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及詩句
端午節(jié)庆尘,為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剃诅。下面是小編帶來的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及詩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驶忌!
端午節(jié)是哪天什么時候?
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jié)综苔。
端午節(jié)來歷:
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位岔,端陽。此外堡牡,端午節(jié)還有許多別稱抒抬,如:午日節(jié)、重五節(jié)晤柄,五月節(jié)擦剑、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芥颈,天中節(jié)惠勒、地臘、詩人節(jié)爬坑、龍日等等纠屋。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盾计,各地人民過節(jié)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售担。
過端午節(jié)赁遗,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族铆,民族眾多岩四,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chǎn)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哥攘,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剖煌。其內(nèi)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逝淹,迎鬼船耕姊、躲午,帖午葉符创橄,懸掛菖蒲箩做、艾草,游百病妥畏,佩香囊邦邦,備牲醴,賽龍舟,比武醉蚁,擊球燃辖,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网棍,飲用雄黃酒黔龟、菖蒲酒,吃五毒餅滥玷、咸蛋氏身、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惑畴,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蛋欣。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如贷,已得到新的發(fā)展陷虎,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杠袱,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尚猿。
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楣富,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qū)避說凿掂,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菩彬,各本其源缠劝。據(jù)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潮梯,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惨恭,比屈原更早秉馏。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脱羡,已廣泛深入人心萝究,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锉罐,以相傳焉”帆竹,因此,紀念屈原之說脓规,影響最廣最深栽连,占據(jù)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侨舆,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秒紧,都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挨下,端午節(jié)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jié)日熔恢。
端午節(jié)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jié)是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臭笆,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叙淌。端午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于紀念屈原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愁铺,屈原鹰霍,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茵乱,富國強兵衅谷,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似将,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蚀苛,流放到沅在验、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堵未,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腋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渗蟹,獨具風貌块饺,影響深遠(因而赞辩,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授艰,秦軍攻破楚國京都辨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淮腾,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糟需,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谷朝,抱石投汨羅江身死洲押,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圆凰,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杈帐,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专钉,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挑童。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驶沼,“撲通炮沐、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回怜,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大年。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玉雾,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翔试,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复旬,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垦缅,外纏彩絲,發(fā)展成棕子驹碍。
以后壁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志秃、吃粽子怔球、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浮还,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竟坛,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担汤,父兄均為楚王所殺涎跨,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崭歧,助吳伐楚隅很,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驾荣,子胥掘墓鞭尸三百外构,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播掷,其子夫差繼位审编,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歧匈,越國大敗垒酬,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件炉。子胥建議勘究,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斟冕,吳國大宰口糕,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磕蛇,夫差信之景描,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秀撇。子胥本為忠良超棺,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呵燕,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棠绘,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再扭,夫差聞言大怒氧苍,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泛范。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候引,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敦跌,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柠傍,晝夜沿江號哭麸俘。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惧笛,五日后抱出父尸从媚。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患整,令度尚為之立碑拜效,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各谚,在今浙江紹興紧憾,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昌渤,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赴穗,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膀息。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般眉,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潜支。該遺存的族屬甸赃,據(jù)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冗酿,他們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埠对,生活于水鄉(xiāng),自比是龍的子孫已烤。其生產(chǎn)工具鸠窗,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胯究、鑿等小件的青銅器稍计。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裕循,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臣嚣。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剥哑。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硅则,大部分百越人已經(jīng)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yōu)槟戏皆S多少數(shù)民族株婴,因此怎虫,端午節(jié)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暑认。
端午節(jié)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jié)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大审,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蘸际,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徒扶,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粮彤。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姜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导坟。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圈澈。競渡之習惫周,盛行于吳、越士败、楚闯两。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谅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漾狼,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饥臂,是祭儀中半宗教性逊躁、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
