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諫厲王弭謗》選自《國語》上篇昙衅。故篇名亦作《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題中定鸟,召公亦作邵公而涉。《左傳》稱厲王為"王心戾虐联予,萬民弗忍"啼县。自然引起像召公這樣有識之士的憂慮,便介紹了其被逐的過程沸久,文章簡潔分明季眷,邏輯清晰,是《國語》名篇卷胯。
原文
厲王虐(1)子刮,國人謗王(2)。召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窑睁!”王怒挺峡,得衛(wèi)巫(5),使監(jiān)謗者卵慰。以告沙郭,則殺之。國人莫敢言裳朋,道路以目病线。[1]
王喜吓著,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6),乃不敢言送挑。”召公曰:“是障之也(7)绑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惕耕。川壅而潰纺裁,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司澎。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8)欺缘,為民者宣之使言(9)。故天子聽政(10)挤安,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11)谚殊,瞽獻曲(12),史獻書(13)蛤铜,師箴(14)嫩絮,瞍賦(15),曚誦(16)围肥,百工諫(17)剿干,庶人傳語(18),近臣盡規(guī)穆刻,親戚補察(19)置尔,瞽、史教誨蛹批,耆撰洗、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腐芍,是以事行而不悖(21)差导。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猪勇,財用于是乎出设褐;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2),衣食于是乎生泣刹≈觯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23)椅您。行善而備敗外冀,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24)。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5)掀泳,成而行之雪隧,胡可壅也西轩?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26)脑沿?”[1]
王不聽藕畔,于是國人莫敢出言(27)。三年(28)庄拇,乃流王于彘(29)注服。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國語》)
注釋
(1)厲王:周夷王之子,名胡措近,前878至前842在位溶弟,共三十七年。
(2)國人:居住在國都里的人瞭郑,這里指平民百姓可很。
(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凰浮,謚穆公。邵苇本,一作召袜茧。
(4)命:指周厲王苛虐的政令。
(5)衛(wèi)巫:衛(wèi)國的巫者瓣窄。巫笛厦,以裝神弄鬼為職業(yè)的人。
(6)弭(mǐ米):消除俺夕。
(7)障:堵塞裳凸。
(8)為川者:治水的人。
(9)宣:疏導劝贸。
(10)天子:古代帝王的稱謂姨谷。
(11)公卿:指執(zhí)政大臣。古代有三公九卿之稱映九∶蜗妫《尚書·周官》:“立太師、太傅件甥、太保捌议,茲惟三公。”九卿指少師引有、少傅瓣颅、少保、冢宰譬正、司徒宫补、宗伯檬姥、司馬、司寇守谓、司空穿铆。列士:古代官員有上士、中士斋荞、下士之分荞雏,統(tǒng)稱列士。位在大夫之下平酿。詩:指有諷諫意義的詩篇凤优。
(12)瞽(gǔ鼓):盲人。因古代樂官多由盲人擔任蜈彼,故也稱樂官為瞽筑辨。
(13)史:史官。書:指史籍幸逆。
(14)師:少師棍辕,樂官。箴:一種具有規(guī)戒性的文辭还绘。
(15)瞍(sǒu):沒有眼珠的盲人楚昭。賦:有節(jié)奏地誦讀。
(16)曚(méng蒙):有眼珠的盲人拍顷。瞍曚均指樂師抚太。
(17)百工:周朝職官名。指掌管營建制造事務的官員昔案。
(18)庶人:平民尿贫。
(19)親戚:指君王的內外親屬。
(20)耆(qí其)艾:年六十叫耆踏揣,年五十叫艾庆亡。這里指年長的師傅。修:整理修飾呼伸。
(21)悖(bèi倍):違背道理身冀。
(22)原隰(xí席):平原和低濕之地。衍沃:指平坦肥沃的良田括享÷Ц《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井衍沃”。疏:“衍沃并是平美之地铃辖。衍是高平而美者剩愧,沃是低平而美者,二者并是良田娇斩。”
(23)興:興起仁卷、表露之意穴翩。
(24)阜:豐盛。
(25)夫(fú扶):發(fā)語詞锦积,無義芒帕。
(26)與:語助詞,無義丰介。一說為“偕從”之意背蟆,句謂老百姓跟從你的能有多少?亦通哮幢。
(27)國人:“國”下原無“人”字带膀,據(jù)別本補。
(28)三年:周厲王于公元前842年被國人放逐到彘橙垢,據(jù)此邵公諫厲王事當在公元前845年垛叨。
(29)乃 流王于彘(zhì):把國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終于柜某,副詞嗽元。流:流放,放逐喂击。于:到还棱,介詞。.于是:從惭等,從這里。彘:地名办铡,在今山西省霍縣境內辞做。[1]
(30) 謗:議論;指責寡具。
(31)甚:嚴重秤茅。
(32)于是:從這里
《召公諫厲王弭謗》習題
1.為加點字加注音。
厲王虐童叠,國人謗王( ) 史獻書框喳,師箴( )
猶其有原隰衍沃也( ) 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
2.劃線處標點正確的一項是( )
A.王怒,得衛(wèi)巫厦坛,使監(jiān)謗者五垮。以告,則殺之杜秸。
