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扳碍,字仲平,號魯齋仙蛉,世稱“魯齋先生”笋敞。懷慶路河內(nèi)縣(今河南沁陽)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學家荠瘪、教育家液样。
許衡自幼勤讀好學,之后為避戰(zhàn)亂巧还,常來往于河、洛之間坊秸,從姚樞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麸祷,與姚樞及竇默相講習。元憲宗四年(1254年)褒搔,許衡應(yīng)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學阶牍,授國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星瘾,奉命與徐世隆定朝儀走孽、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琳状,拜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磕瓷。又領(lǐng)太史院事,與郭守敬修成《授時歷》念逞。至元十七年(1280年)困食,因病歸懷慶休養(yǎng)。
至元十八年(1281年)翎承,許衡去世硕盹,年七十三,贈榮祿大夫叨咖、司徒瘩例,謚號“文正”啊胶,后加贈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垛贤、開府儀同三司焰坪、魏國公∧纤保皇慶二年(1313年)琳彩,從祭孔廟。著有《讀易私言》部凑、《魯齋遺書》等露乏。
許衡長期擔任國子監(jiān)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涂邀,承宣教化瘟仿,不遺余力。許衡以“樂育英才比勉,面教胄子”為宗旨劳较,故其門下不僅有大批漢族學生,還有不少蒙族弟子浩聋。他施教的原則是“因覺以明善观蜗,因明以開蔽”,即循循善誘衣洁,潛移默化墓捻。至元八年(1271年),許衡奉元世祖之命坊夫,負責培養(yǎng)一批蒙古貴族子弟砖第,在他的辛勤教育下,這些不懂漢文的青年也都成為“尊師敬業(yè)”的優(yōu)秀儒生环凿。其中有不少人梧兼,后來“致位卿相,為一代名臣”智听。眾多弟子如姚燧羽杰、耶律有尚等皆學有成就。
許衡對待學生“愛之如子”到推,從生活到學習無不關(guān)懷備至忽洛。他對待自己則從嚴要求,“夜思晝誦身體力行环肘,言必揆諸其義而后發(fā)”欲虚。因此,在許衡的熏陶教育下悔雹,“數(shù)十年間彬彬然复哆,號稱名卿士大夫者欣喧,皆出其門下矣。”所以梯找,許衡通過傳道授業(yè)唆阿,對于漢、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锈锤。
元世祖即位后驯鳖,許衡還與劉秉忠、張文謙等“立朝儀”久免、“定官制”浅辙,完善元朝官員品階等級。他鑒于當時干戈擾攘阎姥,民生凋敝的勢態(tài)记舆,一再向元世祖建議要重視農(nóng)桑,廣興學校呼巴,以“行漢法”作為“立國規(guī)模”泽腮。他說:“古今立國規(guī)模,雖各不同衣赶。然其大要诊赊,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府瞄,北方奄有中夏碧磅,必行漢法,乃可長久摘能。故魏、遼敲街、金能用漢法团搞,歷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漢法者多艇,皆亂亡相繼逻恐。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峻黍。”從而可知复隆,許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實行儒家的仁政以獲得民心。至于獲得民心的關(guān)鍵姆涩,則在于實行“漢法”挽拂。由于這一“立國規(guī)模”的確定,中原廣大地區(qū)社會秩序得到恢復(fù)骨饿,生產(chǎn)得到發(fā)展亏栈,人民生活得到安定台腥。對元初政局穩(wěn)定、經(jīng)濟生產(chǎn)的恢復(fù)起了積極作用绒北。
