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親政篇》原文及翻譯
《親政篇》是明代書法家王鏊所寫的一篇文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親政篇》原文及翻譯子檀,歡迎參考~
《親政篇》
作者: 王鏊
《易》之《泰》曰:“上下交而其志同镊掖。”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褂痰∧督”蓋上之情達于下,下之情達于上缩歪,上下一體归薛,所以為“泰”。下之情壅閼(è)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主籍,雖有國而無國矣习贫,所以為“否”也。交則泰崇猫,不交則否沈条,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诅炉,未有如近世之甚者蜡歹。君臣相見,止于視朝數(shù)刻;上下之間涕烧,章奏批答相關接月而,刑名法度相維持而已。非獨沿襲故事议纯,亦其地勢使然父款。何也?國家常朝于奉天門,未嘗一日廢瞻凤,可謂勤矣憨攒。然堂陛懸絕,威儀赫奕阀参,御史糾儀肝集,鴻臚舉不如法,通政司引奏蛛壳,上特視之杏瞻,謝恩見辭,湍湍而退衙荐,上何嘗治一事捞挥,下何嘗進一言哉?此無他,地勢懸絕忧吟,所謂堂上遠于萬里砌函,雖欲言無由言也。
愚以為欲上下之交溜族,莫若復古內(nèi)朝之法胸嘴。蓋周之時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詢謀大臣在焉;路門之外為治朝斩祭,日視朝在焉;路門之內(nèi)為內(nèi)朝,亦曰燕朝乡话〈菝担《玉藻》云:“君日出而視朝,退視路寢聽政∥芟瘢”蓋視朝而見群臣屋群,所以正上下之分;聽政而視路寢,所以通遠近之情坏挠。漢制:大司馬芍躏、左右前后將軍、侍中降狠、散騎諸吏為中朝对竣,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門曰承天榜配,元正否纬、冬至受萬國之朝貢,則御焉蛋褥,蓋古之外朝也临燃。其北曰太極門,其西曰太極殿烙心,朔膜廊、望則坐而視朝,蓋古之正朝也淫茵。又北曰兩儀殿爪瓜,常日聽朝而視事,蓋古之內(nèi)朝也痘昌。宋時常朝則文德殿钥勋,五日一起居則垂拱殿,正旦辆苔、冬至算灸、圣節(jié)稱賀則大慶殿,賜宴則紫宸殿或集英殿驻啤,試進士則崇政殿菲驴。侍從以下,五日一員上殿骑冗,謂之輪對赊瞬,則必入陳時政利害。內(nèi)殿引見贼涩,亦或賜坐巧涧,或免穿靴,蓋亦有三朝之遺意焉遥倦。蓋天有三垣谤绳,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極也;外朝缩筛,象天市也;內(nèi)朝消略,象紫微也。自古然矣瞎抛。
國朝圣節(jié)艺演、冬至、正旦大朝則會奉天殿桐臊,即古之正朝也胎撤。常日則奉天門,即古之外朝也豪硅。而內(nèi)朝獨缺哩照。然非缺也,華蓋懒浮、謹身飘弧、武英等殿,豈非內(nèi)朝之遺制乎?洪武中如宋濂砚著、劉基次伶,永樂以來如楊士奇、楊榮等稽穆,日侍左右冠王,大臣蹇義、夏元吉等舌镶,常奏對便殿柱彻。于斯時也,豈有壅隔之患哉?今內(nèi)朝未復餐胀,臨御常朝之后哟楷,人臣無復進見,三殿高閟(bì)否灾,鮮或窺焉卖擅。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墨技,由是而積惩阶。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扣汪,屢召大臣于便殿断楷,講論天下事。方將有為崭别,而民之無祿脐嫂,不及睹至治之美统刮,天下至今以為恨矣。
惟陛下遠法圣祖账千,近法孝宗,盡鏟近世壅隔之弊暗膜。常朝之外匀奏,即文華、武英二殿学搜,仿古內(nèi)朝之意娃善,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從瑞佩、臺諫各一員上殿輪對;諸司有事咨決聚磺,上據(jù)所見決之,有難決者炬丸,與大臣面議之;不時引見群臣瘫寝,凡謝恩辭見之類,皆得上殿陳奏稠炬。虛心而問之焕阿,和顏色而道之,如此首启,人人得以自盡暮屡。陛下雖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燦然畢陳于前毅桃。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褒纲,內(nèi)朝所以通遠近之情。如此钥飞,豈有近時壅隔之弊哉?唐莺掠、虞之時,明目達聰代承,嘉言罔伏汁蝶,野無遺賢,亦不過是而已论悴。
翻譯
