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論》是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一篇人物評論文,評論對象為西漢初年景帝時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錯琐驴。這篇文章總結(jié)了削藩失敗是晃錯被殺的原因俘种。作者認為,晁錯被殺绝淡,首先有七國叛亂給皇帝造成的壓力和受到政敵中傷的原因宙刘,但又提出了另一個觀點,即晁錯自己也缺乏堅強的意志和臨危不懼的精神牢酵,才給了政敵攻擊他的機會悬包。同時,作者通過對晁錯改革失敗的嘆惋馍乙,表達出自己愿意為國效力但有志難展的抑郁心情布近。
晁錯論
蘇軾
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丝格,名為治平無事撑瞧,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显蝌,而不為之所预伺,則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強為之曼尊,則天下狃[1]于治平之安酬诀,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涩禀,為能出身為天下犯大難料滥,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艾船,而茍以求名之所能也葵腹。天下治平高每,無故而發(fā)大難之端;吾發(fā)之践宴,吾能收之鲸匿,然后有辭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阻肩,使他人任其責(zé)带欢,則天下之禍必集于我。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烤惊,謀弱山東之諸侯乔煞,山東諸侯并起,以誅錯為名柒室;而天子不之察渡贾,以錯為之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雄右,不知錯有以取之也空骚。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擂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囤屹。昔禹之治水,鑿龍門逢渔,決大河而放之海肋坚。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沖突可畏之患复局;惟能前知其當(dāng)然冲簿,事至不懼粟判,而徐為之圖亿昏,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國之強档礁,而驟削之角钩,其為變豈足怪哉?錯不于此時捐其身呻澜,為天下當(dāng)大難之沖递礼,而制吳楚之命,乃為自全之計羹幸,欲使天子自將而己居守脊髓。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誰乎栅受?己欲求其名将硝,安所逃其患恭朗?以自將之至危,與居守之至安依疼;己為難首痰腮,擇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律罢,此忠臣義士所以憤怨而不平者也膀值。當(dāng)此之時,雖無袁盎误辑,錯亦未免于禍沧踏。何者?己欲居守巾钉,而使人主自將悦冀。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難之矣睛琳,而重違其議盒蟆。是以袁盎之說,得行于其間师骗。使吳历等、楚反,錯已身任其危辟癌,日夜淬礪寒屯,東向而待之,使不至 于累其君黍少,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寡夹,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厂置?
嗟夫菩掏!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昵济,則無務(wù)為自全之計智绸。使錯自將而討吳、楚访忿,未必?zé)o功瞧栗。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悅海铆,奸臣得以乘其隙迹恐。錯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禍歟卧斟!
(注:狃殴边,音同“紐”通熄,習(xí)以為常。)
4.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找都,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然后有辭于天下 說辭唇辨、理由
B. 安所逃其患 怎么
C.雖有百盎,可得而間哉 離間
D. 而遺天子以其至危 遺:贈送
5.下列各組句子中能耻,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 其為變豈足怪哉 其皆出于此乎
B.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 至丹以荊卿為計赏枚,始速禍焉。
