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問陶(1764—1814) 提澎,清代杰出詩人、詩論家念链,著名書畫家盼忌。字仲冶,一字柳門掂墓。因善畫猿谦纱,亦自號“蜀山老猿”。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君编,病卒于蘇州寓所服协。其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傳》卷七二《文苑傳三》啦粹、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偿荷、《張船山書畫年譜》等文獻(xiàn)。張問陶著有《船山詩草》唠椭,存詩3500余首跳纳。其詩天才橫溢,價重雞林贪嫂,與袁枚寺庄、趙翼合稱清代“性靈派三大家”,被譽(yù)為“青蓮再世”力崇、“少陵復(fù)出”斗塘、清代“蜀中詩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亮靴。
文學(xué)
張船山一生致力于詩、書乳讥、畫柱查,造詣精深廓俭,其詩被譽(yù)為清代“蜀中之冠”物赶,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詩人留晚,詩作5000余首错维,今存3500余首,表現(xiàn)了他獨(dú)特的思想個性和藝術(shù)風(fēng)格参歹。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犬庇,他主張抒寫性情侨嘀,強(qiáng)調(diào)獨(dú)創(chuàng)咬腕,反對摹擬。詩作多描寫日常生活纽帖。作品較好的是一些紀(jì)游、寫景举反、題畫之作懊直,如《嘉定舟中》火鼻、《瀘州》、《瞿塘峽》波俄、《巫峽同亥白兄作》懦铺、《下新灘》支鸡、《空□峽》冬念、《題李墨莊前輩歸槎圖》等趁窃。亦間有反映白蓮教起義和清軍腐朽的作品,如《出棧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急前、《鄉(xiāng)愁五首》醒陆、《庚申六月寄亥白兄成都》等刨摩。他的詩風(fēng)清新自然澡刹,以七絕最勝罢浇,但有一部分詩篇情調(diào)沉郁嚷闭。著有《船山詩草》20卷胞锰,清嘉慶二十年(1815)刊行胜蛉;《船山詩草補(bǔ)遺》6卷誊册,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行案怯,兩書共收詩3000余首嘲碱。1986年局蚀,中華書局將《船山詩草》(包括補(bǔ)遺)列入“中國古典文學(xué)基本叢書”出版麦锯,2000年重印。這是目前最完備琅绅、最通行的張船山詩集扶欣。著名文史專家胡傳淮著有《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修訂再版)、主編有《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xiàn)出版社出版)料祠、主編《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2012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骆捧,成鏡深、胡傳淮等編有《船山詩草全注》(180萬字髓绽,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敛苇,有助于張問陶研究。
清人評論其詩“生氣涌出顺呕,沉郁空靈枫攀,于以前諸名家外又辟一境”,是“太白少陵復(fù)出”塘匣。書師米芾脓豪,險勁放野巷帝,別具一格。其畫驰徊,近似徐青藤(徐渭)牺弹,不經(jīng)意處张漂,皆有天然,尤善畫猿趴梢、馬漠畜、鷹、鳥等坞靶,“墨猴”畫技藝尤精憔狞。傳世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芍藥》扇等。楊守敬說其:“乾嘉間之書家彰阴,莫不胎息于金石瘾敢,博考名跡,惟張船山,宋芷灣絕不依傍古人廉丽,自然大雅倦微,由于天分獨(dú)高,故不師古而無不合于古”正压。張問陶是乾嘉詩壇泰斗欣福、清中葉詩冠、三百年來第一人焦履。
張問陶弟子有崔旭拓劝、梅成棟、姚元之等嘉裤,合稱“張門三才子”郑临,受張問陶影響巨大。
繪畫
