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鄭交質(zhì)
鄭武公湖苞、莊公為平王卿士拯欧。王貳于虢,鄭伯怨王财骨。王曰:“無之镐作。”故周鄭交質(zhì)。王子狐為質(zhì)于鄭隆箩,鄭公子忽為質(zhì)于周该贾。
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捌臊。四月杨蛋,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理澎,又取成周之禾逞力。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糠爬,質(zhì)無益也寇荧。明恕而行,要之以禮执隧,雖無有質(zhì)砚亭,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殴玛,澗溪沼沚之毛捅膘,蘋蘩蘊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滚粟,潢污行潦之水寻仗,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凡壤,而況君子結(jié)二國之信署尤,行之以禮,又焉用質(zhì)亚侠?《風》有《采蘩》曹体、《采蘋》,《雅》有《行葦》硝烂、《泂酌》箕别,昭忠信也。”
注釋
1.卿士:周朝執(zhí)政官。
2.貳于虢(guó):二心串稀,這里有“偏重”的意思除抛。此指平王想把政權(quán)一部分讓虢執(zhí)掌。虢母截,指西虢公到忽,周王室卿士。
3.鄭伯:諸侯國鄭國的君主清寇,這里是鄭莊公喘漏。
4.交質(zhì):交換人質(zhì)。
5.王子狐:即姬狐华烟,是周平王的次子陷遮、姬泄父的弟弟,史稱“王子狐”垦江,在長兄“太子泄父”死后帽馋,被立為太子。
6.公子忽:鄭莊公太子比吭,后即位為昭公绽族。
7.王崩:周平王去世。崩衩藤,君主時代稱帝王死吧慢。
8.畀(bì):交給。
9.祭(zhài)足:即祭仲赏表,鄭大(dà)夫检诗。溫,周朝小國,在今河南溫縣南瓢剿。
10.成周:周地逢慌,今在河南洛陽市東。
11.中:同“衷”间狂,內(nèi)心攻泼。
12.明恕:互相體諒鉴象。
13.要(yāo):約束忙菠。
14.間:離間。
15.明信:彼此了解纺弊,坦誠相待牛欢。
16.沼沚:沼,池塘淆游。沚傍睹,水中小洲隔盛。
17.蘋(píng):水生植物,即浮萍焰望。蘩(fán)骚亿,白蒿已亥。蘊藻熊赖,一種聚生的藻類。菜虑椎,野菜震鹉。
18.筐莒(jǔ):竹制容器,方形為筐捆姜,圓形為莒传趾。锜(qí)釜,均為烹飪器泥技,有足為錡浆兰,無足為釜。
19.潢(huáng):積水池珊豹。污簸呈,積水。行(háng)潦(lǎo)店茶, 路上的積水蜕便。
20.薦:享祭,祭祀贩幻。
21.羞:同“饈”轿腺,進奉。
22.《采蘩》丛楚、《采蘋》:均為《詩·召南》篇名族壳,寫婦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
23.《行葦》趣些、《泂(jiǒng)酌》:均為《詩·大雅》篇名决侈,前者寫周祖先晏享先人仁德,歌頌忠厚喧务。后者寫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赖歌。
24.昭:表明。
翻譯
鄭武公功茴、鄭莊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庐冯。(周平王)分權(quán)給虢公,鄭莊公怨恨周平王坎穿。周平王說:“沒有的事(偏心于虢公)展父。”于是周王返劲、鄭國交換人質(zhì)(證明互信):(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zhì),鄭莊公的兒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質(zhì)栖茉。周平王死(后)篮绿,周王室準備讓虢公掌政。四月吕漂,鄭國的祭足帥軍隊收割了溫邑的麥子亲配。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惶凝。周和鄭互相仇恨吼虎。