C. 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 且焉置土石若屬皆且為所虜
D.方其功之未成也 臣之壯也晓猛,猶不如人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饿幅,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戒职,是因為他事先估計到災(zāi)難發(fā)生的必然性栗恩,再慢慢地畫出地形圖后,因地制宜洪燥,采取積極措施解決問題磕秤。
B.當(dāng)七國發(fā)生叛亂的時候,晁錯既沒有挺身而出承擔(dān)危險捧韵,也沒有親自率兵去阻擊叛軍市咆,反而留守在相對安全的后方,讓景帝劉啟親自率兵出征再来。
C.作者抓住晁錯當(dāng)時對待吳楚騎兵錯采取的措施進行份詳細蒙兰,認為晁錯被殺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袁盎進讒言,而是“自禍”芒篷。
D.本文最后總結(jié)的歷史經(jīng)驗就是搜变,要想成就非同尋常的功業(yè),就不能只考慮怎樣保全自己针炉,否則只會給自己招來災(zāi)禍挠他。
7.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線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天下之患糊识,最不可為者绩社,名為治平無事摔蓝,而其實有不測之憂赂苗。(3分)
(2)山東諸侯并起,以誅錯為名贮尉;而天子不之察拌滋,以錯為之說。(4分)
(3)惟其欲自固其身猜谚,而天子不悅败砂,奸臣得以乘其隙赌渣。(3分)
答案:
4. D 遺:留給
5. D 之:主謂之間無實意,取消句子獨立性的語助詞
A 其:代詞昌犹,他們/表推測語氣坚芜,大概。B 焉:形容詞詞尾斜姥,……的樣子/句末語氣助詞鸿竖。C 且:與“夫”連用,句首助詞铸敏,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缚忧,“況且“,“再說“/副詞杈笔,將闪水,將要。
6. A 圖是計劃蒙具,謀劃球榆,不是畫圖的意思。
7.(1)天下的禍患禁筏,最不好辦的芜果,是表面上太平無事,但實際上卻有無法預(yù)料的隱患融师。(“治平”1分右钾,“其實”1分,“句意”1分)
(2)山東諸侯聯(lián)合起兵旱爆,借誅殺晁錯的名義反叛朝廷舀射,但是皇帝不能明察這一點,就殺了晁錯來向諸侯解釋怀伦。(“以”1分脆烟,“不之察”賓語前置1分,“說”1分房待,句意1分)
(3)只因為他想保全自己邢羔,就使得皇上不高興,奸臣能夠乘機進言桑孩。(“惟”1分拜鹤,“固”1分,句意1分)
譯文
天下的禍患流椒,最不好辦的敏簿,是表面上太平無事,但實際上卻有無法預(yù)料的隱患。坐在那里看著事情在變化惯裕,卻不想辦法解決温数,那么恐怕事情就會發(fā)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如果一開始就用強硬的手腕去處理蜻势,那么天下的人由于習(xí)慣太平安逸撑刺,就不會相信我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杰出人物握玛,才能挺身而出為天下的人去承擔(dān)大難猜煮,以求建立偉大的功業(yè)。這當(dāng)然不是在短時期內(nèi)由那些只圖求名的人所能做到的败许。天下太平王带,無故挑起大難的開頭,我能挑起它市殷,我也要能收拾它愕撰,然后才有言辭向天下的人交代。如果事到臨頭醋寝,卻想避開它搞挣,讓別人來承擔(dān)責(zé)任,那么天下的禍患必然集中在自己身上音羞。
從前晁錯竭盡忠心為漢朝出力囱桨,謀劃削弱山東諸侯的勢力。山東諸侯聯(lián)合起兵嗅绰,借誅殺晁錯的名義反叛朝廷舍肠。但是皇帝不能明察,就殺了晁錯來向諸侯解釋窘面。天下的人都悲嘆晁錯因為盡忠朝廷而遭殺身之禍翠语,卻不知晁錯也有自取其禍的原因。
古時候能夠建立大功業(yè)的人财边,不只具有超出一般的才能肌括,還必須有堅忍不拔的意志。昔日大禹治水酣难,鑿開龍門堤口谍夭,疏通大河,讓水流進大海憨募。當(dāng)他的功業(yè)尚未完成的時候紧索,也有堤壩潰決和洪水橫沖直闖的可怕災(zāi)難。只因為他事先估計到這種必然性馋嗜,事情來了并不驚慌齐板,而是從容不迫地規(guī)劃解決,所以最后獲得了成功葛菇。七國諸侯那樣強盛甘磨,卻要一下子削弱它們,他們起來叛亂有什么奇怪的呢眯停?晁錯不在這個時候獻出自己的全部身心济舆,替天下人做抵擋大難的先鋒,控制吳莺债、楚等國的命運滋觉,卻為保全自己著想,想使皇帝親自帶兵出征齐邦,而自己卻在在后方留守椎侠。那么試問,挑動七國叛亂的是誰呢措拇?自己想求得名譽我纪,又怎能逃避禍患呢?因為親自帶兵出征極為危險丐吓,留守后方十分安全浅悉,你自己是挑起大難的罪魁禍?zhǔn)祝瑓s選擇十分安全的事情來做券犁,把極為危險的事情留給皇上去擔(dān)當(dāng)术健,這是忠臣義士憤恨不平的原因哪。在這個時候粘衬,就算沒有袁盎進言荞估,晁錯也未必能免除殺身之禍,為什么呢稚新?自己想留在后方防守泼舱,卻讓皇帝親自出征。按照常理上說枷莉,皇帝已經(jīng)很難于忍受了娇昙,又加上很多人不同意他的建議,所以袁盎的話就能在這中間發(fā)生作用笤妙。假使吳冒掌、楚反叛,晁錯挺身而出承擔(dān)危險蹲盘,日夜操勞股毫,率兵向東去阻擊他們,不至于使自己的君王受牽累召衔,那么皇上將依靠他而無所畏懼铃诬,即使有一百個袁盎,可以離間得了嗎?
