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詩人丙躏。字仙根择示,又字吉甫,號蟄庵晒旅、仲閼栅盲、華嚴子,別署海東遺民废恋、南武山人谈秫、倉海君查辩。辛亥革命后以倉海為名区匠。祖籍嘉應鎮(zhèn)平(今廣東蕉嶺)媚值。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臺灣彰化挪蹭,光緒十四年(1887年)中舉人,光緒十五年登進士(1889年)固逗,授任工部主事彬坏。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臺灣挟鸠,到臺灣臺中衡文書院擔任主講嘉赎,后又于臺灣的臺南和嘉義教育新學置媳。
丘逢甲一生共寫過5000余首詩趴荸,傳世的現尚有3000余首,其中“懷臺詩”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宦焦。他的詩都是有感而發(fā)发钝,情深意切,絕無無病呻吟之弊波闹,故能輾轉傳抄酝豪,廣為傳誦。即使在100余年后的今天精堕,人們讀他的詩集孵淘,仍能激發(fā)愛國熱情,如臨其境歹篓。當然瘫证,除了真情實感外,“樂寧才子”的作詩技巧同樣是相當高超的庄撮。江泉的《丘倉海傳》對此曾概括道:“倉海暨內渡……日以賦詩為事背捌,而故國之思,以及郁伊無聊之氣洞斯,盡托于詩毡庆。詩本其夙昔所長,數十年來復顛頓于人事、世故扭仁、家國垮衷、滄桑之余,皆足以鍛煉而淬礪之乖坠。其所為詩搀突,益蒼涼慷慨,有《漁陽參撾》之聲熊泵。又如飛免驃裊仰迁,絕足奔放,平日執(zhí)干戈衛(wèi)社稷之氣概顽分,皆躍然紙上徐许。”梁啟超的《飲冰室詩話》中對這種豪放激越卒蘸、震撼人心的詩風同樣有很高的評價雌隅,并稱丘逢甲為“詩界革命一巨子”。
愛國世家
生于臺灣省苗粟縣缸沃,可以說是出生在一個愛國世家恰起,其先祖是為躲避戰(zhàn)亂而從中原南遷的“客家人”,因不愿在入侵者面前茍且偷安而舉族南遷趾牧。在長期顛沛流離的徙居生活中检盼,他們不得不與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作斗爭,養(yǎng)成了刻苦耐勞的習慣和勇于開拓進取的精神翘单,并且后代子孫牢記一條遺訓:即先祖是因外族侵擾而輾轉南遷吨枉,所有后代子孫,不論落籍何處哄芜,都應勤耕苦讀貌亭,自立圖強。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時忠烛,因耕地狹小属提,無以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過海美尸,向臺灣遷徙冤议,這大概是清乾隆中葉時期。到丘逢甲這一代师坎,丘家在臺灣定居已有四代恕酸、近百年的歷史了。
1864年胯陋,丘逢甲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具有濃厚愛國愛鄉(xiāng)思想蕊温、生活上則保持清樸風尚的鄉(xiāng)村塾師的家庭里袱箱,自幼受清樸剛正家風的熏陶和艱苦生活的磨煉,“幼負大志”义矛,渴望報效國家民族发笔。這一切對他日后的事業(yè)以及人生道路都產生了積極有益的影響。 丘逢甲自幼天資聰穎凉翻,讀書過目不忘了讨,在其父的親自教授下,六七歲即能吟讀制轰、屬對前计。14歲時赴臺南應童子試,獲全臺第一垃杖,受福建巡撫兼學臺丁日昌注意男杈,特贈“東寧才子”印一方,由此聞名全臺调俘。1888年參加鄉(xiāng)試伶棒,中試為舉人。
第二年春脉漏,赴京參加會試(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苞冯,中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侧巨。此時丘逢甲年僅26歲,但他卻無意仕途鞭达,辭歸故鄉(xiāng)司忱,專意養(yǎng)士講學,任臺南崇文書院主講畴蹭,同時兼任臺灣府衡文書院及嘉義羅山書院主講坦仍。1892年,《臺灣通志》總局正式開設叨襟,丘逢甲被聘為采訪師繁扎,負責采訪、補輯鄉(xiāng)土故實糊闽,因此有較多機會深入民間梳玫,了解社會民情。這時期右犹,整個中華民族正處在深刻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之中提澎,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使中華民族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威脅,這樣的社會現實不能不使丘逢甲感到郁悶和隱憂念链,他慨嘆道:“風月有天難補恨盼忌,江山無地可埋愁积糯。”“孤島十年民力盡谦纱,邊疆千里將材難看成。”他預感到一場大的動蕩即將到來跨嘉,自己雖隱身山林绍昂,專心教讀,但渴求報效國家之情卻熾熱而強烈偿荷。在他的書屋中窘游,自書中堂“且看鷹翅出云時”,以明心志跳纳,時刻準備報效國家忍饰。