《周易》的《泰卦》稱:“上下溝通掖棉,志向就一致“蚬溃”它的《否卦》稱:“上下不溝通幔亥,天下就如同沒有邦國一樣〔齑浚”上面的旨意傳達到下面帕棉,下面的情況匯報給上面针肥,上下就形成為一體,這就是所謂的泰;下面的情況因為被堵塞而不能夠匯報到上面香伴,上下之間被隔絕慰枕,雖然有邦國卻如同沒有邦國,這就是所謂的否即纲。上下溝通就太平具帮,上下不溝通就不太平,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低斋。然而蜂厅,上下不溝通的弊病,沒有像近代這樣嚴重的膊畴。君臣相見掘猿,只是在君主上朝的片刻時間;上下關系,僅靠批答奏章相互聯(lián)系唇跨,只憑法令和制度相互維持罷了稠通。這不只是沿襲舊的辦法,也是由于各自的地位形成的轻绞。為什么呢?國家總是在奉天門舉行朝會采记,未嘗中斷過一天,可以說很勤勉了政勃。然而唧龄,殿堂與臺階使君臣相隔懸殊,威嚴的儀式顯耀隆盛奸远,御史監(jiān)督朝會儀式的執(zhí)行既棺,鴻臚檢舉不遵禮儀的官員,通政司官員導引大臣奏事懒叛,皇上只是看上一眼丸冕,大臣謝恩告辭,惶恐不安地退下來薛窥∨种颍皇上何曾處理一件事,臣下何曾當面講一句話?這沒有別的原因诅迷,地位懸殊造成的'佩番,就是人們所說的宮殿之上遠隔萬里,臣下即使想說話也無從講起啊罢杉。
愚臣認為趟畏,想要使上下溝通,不如恢復古代的內(nèi)朝制度滩租。周朝的時候設有三朝:庫門之外為正朝赋秀,君主在這里向臣下咨詢利朵,以規(guī)劃大計;路門之外為治朝,每天君主在這里接見百官;路門之內(nèi)稱為內(nèi)朝猎莲,也稱燕朝绍弟。《玉藻》中說:“君主在日出之時接見百官著洼,退朝后到路寢處理政事晌柬。”上朝時要接見群臣郭脂,以此表明上下的名分;到路寢處理政事,以此通曉遠近各處的情況澈歉。漢朝的制度展鸡,大司馬、左右前后將軍埃难、侍中莹弊、散騎等官員組成中朝,丞相往下到俸祿為六百石的官員組成外朝涡尘。唐朝皇城北闕往南第三座門名叫承天門忍弛,元正和冬至節(jié)接受各國使臣朝貢時皇帝駕臨此處,相當于古代的外朝考抄。承天門北為太極門细疚,太極門西為太極殿,皇帝逢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就在那里坐朝接見百官川梅,相當于古代的正朝疯兼。太極殿北為兩儀殿,皇帝平日在這里
聽大臣議事和處理政務贫途,相當于古代的內(nèi)朝吧彪。宋朝的時候,平日上朝在文德殿丢早。臣下五日問安一次就在垂拱殿姨裸。元正、冬至和圣節(jié)接受臣下的恭賀就在大慶殿怨酝】酰皇帝賜宴招待群臣在紫宸殿或集英殿≠炻担皇帝面試進士在崇政殿扑毡。侍從以下官員,每隔五日就有一位上殿朝見皇帝盛险,稱為輪對瞄摊,此時一定要向皇帝陳述當前政局的得失勋又。皇帝在內(nèi)殿引見臣下時换帜,有時候賜臣下坐著講述楔壤,或者可以免穿朝靴。上述大概也有保留古代三朝制度遺風的意思吧惯驼。因為上天有三垣蹲嚣,天子的舉動就以它們?yōu)橄笳鳎赫笳魈珮O,外朝象征天市祟牲,內(nèi)朝象征紫微隙畜。從古以來就是這樣啊。
本朝的圣節(jié)说贝、正旦议惰、冬至的盛大朝會在奉天殿舉行,這就是古代的正朝乡恕。平日上朝在奉天門言询,這就是古代的外朝。惟獨缺少內(nèi)朝傲宜。然而运杭,并不是真缺,華蓋函卒、謹身辆憔、武英等殿的朝會,難道不是內(nèi)朝的遺制嗎?洪武年間的宋濂谆趾、劉基躁愿,永樂以來如揚士奇、楊榮等人沪蓬,每天都侍奉在皇上左右;大臣蹇義彤钟、夏元吉等人,常常在便殿奏事或回答皇帝咨詢跷叉。在那個時期逸雹,難道會有堵塞隔絕的憂患嗎?如今內(nèi)朝沒有恢復,皇上駕臨日常朝會之后云挟,臣下就不能再進見了梆砸。三座大殿的高門關閉,很難看到里面情況。所以上下情況堵塞不通,天下弊病因此堆積署鸡。孝宗在晚年對此狀況深為感慨飞涂,屢次在便殿召集大臣,談論天下大事般婆。孝宗正要有所作為之時涉枫,沒想到百姓沒有福氣孽鸡,他卻逝世了哪轿,來不及看到天下大治的美好光景盈魁,天下之人至今對此感到遺憾。
但愿陛下遠效圣明祖先窃诉,近效孝宗皇帝杨耙,徹底鏟除近世上下堵塞隔絕的弊病。除了日常的朝會之外飘痛,再在文華珊膜、武英二殿召見臣下,仿照古代內(nèi)朝的意思宣脉,大臣三天或五天進宮問安一次辅搬,侍從官和臺誅官各選一人輪流上殿應答。各主管衙門有事請示脖旱,皇上根據(jù)了解的情況決斷。如有難以決斷的情況介蛉,就與大臣當面商議萌庆。要不時地引見群臣,凡屬謝恩币旧、辭別一類的事情践险,也都可以上殿奏述情況〈盗猓皇上應當虛心地詢問他們巍虫,和顏悅色地開導他們。這樣鳍刷,人人都可以暢所欲言占遥。陛下雖然深居在九重大門把守的宮廷中,天下的事卻全都明明白白地擺在面前输瓜。在外朝時可以據(jù)此端正上下的名分瓦胎,在內(nèi)朝時可以據(jù)此溝通遠近的情況。這樣尤揣,難道還有近世上下堵塞隔絕的弊病嗎?唐免和虞舜的時代搔啊,眼睛看得見,耳朵聽得清北戏,好的意見不被埋沒负芋,鄉(xiāng)間沒有被遺棄的賢才,也不過如同上述罷了嗜愈。
關鍵詞:親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