哎趣席!世上的君子兵志,想要建立不平凡的功業(yè),就不要專門去考慮保全自己的計策宣肚。假使晁錯自己帶兵去討伐吳想罕、楚,不一定沒有成效霉涨。只因為他想保全自己按价,就使得皇上不高興,奸臣能夠乘機進言笙瑟。晁錯用來保全自己的計策楼镐,不就是用來自己害自己的么?
賞析
蘇軾在其人物史論中寫了大量的翻案文章往枷,立意新穎深刻框产,高遠幽邃。治國之策师溅,行事之則茅信;愛民之心,嫉惡之恨墓臭;他人之思蘸鲸,自我之省,都別出新見窿锉,發(fā)人之所未見酌摇,啟人之所未思。晁錯曾提出“削藩”建議嗡载,后被漢景帝所殺窑多。“晁錯之死,人多嘆息”洼滚,蘇軾卻翻空出奇埂息,以獨特的視角,一家之言遥巴,闡述了晁錯受禍原因千康,提出了仁人君子、豪杰之士應(yīng)“出身為天下犯大難铲掐,以求成功”的主張拾弃。
文章開篇為泛泛概說:“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摆霉,名為治平無事豪椿,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奔坟。”起句看似虛寫,實則卻在暗說漢景帝時國泰民安中隱含著的諸侯之患搭盾。接著咳秉,作者便圍繞“患”字,從“坐”增蹭、“起”兩方面進行分說滴某。“坐觀其變”而不對禍患采取措施磅摹,那么禍患便會蔓延得無可救藥滋迈;“起而強為之”而不等待時機,則夭F也同樣不能保持治平安定的局面户誓。作者說的“起而強為之”饼灿,暗指晃錯的削落。下面帝美,文章又結(jié)止上兩句的意思碍彭。引出“仁人君子豪杰之行”的作為,以此而暗與晃錯柑比悼潭。用“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庇忌。而茍以求名者之所能也。”概寫出歷史上的失敗者舰褪、又具體落實在晁錯身上皆疹,暗含著對晃錯失敗原因的評論。這兩句堪稱全篇關(guān)鍵之處占拍,是作者論說的中心略就。在此處,它還有承上啟下的妙用:“此固非勉強期月之間”晃酒,上承“起而強為之”;“茍以求名者”表牢,下啟“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后面贝次,“天下治平”幾句崔兴,暗寫景帝時的“七國之亂”;“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幾句蛔翅,又虛寫七國起兵后晁錯的態(tài)度敲茄。因此,首段雖沒直接點出晃錯搁宾,但卻句句在寫晃錯折汞。抽象中有具體,虛寫里含實寫盖腿,虛實相生中既使后面的論述高屋建扳爽待,又讓文章排宕開閨损同,具有一種滔滔的氣勢。
第二段鸟款,丈章在前面基礎(chǔ)上較而易舉地由抽象而具體膏燃,由隱而顯。由歷史的抽象概說何什,過渡到具體的史事論述组哩。西漢社會諸侯的割據(jù)勢力嚴(yán)重威脅著封建的中央集權(quán)、晃錯繼賈誼之后处渣,屢次建議景帝“削藩”伶贰。他說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罐栈、削之黍衙,其反嘔,禍熊堋琅翻;不削之,其反遲柑贞,禍大方椎。”漢景帝用其策,于是出現(xiàn)了“七國之亂”钧嘶。后來因讒言晁錯被殺棠众,后代之人多悲嘆晃錯的盡忠而蒙害。但蘇軾這里卻一反傳統(tǒng)老調(diào)康辑,認為晃錯獲罪是由于“有以取之也”摄欲,從而使文章蹊徑獨辟、不同凡響疮薇。