許衡精通天文黎侈、歷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闷游,宜協(xié)時正日”峻汉,故須摒棄沿用已久舛誤甚多的金代(大明歷)而創(chuàng)制新歷。于是脐往,遂命許衡“領(lǐng)太史院事”休吠,全面負責這一工作,并以王恂钙勃、郭守敬為副蛛碌,共同研訂。經(jīng)過全們的積極努力辖源,至元十七年(1280年)蔚携,終于完成了這一艱巨復(fù)雜的任務(wù)。在此期間克饶,許衡以年屆七旬的高齡酝蜒,辛勞擘劃,艱苦備嘗矾湃。創(chuàng)制了簡儀亡脑、仰儀、圭表邀跃、景符等天文儀器霉咨,在全國各地修建27所觀測臺,進行實地觀測拍屑。制訂了《授時歷》途戒。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積年法,并推算出了365.2425日為一年僵驰,這個結(jié)論喷斋,比地球圍繞太陽公轉(zhuǎn)一周的實際數(shù)字只差26秒,比歐洲著名的《格列高利歷》還要早三百年蒜茴⌒亲Γ《授時歷》使用的時間,前后達363年(1281年—1644年)之久粉私,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一部歷法顽腾,也是中國歷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著名學者宋濂贊揚道:“至元十三年诺核,世祖詔前中書左承許衡崔泵、太子贊善王恂秒赤、都水少監(jiān)郭守敬改訂新歷,……自古及今憎瘸,其推算之精入篮,蓋未有出于此者也。”這是十分中肯幌甘、公允的評價潮售。
許衡對漢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學傳播和朱陸合流有較大影響锅风。與姚樞酥诽、竇默等講程朱理學,“慨然以道為己任”皱埠。他對程朱理學的研究有其獨到之處肮帐,提出了“命”、“義”之說边器。許衡精研程朱理學而不拘泥训枢,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論。”他說:“言為學者忘巧,治生最為要務(wù)恒界。”許衡是元代儒學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人。元代有人贊揚他說砚嘴,“繼往圣十酣,開來學,功不在文公下际长。”明代大儒薛瑄則稱其為“朱之后一人”耸采。
許衡在哲學上,稱世界本原是“獨立”的“道”工育。認為“道”生“太極”虾宇,“太極”函“一氣”﹔“氣”具陰陽,由此化生天地萬物翅娶,而其中又以人為靈貴文留。他又稱太極是理﹑天理好唯,說“有是理而后有是物”竭沫,“無理則無形”,認為形而上之理是世界根源骑篙。在論到天地萬物時蜕提,認為“萬物皆本于陰陽,要去一件去不得”靶端。萬物皆有剛?cè)岍p動靜﹑內(nèi)外諸矛盾谎势。每一矛盾雙方都相濟相勝凛膏,“天下事,常是兩件相勝負脏榆,從古至今如此”猖毫。但他認為,矛盾發(fā)展最終“以靜為主”须喂,止于無對﹑靜止的狀態(tài)吁断,又表現(xiàn)了形而上學的思想傾向。
在心性問題上坞生,許衡認為人稟賦天理即天命之性仔役。人性本善,是本然之性是己。但人稟氣有清濁之不同又兵,故又有氣質(zhì)之性。通過靜時“存養(yǎng)”﹑動時“省察”的修養(yǎng)方法卒废,能使“氣服于理”沛厨,復(fù)見天理。他還提出心與天同的天人合一論升熊,強調(diào)“反身而誠”﹑“尊德性”等自省自思的認識和修養(yǎng)方法俄烁,認為這樣就可以盡心,知性级野,知天页屠。 許衡哲學雖本于程朱,但不重玄奧“隱僻”之理蓖柔,而強調(diào)道德踐履辰企。他說,“道”在日用行事中况鸣,不是高遠難行之事牢贸,并提出“鹽米細事”也應(yīng)當講究。這在客觀上有一定積極意義镐捧。
