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國學經典

養(yǎng)育華夏兒女

這些話濃縮了中華五千年的哲學精華

作者:明倫書院 國學知識 來源:網絡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命題劣领,解釋紛紜姐军,莫衷一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尖淘,后被漢代思想家奕锌、陰陽家董仲舒發(fā)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并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村生。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惊暴,而且是一種狀態(tài)。

“天人合一”有兩層意思:一是天人一致趁桃。宇宙自然是大天地辽话,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二是天人相應镇辉,或天人相通屡穗。是說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guī)律忽肛,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老子說:“人法地烂斋,地法天屹逛,天法道础废,道法自然。”(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即表明人與自然的一致與相通罕模。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评腺,《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淑掌,人之道也”蒿讥。認為人只要發(fā)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抛腕。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芋绸,合而為一。”

2担敌、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摔敛,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全封,不知周也马昙。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刹悴。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行楞,蝴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蝴蝶,則必有分矣土匀。此之謂物化敢伸。(《莊子?齊物論》)

莊子夢中幻化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記了自己原來是人恒削,醒來后才發(fā)覺自己仍然是莊子池颈。究竟是莊子夢中變?yōu)楹€是蝴蝶夢中變?yōu)榍f子钓丰,實在難以分辨躯砰。

在這里,莊子提出一個哲學問題——人如何認識真實携丁。在一般人看來琢歇,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梦鉴,是不真實的李茫。莊子卻以為不然。雖然肥橙,醒是一種境界魄宏,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存筏,蝴蝶是蝴蝶宠互,二者也是不相同的味榛。但莊周看來,他們都只是一種現象予跌,是道運動中的一種形態(tài)搏色,一個階段而已。如果夢足夠真實券册,人沒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夢频轿。

3、白馬非馬

戰(zhàn)國時一城有令馬匹不得出城烁焙。有一天航邢,趙國平原君的食客公孫龍帶著一匹白馬正要出城,守門的士兵對他說:“馬匹一概不得出城考阱。”

公孫龍心生一計翠忠,公孫龍說:“白馬并不是馬,因為白馬有兩個特征乞榨,一是白色的秽之,二是具有馬的外形,但馬只有一個特征吃既,就是只具有馬的外形考榨。具有兩個特征的白馬怎會是只具有一個特征的馬呢?所以說白馬根本就不是馬。”愚魯的士兵因無法應對鹦倚,唯有放行河质。

4、菩提本無樹震叙,明鏡亦非臺掀鹅。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媒楼。

據《壇經》記載乐尊,禪宗五祖弘忍要選擇繼承人,特命每個弟子作一首詩划址,以考察對佛家教義的理解扔嵌。開始時,弟子們面面相覷夺颤,誰也不敢動筆痢缎。只有神秀思考數日之后,寫下這樣四句:“身是菩提樹世澜,心如明鏡臺独旷。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

詩以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道成佛的傳說為據势告,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樹蛇捌、明鏡臺那樣潔凈抚恒,一塵不染咱台。當時有一個挑水打雜的和尚看了這首詩后,很不滿意俭驮,于是在旁邊又寫了四句:“菩提本無樹回溺,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混萝,何處染塵埃遗遵。”

這位和尚認為他這個人根本就不是“物”,也無身可修逸嘀,只有佛家信念车要。廣而言之,世界上“本無一物”崭倘,什么東西也沒有翼岁,所以也無什么塵埃,亦無所謂污染司光。弘忍認為這個和尚對佛家教義心領神會琅坡,掌握得好,于是決定把衣缽傳給他残家,他就是禪宗六祖榆俺,慧能和尚。

5坞淮、你未看到此花時茴晋,

此花與汝同歸于寂,

你來看此花時回窘,

則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诺擅,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上面這句名言出自《傳習錄》毫玖。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游南鎮(zhèn)掀虎,友人指著巖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付枫,于我心亦何相關?”

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烹玉,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阐滩,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二打。”

王陽明的這一觀點像極了上面貝克萊的觀點——存在即被感知〉嗬疲看見花時继效,感覺到了症杏,花就存在;沒有看見時,感覺不到瑞信,花就不存在厉颤。也就是說,“心外無物”是指心乃生發(fā)意義的源泉凡简,不致“良知”逼友,外在世界盡管五彩繽紛,但對我毫無意義可言秤涩。就當你未見到那個美麗的女子時帜乞,在你心中那個人便根本不存在,只有你見到她筐眷,那美麗才會呈現于你眼前黎烈,于你而言才會具有意義。

6匀谣、天下萬物皆已有為本

有之所始 以無為本

魏晉時期王弼在注《老子》“天下萬物生于有照棋,有生于無”時提出的一種本體論論題。“本”指天下萬物生存的根據振定。

任何事物都要以某種屬性為其存在的條件必怜,但其所具有的屬性都以沒有任何規(guī)定性為前提的。王弼不是通過肯定萬物的同一性后频,而是通過否定其差異性梳庆,而找到“無”作為萬物之本的。

王弼“以無為本”的思想與《老子》“有生于無”是完全不同的卑惜「嘀矗《老子》“有生于無”所講的是過程,指萬物生生不已的因果之鏈露久。萬物都產生于道更米,不復歸于道,以至無窮毫痕,王弼“以無為本”所討論的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征峦。任何個別事物都有局限性,只有“無”才是無限的消请、絕對的栏笆、永恒的。

7臊泰、天行有常蛉加,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针饥,不為桀亡厂抽。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出自《荀子天論》丁眼。意為: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guī)律筷凤,這個規(guī)律不會因為堯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8户盯、格物致和

“物格而后知至嵌施,知至而后意誠饲化,意誠而后心正莽鸭,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齊吃靠,家齊而后國治硫眨,國治而后天下平。”(《大學》)這段話后來被朱熹簡約為“八條目”:格物巢块、致知礁阁、誠意、正心族奢、修身姥闭、齊家、治國越走、平天下棚品,特別是后四條人們更是耳熟能詳。

這段話述說了認識的過程和認識的功效廊敌,而整個認識過程的基礎是“格物”铜跑。朱熹對“物格而后知至”有這樣的解釋:

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骡澈,惟于理有未窮锅纺,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肋殴,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囤锉,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护锤。至于用力之久官地,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蔽豺,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区丑。此謂格物,此謂知之至也。(朱熹《大學章句》)

關鍵詞:國學經典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這些話濃縮了中華五千年的哲學精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shunbangexp.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做暖视频免费成人,高清无码在线成人,成人午夜网站免费,日韩东京热app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