后來隅熙,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稽煤,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囚戚,兼有紀念當?shù)爻錾慕裰鞲锩?a href='http://www.shunbangexp.com/shiren/436999.html' target='_blank'>秋瑾的意義酵熙。夜龍船上,張燈結(jié)彩驰坊,來往穿梭匾二,水上水下,情景動人拳芙,別具情趣察藐。貴州苗族人民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舟扎。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分飞,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睹限、不同地區(qū)譬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讯檐。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染服。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裂垦,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鳎現(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特碳,也舉行競渡诚亚。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午乓、越南等及英國站宗。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益愈,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梢灭。1991年6月 16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xiāng)中國湖南岳陽市蒸其,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jié)敏释。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zhèn)鹘y(tǒng)儀式又注入新的現(xiàn)代因素的“龍頭祭”摸袁。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nèi)钥顽,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靠汁,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蜂大。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蝶怔,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奶浦,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踢星、交易會和聯(lián)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澳叉,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斩狱,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jié)耳高。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jié)吃粽子所踊,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泌枪。粽子,又叫“角黍”秕岛、“筒粽”碌燕。其由來已久误证,花樣繁多。
據(jù)記載修壕,早在春秋時期愈捅,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慈鸠,稱“筒粽”蓝谨。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青团,因水中含堿譬巫,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督笆,成為廣東堿水粽芦昔。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娃肿。這時咕缎,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料扰,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凭豪。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记罚,合爛熟墅诡,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桐智,一名黍末早。”南北朝時期说庭,出現(xiàn)雜粽然磷。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刊驴、紅棗姿搜、赤豆等,品種增多捆憎。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舅柜。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躲惰,已“白瑩如玉”致份,其形狀出現(xiàn)錐形、菱形础拨。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氮块。宋朝時绍载,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滔蝉。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击儡。這時還出現(xiàn)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蝠引,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阳谍。元、明時期螃概,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边坤,后來又出現(xiàn)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xiàn)豆沙谅年、豬肉、松子仁肮韧、棗子融蹂、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弄企。
一直到今天超燃,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拘领、洗粽葉意乓、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约素。從餡料看届良,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圣猎、火腿士葫、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送悔。吃粽子的風俗慢显,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欠啤,而且流傳到朝鮮荚藻、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洁段,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应狱,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nèi)有朱砂眉撵、雄黃侦香、香藥落塑,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罐韩,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憾赁,作各種不同形狀,結(jié)成一串散吵,形形色色龙考,玲瓏可愛。
端午的鴨蛋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矾睦,有系百索子晦款、貼五毒、貼符枚冗、放黃煙子缓溅、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赁温,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彩線結(jié)成的絡子中坛怪,掛在胸前。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股囊,端午插艾”袜匿。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稚疹。家家都灑掃庭除居灯,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内狗,懸于堂中怪嫌。并用菖蒲、艾葉柳沙、榴花喇勋、蒜頭、龍船花偎行,制成人形或虎形川背,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蛤袒、佩飾熄云,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妙真,用以驅(qū)瘴缴允。
艾,又名家艾、艾蒿练般。它的莖矗漾、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薄料,可驅(qū)蚊蠅敞贡、蟲蟻,凈化空氣摄职。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誊役,有理氣血、暖子宮谷市、祛寒濕的功能蛔垢。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迫悠。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鹏漆,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创泄、健骨消滯甫男、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验烧,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又跛,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碍拆,掛艾枝,懸菖蒲慨蓝,灑雄黃水感混,飲雄黃酒,激濁除腐礼烈,殺菌防病弧满。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此熬,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庭呜。
端午節(jié)詩歌詩句:
端午
(唐)文 秀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犀忱,不能洗得直臣冤募谎。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jié)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阴汇,但祈蒲酒話升平数冬。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搀庶,幾人湮沒幾垂名拐纱。
競渡歌(節(jié)錄)
(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铜异,楊花繞江啼曉鷹;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秸架,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lián)浔窍阕嶙y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咕宿,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币绩,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府阀,后船失勢空揮撓缆镣。
節(jié)令門.端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试浙。
門外高懸黃紙?zhí)埃瑓s疑賬主怕靈符。
七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田巴,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钠糊,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壹哺,不似今朝豆味香抄伍。
關鍵詞:端午節(jié)的來歷和習俗及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