君子說:“信用不發(fā)自心中,盟約抵押也沒用苍鲜。開誠布公互相諒解地行事思灰,用禮教約束,即使沒有抵押混滔,誰能離間他們呢洒疚?假如有真誠的信用,山澗溪流中的浮萍坯屿,蕨類水藻這樣的菜油湖,裝在竹筐鐵鍋一類的器物里,用低洼處溝渠中的水愿伴,都可以供奉鬼神肺魁,獻給王公為食,何況君子締結(jié)兩國的盟約隔节,按禮去做鹅经,又哪里用得著人質(zhì)啊怎诫?《國風》中有《采蘩》瘾晃、《采蘋》,《大雅》中有《行葦》幻妓、《泂酌》詩蹦误,都是昭示忠信的。”
賞析
《周鄭交質(zhì)》是出自《左傳·隱公三年》的一篇文章肉津。該篇講述了在西周滅亡后强胰,諸侯迎立天子東遷,鄭國在周平王東遷以后妹沙,積極服侍周王室偶洋,東周初期和周天子建立了良好的君臣關(guān)系,但是由于后來周平王又寵信他人距糖,周王室和鄭國的關(guān)系開始惡化玄窝,以致后來發(fā)生了鄭莊公與周平王交換人質(zhì)的事情牵寺。
在文中,鄭國本是周朝分封的諸侯恩脂,作者卻把周帽氓、鄭稱為“二國”,暗含譏諷俩块。文中描寫了周平王的虛辭掩飾與鄭國的強橫黎休,反映了那個時代諸侯之間互相提防戒備和弱肉強食的政治面貌。文章從“信”典阵、“禮”的角度來敘事論事奋渔;周镊逝、鄭靠人質(zhì)來維持關(guān)系壮啊,談不上“信”,上下之間的“禮”也被破壞了撑蒜。
文章先簡要記述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歹啼,一方面揭示了鄭莊公兩次入侵東周之地,強逼平王立質(zhì)座菠、咄咄逼人的姿態(tài)狸眼;另一方面則反映了東周王室已然衰微、任人欺凌浴滴、委曲求全的歷史情狀拓萌。并由此得出結(jié)論,周天子與鄭莊公想通過交換人質(zhì)來緩解矛盾升略、取信對方的做法是不可靠微王、也不可取的,因為周鄭之間并沒有誠信之心品嚣,又不依“禮”行事炕倘,所以雙方即使交換了人質(zhì),也還是不能夠維持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翰撑。
最后罩旋,君子通過對此事的評論,指出相互之間的了解和信任要建立在彼此體諒眶诈、坦誠相待的基礎(chǔ)之上涨醋,強調(diào)了恪守禮儀、忠于信義的重要性逝撬。
文章雖然不長浴骂,但敘事樸實,議論周嚴球拦,有事實靠闭,有根據(jù)帐我,有結(jié)論,語言中肯愧膀,說服力很強拦键。文末“君子日”一段評論,以信和禮為標準檩淋。一針見血地指出周鄭交質(zhì)之非芬为。數(shù)層轉(zhuǎn)折與整齊的排旬,使作者的論斷顯示出不可逆轉(zhuǎn)的氣勢蟀悦,空靈排宕媚朦、辭采縱橫而又風韻悠然。
自幽王烽火戲諸侯及平王東遷以來日戈,周王權(quán)威早已實際崩潰询张。但周王及諸侯都沒有將此事捅破。周鄭交質(zhì)作為一個可供觀測或曰方便標記的事件點而成為周王權(quán)威崩潰的標志浙炼》菅酰《左傳》認為周鄭交質(zhì)“無信(已墮落到需靠人質(zhì)故曰無信)不禮(周鄭上下失序故曰不禮)”,是東周“禮崩樂壞”的縮影弯屈。
在《周鄭交質(zhì)》中蜗帜,君子對雙方都有責難,但側(cè)重于批評周王室资厉。左丘明認為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是因其不能以信服人厅缺,是以禮馭下造成的。周宴偿、鄭由“交質(zhì)”到“交惡”湘捎,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和權(quán)力再分配問題上矛盾沖突的必然結(jié)果酪我。也就是說消痛,決定周、鄭雙方關(guān)系的最終原則是利益和權(quán)利的再分配都哭。盡管由于歷史的局限秩伞,《左傳》作者不可能揭示周、鄭由“交質(zhì)”到“交惡”的歷史本質(zhì)欺矫,但由于作者是“用事實說話”纱新,所以,還是使我們看到了這一時代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和總動向穆趴。而“用事實說話”脸爱,也正是此文的最大特點。至于此文用較多的文字闡發(fā)誠信的重要性未妹,那只是作者的一種美好愿望而已簿废,因為在歷史進入“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以后空入,就很難看到各諸侯國“要之以禮”并“行之以禮”的事情了∽迕剩《周鄭交質(zhì)》這篇文章反映了《左傳》崇霸貶王思想歪赢。全文先講事實,再進行評論单料,這是《左傳》的典型寫法埋凯。君子的議論以“禮信”為中心,引經(jīng)據(jù)典扫尖,辭理暢達白对。對后世史論有極大的影響。
關(guān)鍵詞:周鄭交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