慮天下者低葫,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仍律。然而嘿悬,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水泉。豈其慮之未周歟善涨?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草则,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钢拧,天道也。
當秦之世炕横,而滅諸侯源内,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份殿,變封建而為郡縣膜钓。方以為兵革不可復(fù)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卿嘲,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呻此,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腔寡,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焚鲜,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放前,而七國萌篡弒之謀忿磅。武、宣以后凭语,稍削析之而分其勢葱她,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似扔。光武之懲哀吨些、平搓谆,魏之懲漢,晉之懲魏豪墅,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泉手。而其亡也,蓋出于所備之外偶器。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斩萌,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屏轰。宋太祖見五代方鎮(zhèn)之足以制其君颊郎,盡釋其兵權(quán),使力弱而易制霎苗,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姆吭。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唁盏,其于治亂存亡之幾内狸,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升敲,終至亂亡者,何哉轰传?蓋智可以謀人驴党,而不可以謀天。
良醫(yī)之子获茬,多死于哺圩;良巫之子恕曲,多死于鬼鹏氧。豈工于活人,而拙于謀子也哉佩谣?乃工于謀人把还,而拙于謀天也。古之圣人茸俭,知天下后世之變吊履,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shù)之所能制调鬓,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艇炎,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jié)乎天心腾窝,使天眷其德缀踪,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居砖。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驴娃,而天卒不忍遽亡之奏候。此慮之遠者也。夫茍不能自結(jié)于天托慨,而欲以區(qū)區(qū)之智籠絡(luò)當世之務(wù)鼻由,而必后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厚棵,而豈天道哉蕉世!
籌劃國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艱難危險的一面婆硬,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狠轻,防范隨時會出現(xiàn)的可怕事件,而遺漏不足疑慮的事件彬犯。然而向楼,災(zāi)禍常常在疏忽之際發(fā)生,變亂常常在不加疑慮的事上突起谐区。難道是考慮得不周到嗎湖蜕?大凡智力所能考慮到的,都是人事發(fā)展理應(yīng)出現(xiàn)的情況宋列,而超出智力所能達到的范圍昭抒,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滅諸侯炼杖,統(tǒng)一天下后灭返,認為周朝的滅亡在于諸侯的強大,于是改封建制為郡縣制坤邪。滿以為這樣一來就會根除戰(zhàn)爭動亂熙含,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卻不知漢高祖在鄉(xiāng)野間崛起艇纺,最終顛覆了秦朝的江山怎静。漢王室鑒于秦朝的孤立無輔,大肆分封兄弟黔衡、子侄為諸侯消约,自以為憑著同胞骨肉的親情,可以共輔江山员帮,不生變亂或粮,然而吳王劉濞等七國還是萌生了弒君篡位的陰謀野心。漢武帝捞高、漢宣帝之后氯材,逐漸分割諸侯王的土地渣锦,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氢哮,沒想到外戚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袋毙。光武帝劉秀借鑒了西漢(哀、平)的教訓(xùn)冗尤,曹魏借鑒了東漢的教訓(xùn)听盖,西晉借鑒了曹魏的教訓(xùn),各自借鑒其前代的教訓(xùn)而進行防備裂七,可他們滅亡的根由皆看,都在防備的范圍之外。
唐太宗聽傳言說:將有帶“武”字的人殺戮唐室子孫背零,便將可疑之人找出來統(tǒng)統(tǒng)殺掉腰吟。可武則天每天侍奉在他身邊徙瓶,卻怎么也沒想到她毛雇。宋太祖看到五代的節(jié)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節(jié)度使的兵權(quán)侦镇,使其力量削弱灵疮,容易對付,哪料想子孫后代竟在敵國的困擾下逐步衰亡壳繁。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震捣,蓋世的才華,對國家亂亡的誘因氮趋,他們可謂考慮得細致伍派,防范得周密了江耀,然而剩胁,思慮的重心在這邊,災(zāi)禍卻在那邊產(chǎn)生祥国,最終免不了滅亡昵观,為什么呢?或許智力謀劃的只是人事的因素舌稀,卻無法預(yù)測天道的安排啊犬。良醫(yī)的兒子難免會病死,良巫的兒子難免死于神鬼壁查,難道是善于救助別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嗎觉至?這是善于謀劃人事而不善于謀利天道啊睡腿!
古代的圣人语御,知道國家將來的變化峻贮,不是人的智謀能考慮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应闯,不敢濫用限謀詭計纤控,只是積累真誠,用大德來感動天心碉纺,使上天顧念他(對百姓)的恩德船万,像慈母保護初生嬰兒那樣不忍心舍棄。盡管他的子孫有愚笨不賢良足以使國家滅亡的骨田,而上天卻不忍心立即滅其家國耿导,這才是思慮得深遠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贏得天心盛撑,僅憑著微不足道的智謀碎节,包攬?zhí)煜碌氖聞?wù),想使國家沒有希望危亡抵卫,這從道理上是講不過去的狮荔,難道天意會如此安排嗎?
