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平山記
創(chuàng)作年代:明代
作者:高啟
作品體裁:散文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再沧,積霖既霽,灝氣澄肅尊残。予與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炒瘸,乃治饌載醪,相與指天平山而游焉寝衫。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顷扩。至則舍舟就輿,經(jīng)平林淺塢間慰毅,道傍竹石蒙翳隘截,有泉伏不見,作泠泠琴筑聲汹胃。予欣然停輿聽婶芭,久之而去。至白云寺着饥,謁魏公祠犀农,憩遠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①以上宰掉。山多怪石呵哨,若臥若立,若搏若噬轨奄,蟠孥②撐拄孟害,不可名狀。復有泉出亂石間挪拟,曰白云泉挨务,線脈索絡,下墜于沼,舉瓢酌嘗耘子,味極甘冷果漾。泉上有亭球切,名與泉同谷誓。草木秀潤,可蔭可息吨凑。過此捍歪,則峰回磴盤,十步一折鸵钝,委曲而上糙臼,至于龍門。兩崖并峙恩商,若合而通变逃,,窄險深黑怠堪,過者側(cè)足揽乱。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粟矿,皆石穴凰棉,空洞,廣石覆之如屋陌粹。既入撒犀,則凜然若將壓者,遂相引以去掏秩。至此蓋始及山之半矣或舞。
乃復離朋散伍,競逐幽勝蒙幻,登者映凳,止者,哦者杆煞,憊而喘者魏宽,恐而眺者,怡然若有樂者决乎,悵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雖所遇不同队询,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构诚,益上蚌斩,覺石益怪,徑益狹范嘱,山之景益奇送膳,而人之力亦益以憊矣员魏。顧后者不予繼,乃獨褰裳③奮武叠聋,窮山之高而止焉撕阎。其上始平曠,坦石為地碌补,拂石以坐虏束,則見山之云浮浮,天之風颼颼厦章,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镇匀。予超乎若舉,泊乎若休袜啃,然后知山之不負于茲游也汗侵。既而欲下,失其故路群发,樹隱石蔽晰韵,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叢筱之間也物。時日欲暮宫屠,大風忽來,洞谷唅呀滑蚯,鳥獸鳴吼浪蹂。予心恐,俯下疾呼告材,有樵者聞之坤次,遂相導以出,至白云亭斥赋,復與同游者會缰猴。眾莫不尤予好奇之過,而予亦笑其惟怯頹敗疤剑,不能得茲山之絕勝也滑绒。
于是采菊泛酒,樂飲將半隘膘,予起疑故,言于眾曰:“今天下板蕩④十年之間諸侯不能保其國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離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與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撫佳節(jié)之來臨登名山以眺望舉觴一醉豈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弯菊,離合之難保也纵势,請書之于石,明年將復來,使得有所考焉钦铁。”眾曰:“諾!”遂書以為記软舌。
【注釋】①狙杙(jū yì):像獼猴攀登小木樁一樣②蟠(pán):盤曲。孥(ná):牽引牛曹。③褰裳:提起衣裳佛点。④板蕩:《板》、《蕩》躏仇,《詩經(jīng)?6?1大雅》篇名恋脚,都是寫周厲王無道的詩,后因稱政局混亂為“板蕩”焰手。
5.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乃治饌載醪治:整理
B.草木秀潤怀喉,可蔭可息蔭:遮蓋
C.蟠孥撐拄书妻,不可名狀狀:形狀