好學不倦
許衡于金衛(wèi)紹王大安元年(宋寧宗嘉定二年潜索、元太祖四年)四月初三(1209年5月8日)出生在新鄭縣城西陽緩里,祖籍懷慶路河內(nèi)縣沁北村人懂酱,后為避戰(zhàn)亂竹习,許衡父母才遷居到新鄭。
據(jù)《元史》列牺、《許文正公遺書》整陌、《許文正公世家譜》、《元朝名臣事略》、《元文類》泌辫、《蒙兀兒史記》等史料記載随夸,許衡家族世代務(wù)農(nóng),但他自幼勤讀好學震放,天資聰穎宾毒,七歲時入學,曾問老師為何要讀書殿遂,老師答曰:“為了考科舉伍俘。”許衡又問:“僅僅是這樣?”老師大為驚異。以后每次講書勉躺,許衡都要問個究竟癌瘾,以致老師對其父母說:“令郎聰敏過人,我不能勝任饵溅,請別求名師妨退。”辭館而去。像這樣連換了三位老師蜕企。長大后更加好學咬荷,因家貧無錢購書,常涉百里借書抄書轻掩。他曾在一個算命先生家中看到一部解釋《書經(jīng)》的書幸乒,便去手抄回來細讀,后來逃難到徂徠山才得到一部王弼注釋的《易經(jīng)》唇牧。當時雖兵荒馬亂罕扎,許衡仍堅持日讀夜思,且身體力行 丐重。
天興二年(1233年)腔召,蒙古兵臨新鄭縣,許衡同眾人從洛陽渡河經(jīng)河陽(今孟縣)返鄉(xiāng)扮惦。
此后臀蛛,許衡相繼至魯、魏之地崖蜜,在魏三年后又回到懷慶路浊仆,后又常來往于河、洛之間豫领,在柳城從姚樞處得到程頤抡柿、程顥及朱熹的著作,從中獲益甚大氏堤。后移居輝縣附近之蘇門山時沙绝,常與姚樞及竇默討論學問,內(nèi)容涉及經(jīng)傳鼠锈、子史闪檬、禮樂、名物购笆、星歷粗悯、兵刑、食貨同欠、水利等眾多話題样傍。許衡曾說:“綱常倫理國家一日不可廢,如果在上者不履行铺遂,我們一般人也要履行衫哥。”他在實際生活也正是這樣做的。許衡曾赴河北大名府講學襟锐,由于恭謹執(zhí)教撤逢,求學的人很多,并匾其齋為“魯齋”粮坞,從此號稱“魯齋先生”蚊荣。
屢起屢歸
元憲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受封于秦中莫杈,召許衡為京兆提學互例,許衡在京兆的郡縣廣建學校。忽必烈南征時筝闹,許衡返歸懷慶媳叨,京兆學者挽留不住,只得送至臨潼而歸关顷。
中統(tǒng)元年(1260年)肩杈,忽必烈即位,召許衡解寝、姚樞至京師扩然。當時王文統(tǒng)為平章政事,在討論治國安邦之道時聋伦,文統(tǒng)重利夫偶,而許衡等人認為必須以義為本,招致王文統(tǒng)忌恨觉增,再加上竇默在忽必烈面前說王文統(tǒng)學術(shù)不正兵拢,王文統(tǒng)懷疑三人是一派,便奏請委任許衡為太子太保逾礁、姚樞為太子太師说铃、竇默為太子太傅访惜,表面上是尊敬重用他們,實際上是使其不能接近忽必烈腻扇。后又改命許衡為國子祭酒债热、姚樞為大司農(nóng),竇默為翰林侍講學士幼苛。不久窒篱,許衡因病辭官返鄉(xiāng)。
至元二年(1265年)舶沿,忽必烈任命安童為右丞相墙杯,打算讓許衡輔助安童,便召許衡至京師括荡,命他參預(yù)中書省政務(wù)高镐。許衡上疏治國綱要五項建議,忽必烈大為稱贊畸冲,并一一采納避消。許衡平時奏議很多,但他不留底稿召夹,留傳下來的僅此一件岩喷。
至元四年(1267年),許衡因病歸懷慶休養(yǎng)监憎,至至元五年(1268年)又被召回纱意,他的奏疏仍秘而不傳。