(1)滅諸侯:指秦先后滅韓介粘、魏殖氏、楚、趙姻采、燕雅采、齊六國。
(2)封建慨亲,指自周以來的分封制婚瓜。郡縣:秦統(tǒng)一中國后刑棵,實行中央集權(quán)制巴刻,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shè)縣蛉签,郡縣長官胡陪,均由中央任免。
(3)漢帝:指漢高祖劉邦碍舍。起隴畝之中柠座,劉邦出身農(nóng)民家庭。起兵反秦前片橡,只做過鄉(xiāng)村小吏“泗水亭長”妈经。隴,田壟。
(4)建庶孽:指漢高祖即位后大封同姓諸侯王吹泡。
(5)七國:指漢高祖所分封的吳录煤、楚、趙荞胡、膠東妈踊、膠西、濟南泪漂、臨淄七個同姓諸侯王廊营。篡弒之謀:漢景帝在位時,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萝勤,以誅晁錯為名露筒,舉兵叛亂。
(6)王莽:西漢末年外戚敌卓,逐漸掌權(quán)后稱帝慎式,于公元九年改國號為新。祚(zuò做):皇位趟径。
(7)光武:東漢光武帝劉秀瘪吏。哀、平:西漢末年的哀帝劉欣蜗巧、平帝劉衎掌眠。
(8)晉:指西晉。
(9)唐太宗:李世民幕屹。武氏之殺其子孫:648年(貞觀二十二年)蓝丙,民間流傳《秘記》說:“唐三世之后,女主武氏代有天下望拖∶斐荆”太宗問太史令李淳風,答道:“臣仰觀天象说敏,俯察歷數(shù)鸥跟,其人已在陛下宮中,不過三十年像云,當王天下锌雀,殺唐子孫殆盡蚂夕⊙肝埽”
(10)武氏:指武則天,她十四歲被唐太宗選入宮中為才人婿牍。高宗時立為皇后侈贷,參預(yù)朝政。中宗即位,臨朝稱制俏蛮。次年廢中宗撑蚌,立睿宗。689年(載初元年)又廢睿宗搏屑,自稱圣神皇帝争涌,改國號為周。她執(zhí)政數(shù)十年間辣恋,屢興大獄亮垫,冤殺許多李唐宗室和朝臣。
(11)宋太祖:趙匡胤伟骨,宋朝開國皇帝饮潦。五代方鎮(zhèn):指唐代以后五代的后梁朱全忠、后唐李存勖携狭、后晉石敬瑭继蜡、后漢劉知遠、后周郭威等擁有兵權(quán)的藩鎮(zhèn)逛腿。
這是一篇史論稀并。作者列舉歷代興亡的史實,指出歷代君王僅僅片面地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xùn)而忽略了另外一些被掩蓋的問題单默,但卻將原因歸結(jié)為非人智能所慮及的天意稻轨。論證“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雕凹,目的在于給明代統(tǒng)治者提供歷史教訓(xùn)殴俱,使之“深慮”長治久安的道理,并采取相應(yīng)的辦法枚抵。
本文系針對明初的政治形勢而提出的治國方略线欲。明代建國后,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和加強統(tǒng)治汽摹,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李丰,從而在發(fā)展生產(chǎn)、繁榮經(jīng)濟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逼泣。但是趴泌,在“盛世”之下決不能掉以輕心,要注意潛在的危機拉庶。作者就歷代興衰的史實嗜憔,提出了有關(guān)長治久安的積極性的建議。
文章的開始先從“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氏仗,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談起吉捶,并把這種現(xiàn)象和天道掛上了鉤,這是作者立論的核心。在作為全文重點的第二段中呐舔,作者列舉了大量史實币励,從秦始皇一直談到了宋太祖,其用意也是為了證明上述觀點的正確性珊拼。應(yīng)該說食呻,這些翔實的歷史經(jīng)驗是可信的,是有強烈的說服力的澎现。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搁进,就在作者寫作本文后不久,明朝就發(fā)生了“亂”昔头。明太祖死后饼问,其孫建文帝即位,由于和某些親王產(chǎn)生了矛盾揭斧,終于導(dǎo)致了“靖難之變”莱革,方孝孺本人也死在這次動亂之中。從這一點來看讹开,作者還是有一定的預(yù)見性的盅视。第三段是全文的總結(jié),作者再一次點明全文的主旨旦万。在語言的運用上闹击,作者盡量發(fā)揮了他那犀利而堅定的文風,做到了既能說理透徹成艘,又能通俗易曉赏半,這在他評論前代帝王時可以充分看出。
由于思想上的局限性淆两,作者對“天道”的理解還帶有一定的宿命論的色彩断箫。“不可以謀天”的提法實際上就是“謀事在人秋冰,成事在天”仲义、“盡人事以聽天命”的消極態(tài)度。
方孝孺 :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剑勾,寧海人埃撵,字希直,一字希古虽另,號遜志暂刘,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里舊屬緱城里洲赵,故稱“緱城先生”鸳惯;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