D.予超乎若舉,泊乎若休 舉:推舉
6.下列各組句子中躬拢,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予與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
則凜然若將壓者躲履,遂相引以去
B.予欣然停輿聽,久之而去
然后知山之不負于茲游也
C.至則舍舟就輿
拂石以坐聊闯,則見山之云浮浮
D.遂困于荒茅叢筱之間
樂飲將半工猜,予起,言于眾日
7.下列各句括號中補出的省略成分菱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復有泉出(于)亂石間
B.(予)至白云寺篷帅,謁魏公祠
C.既入(石穴),則凜然若將壓者
D.(眾)于是采菊泛酒拴泌,樂飲將半
8.下列對原文的解說魏身,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對天平山的怪石、甘泉蚪腐、險崖作了細致的描繪箭昵,還生動傳神地描寫了自己及同游者游覽天平山時的不同動作、神態(tài)和感受回季。
B.作者特別寫了自己登上山的高處后遠眺的遼闊境界家制,而且寫出了自己當時心曠神怡、飄飄欲仙的感覺泡一。
C.作者褰裳奮武颤殴,獨登極頂后下山,雖經(jīng)歷了日暮風作瘾杭,鳥獸鳴吼诅病,愈轉(zhuǎn)愈迷時的恐懼疾呼,但因能“得茲山之絕勝”,所以“樂”贤笆。
D.文章最后蝇棉,作者感慨時局之動亂、保一己平安之不易芥永、同游盛會之難再篡殷。要求記此次游歷于石上,以彌補無法再游之遺憾埋涧。
9.斷句和翻譯板辽。(10分)
(1)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劃線部分斷句。(4分)
今天下板蕩十年之間諸侯不能保其國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離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與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撫佳節(jié)之來臨登名山以眺望舉觴一醉豈易得哉!
(2)翻譯下面的句子棘催。(6分)
①顧后者不予繼劲弦,乃獨褰裳奮武,窮山之高而止焉醇坝。
②眾莫不尤予好奇之過邑跪,而予亦笑其惟怯頹敗,不能得茲山之絕勝也呼猪。
參考答案
5画畅、B
6、C
7宋距、B
8轴踱、D
9、9.【斷句和翻譯】(10分)
(1)今天下板蕩/十年之間/諸侯不能保其國/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離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與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撫佳節(jié)之來臨/登名山以眺望/舉觴一醉/豈易得哉谚赎!
(2)①回頭看后面的人跟不上我了淫僻,就獨自提起衣裳奮步攀登,上到山的最高處才停下來沸版。
②眾人沒有不指責我追逐奇景的過錯的嘁傀,而我也笑他們怯懦灰心,不能看到這山的絕美的風景视粮。
【作者】
高啟(1336—1374)细办,字季迪,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蕾殴。明初著名文學家笑撞。性格疏放。不拘于禮法钓觉。元末隱居昊淞青丘茴肥,自號青丘子。明太祖洪武初荡灾,被薦修《元史》瓤狐,授戶部右待郎瞬铸,不受,賜金放還础锐。后因作文有所譏諷嗓节,被朱元璋借故腰斬于南京,死時僅39歲皆警。他是明初成就最高的詩人拦宣,其詩爽朗清逸,雄健渾涵信姓,與楊基鸵隧、張羽、徐賚齊名意推,稱“吳中四杰”豆瘫。部分詩對民生疾苦有所反映。亦有數(shù)量不多的的散文左痢。有《青丘高季迪詩文集》二十五卷傳世靡羡。