B.王怒得衛(wèi)放仗,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撬碟,則殺之诞挨。
C.王怒莉撇,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惶傻,則殺之棍郎。
D.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银室,以告則殺之涂佃。
3.解釋下列詞語有誤的一項( )
A.事行而不悖 其中“悖”是相反、抵觸之意粮揉。
B.吾能弭謗矣 其中“弭”意為阻止巡李、消除。
C.阜財用衣食 其中“阜”意為使……增多扶认。
D.其與能幾何 其中“與”是和侨拦,同的意思。
4.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A.口之宣言也辐宾,善敗于是乎興 B.其所以阜財用狱从、衣食者也
C.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 D.而后王斟酌焉
5.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周厲王殘暴兇狠叠纹,采用高壓政策來鎮(zhèn)壓百姓的批評指責季研。
B.召公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勸說厲王要廣開言路誉察,否則后果不堪設想与涡。
C.周厲王拒絕召公的諫言,引起百姓的強烈反抗持偏,在周厲王三年驼卖,厲王被百姓推翻,流放到彘鸿秆。
D.厲王被流放到彘的結局酌畜,有力地說明了召公諫言的正確和重要。
6.下面的翻譯無誤的一項是( )
A.厲王虐卿叽,國人謗王桥胞。
譯為:周厲王非常暴虐,國民都諷刺考婴、挖苦他贩虾。
B.為川者決之使導。
譯為:治理河流的人挖掘水道使水疏導沥阱。
C.史獻書整胃,師箴。
譯為:史官進獻史書、典籍屁使,當老師的進勸誡在岂、規(guī)勸的言論。
D.民之有口也蛮寂,猶土之有山川也蔽午,財用于是乎出。
譯為:老百姓有嘴酬蹋,就好比大地上會有山川一樣及老,財用就出來了。
7.把下列兩句譯成現(xiàn)代漢語范抓。
A.民不堪命矣骄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是以事行而不悖匕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僧鲁。
《召公諫厲王弭謗》答案 :
1 .虐:nuè 箴:zhēn 衍沃:yǎn wò 阜:fù 2.A 3.D(與:幫助)
4.D(宣言:發(fā)表言論;所以:用它來……的象泵;親戚:與國王同宗的大臣寞秃。這些詞與現(xiàn)在的用法有些差異)
5.C(“在周厲王三年,厲王被百姓推翻”不正確)
6.B 7.A.老百姓不能忍受您的暴虐政令了偶惠。 B.因此春寿,國君做事才能不與情理違背。
譯文
周厲王殘暴無道忽孽,老百姓紛紛責罵他绑改。邵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厲王聽了勃然大怒兄一,找到一個衛(wèi)國的巫者绢淀,派他暗中監(jiān)視敢于指責自己的人,一經巫者告密瘾腰,就橫加殺戮。于是人們都不敢隨便說話覆履,在路上相遇蹋盆,也只能以眼神表達內心的憤恨。
周厲王頗為得意硝全,告訴邵公說:“我能制止毀謗啦栖雾,老百姓再也不敢吭聲了。”邵公回答說:“你這樣做只能堵住人們的嘴伟众∥雠海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備河水泛濫更不易凳厢。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账胧,就會傷害很多人竞慢。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將如此治泥。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筹煮,治民者只能善于開導而讓人說話。所以君王在處理政事上居夹,讓三公九卿及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败潦,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史籍准脂,少師誦讀箴言劫扒,無眸子的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狸膏,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能紛紛進諫沟饥,平民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近侍之臣子盡規(guī)勸之責环戈,君王的內親外戚都能補其過失闷板,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院塞、史籍加以諄諄教導遮晚,年長的師傅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拦止,付之實施县遣,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背理汹族。老百姓有口萧求,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顶瞒;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夸政,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人們以用嘴巴發(fā)表議論榴徐,政事的成敗得失便能表露出來守问。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去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去預防坑资,這樣社會的衣食財富就會日益豐富耗帕,不斷增加。人們心中所想通過嘴巴表達出來袱贮,朝廷以為行得通的就照著實行仿便,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嗽仪?”