至元六年(1269年)鲸阔,忽必烈命許衡與太常卿徐世隆制定朝廷禮儀制度偷霉,與太保劉秉忠、左丞張文謙立定官制褐筛。許衡參考歷代官制體系类少,減去一些臨時增設(shè)機構(gòu)和旁設(shè)機構(gòu),于至元七年(1270年)上奏渔扎。其中涉及到一些權(quán)貴的利益硫狞,有人勸他不要變更舊制。許衡說:“我所論的是國家的體制晃痴,與個人無關(guān)残吩。”他的建議得到忽必烈贊同。不久倘核,阿合馬任中書平章政事泣侮,統(tǒng)領(lǐng)尚書省及六部,權(quán)勢很大紧唱,一些大臣阿諛奉承活尊,但許衡與阿合馬爭論時隶校,堅持原則,從不讓步蛹锰。不久深胳,忽必烈任命阿合馬的兒子為樞密僉院官,眾人都附合宁仔,唯獨許衡不同意,對忽必烈說:“國家大權(quán)在于兵峦睡、民翎苫、財三個方面,如今阿合馬掌管民榨了、財煎谍,其子又掌管兵權(quán),這不行龙屉。”此后許衡隨忽必烈到上京時呐粘,又列舉阿合馬專權(quán)欺上,損國害民的眾多事項转捕,但未得上報給忽必烈作岖。許衡因此稱病,請求不參與國家機務(wù)大事五芝。
傳播儒學
忽必烈早有立太學的打算痘儡,于至元八年(1271年),任命許衡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枢步,并親自挑選蒙古子弟交于許衡教育沉删,許衡請求征調(diào)其弟子王梓、劉季偉醉途、韓思永矾瑰、耶律有尚、呂端善隘擎、姚燧殴穴、高凝、白棟货葬、蘇郁推正、姚火敦、孫安宝惰、劉安中等十二人為伴讀植榕。這些蒙古子弟年幼,許衡關(guān)愛他們?nèi)缤瑢ψ约旱膬鹤右粯幽岫幔珜τ趲熗降燃夑P(guān)系的嚴格尊残,就像君臣關(guān)系一樣炒瘸。除熟讀詩書外,他還演習各種禮儀寝衫。這些學生尊師敬業(yè)顷扩,均知三綱五常為人之道。
至元十年(1273年)慰毅,因權(quán)臣屢次破壞漢法隘截,致使學生缺糧,許衡便請求辭職返回懷慶故里汹胃,翰林學士王磐對忽必烈說:“許衡教人有方婶芭,諸生學后可以從政,這是國家大體着饥,不要讓他辭去犀农。”但由于竇默為許衡懇求,忽必烈還是讓許衡還鄉(xiāng)宰掉,以贊善王恂代管太學事務(wù)呵哨。劉秉忠等奏請以耶律有尚、蘇郁轨奄、白棟等為助教孟害,保持原許衡所制定的教學規(guī)矩,忽必烈同意挪拟。
制定新歷
元朝自取得中原后纹坐,采行金朝的《大明歷》,但該歷法不精確舞丛,世祖于至元十三年(1276年)令王恂制定新歷耘子。王恂認為一般歷家只知歷數(shù)不知歷理,奏請許衡回京以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來主持太史院事球切。許衡與太史令郭守敬等合作谷誓,研制新觀象儀,經(jīng)細密觀測吨凑,參照舊有歷法捍歪,剔除其中錯誤,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鸵钝,制成新歷糙臼,忽必烈賜名為《授時歷》,頒行天下恩商。
生榮死哀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六月变逃,許衡因病請歸懷慶休養(yǎng)。
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初三(公元1281年3月23日)怠堪,許衡辭世揽乱,時年七十三歲名眉。于同年四月二十(5月9日)下葬。許衡作古后凰棉,懷慶人無論貴賤長幼皆為之慟哭损拢。四方學者聞訊相聚哀哭,更有不遠千里奔赴墓前致吊者撒犀。
大德元年(1297年)福压,元成宗鐵穆耳追贈許衡為榮祿大夫、司徒或舞,謚號“文正”荆姆。
至大二年(1309年),加贈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嚷那、太傅胞枕、開府儀同三司杆煞,追封魏國公魏宽。
皇慶二年(1313年),朝廷下詔以許衡從祭孔廟决乎。延祐初年队询,又詔立書院于京兆,以祭祀許衡构诚,并賜田做祭祀的經(jīng)費蚌斩,書院名“魯齋書院”,魯為許衡居魏時的書齋名范嘱。
許衡的品德言行大為人們推崇送膳,被后人譽為“元朝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