【參考譯文】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久雨后晴俊性,天高氣爽。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登高之約不能背棄的緣故描扯,于是準備好飯菜酒食定页,結(jié)伴去天平山游玩。
天平山距離城西南從水路走有三十里绽诚。我們到了后就棄船坐車典徊,經(jīng)過平曠的樹林和山塢,路邊有竹石遮蔽恩够,有泉水藏而不見卒落,只聽見類似琴筑發(fā)出的清越的聲音。我高興地停下車聽蜂桶,很久還不愿離去儡毕。到了白云寺,我們拜謁魏公祠扑媚,在遠公庵稍事休憩腰湾,然后由這里的山腳像獼猴攀登小木樁一樣攀登而上。山上有很多怪石疆股,有的像躺著有的像站著费坊,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如龍盤曲搏持如柱撐天而立旬痹,無法一一形容描繪附井。又有泉水從亂石間冒出讨越,叫白云泉,泉水細如線永毅,如脈把跨,向下流墜入水潭中,用瓢舀來嘗嘗卷雕,那味道極是甘甜清冽节猿。泉水上有個亭子,亭的名字與泉水相同漫雕。泉邊草木秀麗潤澤滨嘱,遮蓋成蔭可供休憩。過了這里浸间,則峰回路轉(zhuǎn)太雨,登山的石道盤繞,十步一折魁蒜,蜿蜒曲折而上囊扳,一直到龍門。兩面山崖壁立對峙兜看,中通一小徑锥咸,窄小險峻幽深黑暗,僅容一人側(cè)身而過细移。山崖上有兩間石屋:大的可坐十人搏予,小的可坐六七人,都是空曠的石洞穴弧轧,有大石覆蓋在上面使得石洞像個屋子一樣雪侥。進入石洞,寒冷森然好像會被壓在里面一樣精绎,于是互相招呼牽引著離開了速缨。到這里大概才到山的一半呢。
于是又解散隊伍分頭行動代乃,競相追逐幽深美好的景色旬牲,繼續(xù)登山的,停下來休息的襟己,吟哦感嘆的引谜,疲憊喘氣的,驚恐而哭的擎浴,怡然而樂的员咽,俯仰之間悵然感慨像有所悲傷的:雖然所遇到的看到的不一樣,但都有收獲贮预。
我走在最前面贝室,越往上契讲,越覺得巖石更怪,路更窄滑频,山的景色更奇捡偏,而人也更疲憊了∠棵裕回頭看后面的人跟不上我了银伟,就獨自提起衣裳奮步攀登,上到山的最高處才停下來绘搞。山上才平坦寬曠彤避,坐在平坦拂凈的石上,只看見山頂白云流動飄蕩夯辖,自然之風吹拂有聲琉预,太湖的水渺遠悠悠。我超脫得就像要飛起來蒿褂,恬靜得像要睡著了圆米,這樣之后才知道這山?jīng)]有辜負我此次游覽了。接著想要下山啄栓,卻發(fā)現(xiàn)找不到上山時的路了娄帖,樹隱石蔽,越找越迷昙楚,終被困在荒草亂竹之間块茁。這時天將黑了,大風忽起桂肌,洞穴深谷空闊回響,鳥獸鳴吼永淌。我心里恐懼崎场,俯身向下大呼,有樵夫聽到遂蛀,終于引導我走出谭跨,到了白云亭,又與同游的人會合李滴。眾人沒有不指責我追逐奇景的過錯的螃宙,而我也笑他們怯懦灰心,不能看到這山的絕美的風景所坯。
于是采來菊花在水邊流觴飲酒谆扎,快樂地喝到一半時,我站起來芹助,對眾人說:“現(xiàn)在天下混亂堂湖,十年中闲先,不能保住自己封地的諸侯,不能保住自己的家的大夫和士人无蜂,在四面八方奔走離散的人很多啊伺糠。而我與各位承蒙皇恩,得以安心地隱居斥季,在重陽佳節(jié)之際训桶,登上名山眺望,飲酒盡興酣倾,難道這是易得的嗎!但是我擔心盛衰無常舵揭,離合難保,請允許我把今天的游歷記在石上灶挟,明年再來琉朽,能有所考證啊。”眾人說:“好!”于是寫下今天的事作為記載稚铣。
賞析:
該文選自《高青丘集.鳧藻集》卷一箱叁。作于1362年(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九月,時作者二十七歲惕医。天平山在江蘇蘇州市西吳縣境內(nèi)耕漱,離蘇州十四公里,自唐宋以來抬伺,就逐漸成為風景游覽區(qū)螟够。《姑蘇志》說:“天平山在支硎南五里峡钓,視諸山最為崷崒妓笙。其林木亦秀潤,山多奇石能岩,詭異萬狀寞宫。”因山頂正平,故稱天平拉鹃。該文以細致的筆觸辈赋,描寫了游覽天平山的經(jīng)過,以及游覽中的感慨膏燕。它熔寫景钥屈、記人、抒慨于一爐坝辫,文字生動逼真篷就,讓讀者歷歷如見。
關(guān)鍵詞:游天平山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