周厲王不聽荒勇,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fā)表言論指斥他。過了三年钦幔,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枕屉。
譯文二
周厲王暴虐,百姓紛紛指責他鲤氢。召穆公對厲王說:"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搀擂!"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衛(wèi)國的巫師卷玉,讓衛(wèi)國的巫師去監(jiān)視批評國王的人哨颂,按照衛(wèi)國的巫師的報告,就殺掉批評國王的人相种。國人不敢說話威恼,路上相見,以目示意寝并,不敢交談箫措。
周厲王頗為得意,對召穆公說:"我能消除指責的言論衬潦,他們再也不敢吭聲了!"
召公回答說:"你這樣做是堵住人們的嘴斤蔓。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镀岛。河流如果堵塞后再決堤弦牡,傷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這樣漂羊。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暢通驾锰,治民者只能開導他們而讓人暢所欲言。所以君王處理政事走越,讓三公六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椭豫,樂師進獻民間樂曲,史官進獻有借鑒意義的史籍旨指,少師誦讀箴言赏酥,盲人吟詠詩篇,有眸子而看不見的盲人誦讀諷諫之言淤毛,掌管營建事務的百工紛紛進諫,平民則將自己的意見轉達給君王算柳,近侍之臣盡規(guī)勸之責低淡,君王的同宗都能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蔗蹋、史籍加以諄諄教導何荚,元老們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猪杭,付之實施餐塘,這樣,國家的政事得以實行而不違背道理皂吮。老百姓有口戒傻,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樣,社會的物資財富全靠它出產蜂筹;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樣需纳,人類的衣食物品全靠它產生。人們用嘴巴發(fā)表議論艺挪,政事的成敗得失就能表露出來不翩。人們以為好的就盡力實行,以為失誤的就設法預防麻裳,這是增加衣食財富的途徑啊口蝠。人們心中所想的通過嘴巴表達,他們考慮成熟以后津坑,就自然流露出來妙蔗,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国瓮,那贊許的人還能有幾個呢灭必?"
周厲王不聽,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fā)表言論指斥他乃摹。過了三年禁漓,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2]
評析:
《召公諫厲王弭謗》在結構上是諫因孵睬、諫言播歼、諫果的三段式。首尾敘事掰读,中間記言秘狞,事略言詳,記言為主蹈集,體現(xiàn)了《國語》的一般特點烁试。但文章的開頭結尾卻仍有獨到之處。[2-3]
文章開頭拢肆,妙語傳神减响。“厲王虐靖诗,國人謗王”,寥寥七字支示,勝于千言刊橘。一邊是厲王虐,一邊是國人謗颂鸿。謗由虐起促绵,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嘴纺,壁壘分明败晴,一開篇便展現(xiàn)給讀者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諫的緣由颖医,也為厲王的可悲下場埋下了伏筆位衩。接下來厲王的一“怒”一“喜”,兩個動詞熔萧,如千鈞之力糖驴,又將矛盾推向高潮,且把這位暴虐無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佛致。結尾是戛然而止贮缕,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開頭“國人莫敢言俺榆,道路以目”感昼,此語真乃神來之筆,厲王以為高壓就可止謗罐脊,因而“大喜”定嗓,其實高壓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噴發(fā)前的死寂萍桌。結尾“王弗聽宵溅,于是國人莫敢出言”,這是憤怒與反抗的巖漿在凝聚力量上炎。終于火山噴發(fā)恃逻,國人暴動,厲王被逐藕施,那該是何等壯觀的場面寇损,何其復雜的斗爭。但作者全都略去裳食,只寫了“三年矛市,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個字诲祸,對厲王是何等輕蔑浊吏,而留給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1-2]
召公的諫詞憨愉,前后都是比喻。前一個比喻卿捎,說明“防民之口”的害處;后一個比喻径密,說明“宣之于口”的好處午阵。只有中間一段切入正題,以“天子聽政”總領下文享扔,從正面寫了“宣之使言”的種種好處底桂。從公卿列士,史惧眠、瞽籽懦、師、蒙氛魁,到百工庶人暮顺,廣開言路,暢所欲言秀存,而后經天子斟酌取舍捶码,補察時政,就使政策或链、政令不背真理惫恼。如此,恰當生動的比喻與嚴肅認真的正題有機結合澳盐,夾和成文祈纯,筆意縱橫,態(tài)度真誠叼耙,用心良苦腕窥。
關鍵詞:召公諫厲王弭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