第三段胸墙,作者一方面緊扣史事,另一方面卻把筆觸拉開按咒,先提出“古之立大事者迟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介的觀點励七。然后便旁征博引用大禹治水的鑿龍門智袭、決江河和潰冒沖突來舉例論證,提出“事至而不懼”掠抬、“徐為之所”才能使大事成功吼野,以此而暗中指責(zé)晁錯的臨危而逃。
第四段是全篇的主體两波,這一段議論變得豐富瞳步,行文也變得曲折闷哆。這一段通過有力的論說鞭辟近里地闡述了晃錯取禍的原因。“夫以七國之強而驟削之单起,其為變豈足怪哉抱怔!”蘇軾認為“削藩”應(yīng)該逐步進行,徐為之所”嘀倒,而不應(yīng)“驟削之”屈留,驟削則必然導(dǎo)致“七國之亂”,這便是“無故而發(fā)大難之端”测蘑。仁人君子豪杰卻于此時挺身而出灌危,所以能成大業(yè),但晃錯不在此時捐身帮寻,力擋大難乍狐,擊潰七國赠摇,反而臨危而逃固逗,“使他人任其責(zé)”,那么“天下之禍”自然便集中在晁錯身上了藕帜。文章至此烫罩。所議之事、所立之淪雖與前文相近洽故,但觀點與史事卻逐漸由隱而顯贝攒、由暗而明。文章的氣勢也慢慢由弱而強时甚、由平易而近洶涌隘弊。緊接著,作者又連用了兩個反問句荒适,把文章的氣勢推向了的頂峰梨熙。“且夫發(fā)七國之難者,誰乎刀诬?”是誰引發(fā)出七國之難而又臨危而逃了選擇最安全的處所咽扇,把天子陷入至危的境地,這是忠義之士所憤惋之人陕壹,既使無袁盎的讒一也不會幸免十禍质欲。這樣的結(jié)局的原因是“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將糠馆。”這兩個問句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嘶伟,使文覃呈現(xiàn)出汪洋懲肆的特征。然而蘇軾并不就此擱筆又碌,他用兩個條件再從反面假設(shè)晁錯九昧,把文章跳起的高浪又推向了深遠廣闊盛霎。“使吳、楚反耽装,錯以身任其危愤炸,日夜淬礪,東向而待之”掉奄,這是假設(shè)晃錯不臨危而逃规个;“使不至于家其君。則天子將恃之以為無恐”姓建,這是假設(shè)晃錯不使人主自將诞仓。那么即使有一百個袁盎也不能使晃錯獲禍。
最后一段速兔,文章的氣勢漸漸平緩墅拭,在感嘆歷史之時,再一次指出臨危而逃自固其身是晁錯取禍的原因涣狗,從而增重了題旨的作用谍婉。
作者生活時代,治平已久镀钓,文恬武嬉穗熬,積貧積弱,作者思治丁溅,故此論實為有感而發(fā)唤蔗。起首議論雄深渾徽,有很強的針對性窟赏。全篇文章由虛而實妓柜,由實而氣勢滔滔,由氣勢滔滔而漸漸平緩涯穷,把舒緩與緊湊有機地融為一體
關(guān)鍵詞:晁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