便是沿用至今的詩韻糯景。唐代實際所用的韻部嘁圈,和平水韻所編大致相同省骂。
【葉韻】
一作"諧韻"、"協(xié)韻"最住。詩韻術(shù)語钞澳。謂有些韻字如讀本音,便與同詩其他韻腳不和涨缚,須改讀某音轧粟,以協(xié)調(diào)聲韻,故稱脓魏。
南北朝有些學(xué)者按當(dāng)時語音讀《詩經(jīng)》兰吟,感到好多詩句韻不和諧,便將作品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茂翔。
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的原理混蔼,認(rèn)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檩电,不應(yīng)隨意改讀拄丰。
【押韻】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葉韻)俐末,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料按。
【韻部】
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卓箫。同一韻部內(nèi)的字都為同韻字载矿。
【唱和】
作"唱酬"、"酬唱"烹卒。謂作詩與別人相酬和闷盔。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和詩旅急,只作詩酬和逢勾,不用被和詩原韻;
2、依韻藐吮,亦稱同韻溺拱,和詩與被和詩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3谣辞、用韻迫摔,即用原詩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4、次序泥从,亦稱步韻句占,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躯嫉。
【依韻】
即用與原詩同一韻部的字纱烘,但不必用其原字杨拐。
【用韻】
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凹炸。
【次韻】
又稱步韻戏阅,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昼弟,且前后次序都必須相同啤它,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舱痘,而許多我們認(rèn)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变骡,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芭逝,即為出韻塌碌。
【重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里重復(fù)出現(xiàn),此乃大忌旬盯。
【通韻】
古體詩的押韻台妆,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胖翰、四支和五微接剩,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萨咳。
【換韻】
亦稱"轉(zhuǎn)韻"懊缺。詩韻術(shù)語。除律詩培他、絕句不得換韻外鹃两,古體詩尤其是長篇古體詩,換韻較自由舀凛,既不限平聲韻俊扳、仄聲韻,也不限于鄰韻猛遍。
轉(zhuǎn)韻時往往在換韻那一聯(lián)的出句先轉(zhuǎn)馋记,接著聯(lián)末韻腳跟著轉(zhuǎn)。
【窄韻】
一個韻部的字?jǐn)?shù)很少螃壤,稱為窄韻抗果、險韻。
【分韻】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奸晴。指作詩時先規(guī)定若干字為韻冤馏,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作詩寄啼,叫做"分韻"逮光,一稱"賦韻"代箭。
古代詩人聯(lián)句時多用之,后來并不限于聯(lián)句涕刚。白居易《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lián)題分韻句嗡综,紅爐巡飲暖寒杯。"
【分題】
舊時作詩方式之一杜漠。若干人相聚极景,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驾茴,亦稱探題盼樟。大抵以各物為題,共賦一事锈至。
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體》:"古人分題晨缴,或各賦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題得物也峡捡。"分題有時分韻击碗,但不限制。
【進(jìn)退格】
亦稱"進(jìn)退韻"们拙。詩韻術(shù)語稍途。鄰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體》:"有轆轤韻者睛竣,雙出雙入晰房。有進(jìn)退韻者,一進(jìn)一退射沟。"
魏慶之《詩人玉屑》引《緗素雜記》說殊者,唐代鄭谷與僧齊己、黃損等共定今體詩格云:"凡詩用韻有數(shù)格:一曰葫蘆验夯,一曰轆轤猖吴,一曰進(jìn)退。"
進(jìn)退格是兩韻間押挥转,即第二海蔽、第六句用甲韻,第四绑谣、第八則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党窜,如"寒"、"刪"或"魚"借宵、"虞"等幌衣,一進(jìn)一退,相間押韻,故稱豁护。
【轆轤格】
亦稱"轆轤韻"哼凯。詩韻術(shù)語。與進(jìn)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楚里。
轆轤韻者断部,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班缎、第四句用甲韻蝴光,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可通的乙韻吝梅,如先用"七虞"虱疏,后用"六魚"等,雙出雙入苏携,此起彼落,有似轆轤对粪,故稱右冻。
【葫蘆格】
亦稱"葫蘆韻"。詩韻術(shù)語著拭。與進(jìn)退格同為用韻的一格纱扭。葫蘆韻者,先二后四儡遮。如"東"乳蛾、"冬"通押,先二韻"東"鄙币,后四韻"冬"肃叶。先小后大,有似葫蘆十嘿,故稱因惭。
關(guān)鍵詞:國學(xué)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