張問陶的繪畫亦集明四大畫家(沈周屑宠、唐寅厢洞、文征明、仇英)之技藝精華而揮筆自如典奉、線條流暢躺翻,工筆精湛、韻味宏厚卫玖,技藝一絕公你、別具風(fēng)格。畫山——險峻陡峭假瞬。畫樹——枝粗葉茂陕靠。畫面清爽,工筆水墨相間脱茉,圖紋轉(zhuǎn)折如行云流水剪芥,圖文并茂。如《深山隱居圖》芦劣。
家庭出身
出身官宦世家粗俱,先世居湖廣麻城之孝感鄉(xiāng),明洪武中遷蜀虚吟,著籍遂寧寸认。其高祖張鵬翮(1649—1725),清代康熙串慰、雍正朝名臣偏塞,官至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吏部尚書,太子太保邦鲫、太子太傅灸叼,《清史稿》有傳神汹;曾祖張懋誠(1667—1737),官至通政使古今、署工部右侍郎屁魏;祖張勤望(1694—1757),官至山東登州知府捉腥、署登萊青海防兵備道氓拼;父張顧鑒(1721—1797),官至云南開化知府抵碟。張顧鑒有三子桃漾,即問安、問陶拟逮、問萊撬统;有二女,長適浙江歸安監(jiān)生潘本侃敦迄,次適驤黃旗漢軍襲騎都尉高揚(yáng)曾恋追。張問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歷6月26日)出生于山東省館陶縣(治今山東省冠縣冠縣北館陶鎮(zhèn)),自幼隨父宦游均州颅崩、荊州几于、黃州蕊苗、漢陽沿后。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開化知府朽砰,問陶隨母及全家留漢陽尖滚。不久其父因荊門“失出”案發(fā)受牽連去職,家產(chǎn)賠累殆盡瞧柔,住房也為豪吏所奪漆弄,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常奔走告貸造锅,“恒數(shù)日不舉火”撼唾。
才華橫溢
問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導(dǎo)下哥蔚,與兄問安倒谷、弟問萊發(fā)憤攻讀。其嫂陳慧殊糙箍,工詩渤愁,時稱“女翰林”。
問陶飽覽群書深夯,博研名畫抖格,勤學(xué)苦練,少年時即嶄露才華,被目為“青蓮再世”雹拄。十五歲時寫《壯志》一詩抒懷:“……咄嗟少年子收奔,如彼玉在璞。光氣未騰天滓玖,魍魎抱之哭……筹淫。”少年壯志呢撞,氣概不凡损姜。雖家中生活窘困,仍頑強(qiáng)堅持學(xué)習(xí)殊霞,“布衣不合饑寒死摧阅,一寸雄心敵萬夫”。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绷蹲,問陶年二十歲棒卷,在京與四川涪陵周興岱(號東屏,時任贊善官)之長女結(jié)婚祝钢。次年八月比规,偕周夫人乘船回川省親,十月在途中生一女拦英,周夫人因病乃與小女留涪陵娘家蜒什。問陶回遂寧寫詩甚多。第二年五月疤估,周夫人病逝涪州灾常,不久小女亦夭。這時铃拇,其家境更為困頓钞瀑,有時竟到“僅求衣食亦無緣”的地步。是年秋慷荔,問陶與兄問安去成都參加鄉(xiāng)試雕什。因問陶所寫詩歌傳抄者眾,詩名大噪显晶,成都鹽茶道林儁(號西厓)愛慕其文才贷岸,將其女林韻徵(名頎,號佩環(huán))許配予他吧碾,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凰盔,在鹽茶道署成婚,其家里因此出現(xiàn)了世界詩壇罕見的“三兄弟三妯娌詩人”倦春,即張問陶及其兄問安户敬、弟問萊落剪、嫂陳慧殊、妻林韻徵尿庐、弟婦楊古雪均是詩人忠怖。
官場生涯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問陶又赴京師參加順天鄉(xiāng)試抄瑟,中舉人凡泣,次年初,西返四川皮假,在成都鞋拟、遂寧小住,歲末去北京惹资。這期間他吟興甚豪贺纲,每到一地必有一詩,或憑吊古跡褪测,或流連風(fēng)景猴誊,寄詞壯采,顯示出卓絕的才華侮措。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中進(jìn)士懈叹,點(diǎn)翰林院庶吉士,此期間寫詩最多分扎,幾乎每日一首或幾首澄成,而且形成了獨(dú)特的風(fēng)格。在翰林同年中笆包,石韞玉环揽、洪亮吉等名士與問陶結(jié)交,對他的詩非常佩服庵佣。五十八年(1793)三月,授翰林院檢討汛兜。五十九年巴粪,寫《論文八首》、《論詩十二絕句》反映了問陶的詩歌風(fēng)格和理論體系粥谬。