臺灣戰(zhàn)役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寺庄,他預見到臺灣前途危難艾蓝,以“抗倭守土”為號召創(chuàng)辦義軍,自己帶頭變賣家產以充軍費斗塘,并動員親屬入伍赢织。不久,160營(實際上經訓練的只有30余營)義軍成立馍盟,丘逢甲擔任全臺義軍統(tǒng)領(又稱義軍大將軍)于置。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國馬關春帆樓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贞岭,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義憤八毯。丘逢甲悲憤交加,當即刺血上書瞄桨,抗議李鴻章的賣國行徑话速。此后他多次聯(lián)合臺灣紳士向朝廷發(fā)出呼吁電,要求廢約抗戰(zhàn)芯侥。清政府不但置臺灣領土和幾百萬同胞于不顧泊交,而且急詔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聯(lián)合一批愛國志士柱查,與日軍展開抗戰(zhàn)廓俭。日本侵略軍進攻臺灣后,臺北物赶、臺南和臺中的防務分別由唐景崧白指、劉永福和丘逢甲、林朝棟負責酵紫。由于唐平時放縱部下告嘲,紀律松散错维,無心抗戰(zhàn),一與日軍交手橄唬,便節(jié)節(jié)敗退赋焕,不久基隆失守,唐化裝逃離臺北仰楚,臺北被日軍輕易占領隆判。消息傳來,丘逢甲急舉義軍赴臺北增援僧界,途中得知臺北已淪陷侨嘀,唐已內渡,氣憤至極捂襟。日軍沿鐵路南侵直達新竹咬腕,丘逢甲率義軍與日本侵略軍血戰(zhàn)20余晝夜,進行了大小20多場戰(zhàn)斗葬荷,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涨共。終因“餉盡彈盡,死傷過重”而撤退宠漩。
1895年秋举反,失敗后離臺內渡,定居鎮(zhèn)平扒吁,往來潮火鼻、汕、廣州之間瘦陈,一度赴港凝危、澳、南洋等地晨逝,曾與康有為、梁啟超會晤懦铺。后順應時代潮流捉貌,從贊同維新保皇逐漸傾向革命冬念,掩護同盟會員的反清活動趁窃,致力于興辦學校,推行新學急前,培植人才醒陆。先后擔任兩廣學務處視學、廣東教育總會會長裆针、廣東咨議局副議長等刨摩。民國成立寺晌,以廣東代表身份赴南京參加籌組臨時政府,被推舉為參議院議員澡刹。1912年初呻征,扶病南歸,隨即病故罢浇。他臨終彌留之際陆赋,囑咐家人:“葬須南向,吾不忘臺灣也嚷闭!”
黃岡起義
1907年5月攒岛,第二次黃岡起義失敗后,何子淵等領導人隨即返回梅州胞锰。不久灾锯,蕭惠長、江柏堅胜蛉、姚竹英挠进、張花谷等人身份不幸暴露,被迫走避箭竹頂茶場達半年有余誊册。其中姚竹英等人在箭竹頂茶場住了半年多领突,蕭惠長、江柏堅住了四個多月案怯,邱逢甲為了營救革命黨人及商量下一步行動方案君旦,于1908年(戊申年)夏初,多次來到石馬“順裕廬”跟子淵先生商討對策嘲碱,后遇險黨人卒在何子淵金砍、邱逢甲的疏通、擔保之下得以脫險麦锯。
1904年恕稠,邱逢甲在箭竹頂茶場策劃“黃岡起義”行動計劃期間,為石馬私塾先生黃彩平題寫的屋名“遷善樓”墨寶扶欣,因刻石師父不小心泡了水鹅巍,缺損了一角,這次子淵公又在箭竹頂茶園議事廳請邱逢甲即興揮毫重寫了一張料祠。為此骆捧,黃彩平還特地減免了何家兩斗谷種的地租以表謝意。(遷善樓髓绽,光緒戊申夏月敛苇,邱逢甲書)
黃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給滿清王朝所造成的沖擊卻堪與廣州黃花崗起義相媲美顺呕。正如孫中山在他的《建國方略》中所言:“若無此次諸烈士轟轟烈烈足喪滿虜之膽之善因枫攀,怎有辛亥武昌之義師一舉而鄂督瑞澄入軍艦之美果括饶?”。
1904年春節(jié)脓豪,邱逢甲在箭竹頂茶場一共住了兩晚巷帝,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間扫夜,特地以何子淵的字“東漢”為據楞泼,為子淵先生題下“光漢茶莊”和“淵廬”“順裕廬”等多幅墨寶◇源常“光漢茶莊”坐落在石馬鎮(zhèn)石馬圩“光記”商店對面堕阔,營業(yè)面積約100多平方米,由何子淵的弟弟子韶負責經營颗味,是箭竹頂茶在海內外的經銷母店超陆,同時也是革命黨人的地下聯(lián)絡點。箭竹頂茶在清朝乾隆年間非常出名浦马,行銷海外时呀、南洋一帶。民國時期晶默,淵公曾以此茶饋贈孫中山谨娜、胡漢民、廖仲愷磺陡、許崇智趴梢、陳濟棠、李濟深币他、蔣光鼐坞靶、蔡廷鍇、張發(fā)奎等名人蝴悉,均贊不絕口彰阴。“淵廬”坐落在“光記”旁邊拍冠,建筑面積約50多平方米硝枉,專供何子淵在石馬上學的子孫寄宿及革命黨人臨時落腳之用。
不料倦微,兩座極具歷史、文物價值的建筑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被“土改”名義沒收正压,房契欣福、地契被強制燒毀。打到“四人幫”后焦履,石馬公社革委會又以何子淵家沒有“臺灣關系”為由拒絕歸還……
話說邱逢甲1904年正月十八回到興民學堂拓劝,不久便接到廣東省政府的調令雏逾,奉調廣東學務處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