嘉慶二年(1797)秋肛根,在家丁父猶。這期間漏策,他往來于遂寧派哲、成都、北京掺喻,目睹現(xiàn)實(shí)芭届,寫詩揭露储矩,如《宿寶雞縣題壁十八首》中有“豺虎縱橫隨處有”、“焦土連云萬骨枯”的句子褂乍,對官吏們掠奪人民的暴行持隧,以及“萬骨枯”社會的悲涼景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嘉慶五年(1800)八月逃片,分校順天鄉(xiāng)試屡拨,翌年奉派教習(xí)庶吉士,九月又分校順天鄉(xiāng)試褥实。嘉慶十年(1805)九月呀狼,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奉派巡視北京南城损离。嘉慶十四年(1809)春赠潦,充會試同考官,七月草冈,改吏部驗(yàn)封司郎中她奥。嘉慶十五年(1810)七月,出任山東萊州知府怎棱。問陶赴任后哩俭,即櫛風(fēng)沐雨,跋山涉水拳恋,深入所轄七邑了解民情凡资,并清理積案,考試童生谬运,獎掖后進(jìn)隙赁。他為官清正廉明,審理案件及時梆暖,且不徇情枉法伞访,深得民心。其斷案所下判詞轰驳,簡切透辟厚掷,后人奉為典范,曾多次編選印行级解。萊州轄區(qū)掖縣冒黑、即墨兩縣農(nóng)業(yè)減產(chǎn),平度勤哗、昌邑抡爹、高密、濰芒划、膠五州縣遭嚴(yán)重水災(zāi)冬竟,村落蕭條欧穴,民生困苦,問陶面對這般現(xiàn)實(shí)诱咏,痛如切膚苔可。他乃具報請予減免緩交稅租,并發(fā)放積谷袋狞,以賑濟(jì)饑民焚辅。為此事,與上官意見不合苟鸯,見為民請命同蜻,難有作為,郁郁不自得早处,逾年而病湾蔓。
晚年生活
嘉慶十七年(1812)三月以病辭官,行前砌梆,他系念萊州歉收默责,民有饑饉,便將己之歷年積蓄捐谷七百石賑濟(jì)七邑饑民咸包。他上辭呈后曾寫詩自述:“二十三年指一彈桃序,非才早愧不勝官。云衣久已輕如葉烂瘫,虎背抽身也不難媒熊。”離萊州時坟比,又寫詩自白:“絕口不談官里事芦鳍,頭銜重整舊詩狂”。這些詩句反映了他對官場生活的憤懣和沉重心情葛账。他在《平度昌邑道中感事》詩中寫道:“天意蒼茫地苦貧柠衅,救荒無策愧臨民,辭官也作飄零計注竿,懺爾流亡一郡人”茄茁,真是寄情于民了。到吳門時巩割,病情加重,便留虎丘寓所付燥,自號“藥庵退守”宣谈。其寓位于蘇州山塘街青山橋附近,鄰白居易祠键科,遂名為“樂天天隨鄰屋”闻丑。寫有《題樂天天隨鄰屋》詩漩怎,有句云:“憑欄早醒繁華夢,點(diǎn)筆難刪諷喻詩”嗦嗡,反映了他晚年的生活情趣勋锤。著名文史學(xué)者胡傳淮著《張問陶年譜》(2000年巴蜀書社出版、2005年修訂再版)侥祭、《張問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獻(xiàn)出版社出版)《張船山書畫年譜》(《四川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2009年01期)叁执、《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溝張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獻(xiàn)出版社出版)、《張問陶家族詩歌選析》(2012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記載甚詳矮冬。四川電視臺經(jīng)濟(jì)頻道2013年攝制播放了巴山蜀水之城市故事《神斷張問陶》谈宛,對張問陶進(jìn)行了全面評價。
張問陶墓
張問陶憂患余生胎署,積勞成疾吆录,醫(yī)治無效,嘉慶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申時(公歷4月23日下午3至5時)琼牧,病卒于蘇州寓所恢筝,年51歲。張問陶辭世時巨坊,家境蕭條撬槽,三個女兒尚未出嫁,家人無力扶其靈柩回鄉(xiāng)抱究,乃寄殯于蘇州光福鎮(zhèn)玄墓山恢氯,一年后得鮑勛茂(字樹堂)太仆等人資助,始得歸葬故鄉(xiāng)四川遂寧兩河口(今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金橋鎮(zhèn)翰林村二社兩河口唐家灣月亮坪金子圖內(nèi))祖塋鼓寺。張船山墓1959年被掘毀勋拟,2014年8月修復(fù)。周妈候、林兩夫人亦葬于兩河口張氏祖塋敢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