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體詩人震蒋、散文家茸塞。字元之,漢族查剖,濟州巨野(今山東省巨野縣)人钾虐,晚被貶于黃州,世稱王黃州笋庄。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效扫,歷任右拾遺、左司諫直砂、知制誥菌仁、翰林學(xué)士。敢于直言諷諫静暂,因此屢受貶謫济丘。真宗即位,召還洽蛀,復(fù)知制誥摹迷。后貶知黃州,又遷蘄州病死郊供。王禹偁為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qū)峡碉,文學(xué)韓愈、柳宗元驮审,詩崇杜甫鲫寄、白居易,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头岔,風(fēng)格清新平易塔拳。詞僅存一首鼠证,反映了作者積極用世的政治抱負峡竣,格調(diào)清新曠遠。著有《小畜集》量九。
王禹偁残家,出身貧寒榆俺,《東都事略》和《宋史·本傳》都說他世為農(nóng)家,《邵氏聞見后錄》謂“其家以磨面為生”。王禹偁九歲能文茴晋,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登進士第陪捷,授成武縣(今屬山東)主簿,遷大理評事诺擅。次年市袖,改任長洲(今江蘇蘇州)知縣。他對仕途充滿抱負掀虎,曾在《吾志》詩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凌盯,吾志復(fù)不卑付枫,致君望堯舜烹玉,學(xué)業(yè)根孔姬”。王禹偁為人剛直阐滩,誓言要“兼磨斷佞劍二打,擬樹直言旗”。
端拱元年(988年)召試掂榔,擢右拾遺并直史館继效。他旋即進諫,以《端拱箴》來批評皇宮的奢侈生活装获。后拜左司諫瑞信、知制誥。
淳化二年(991年)穴豫,廬州尼姑道安誣告著名文字學(xué)家徐鉉凡简。當(dāng)時禹偁任大理評事,執(zhí)法為徐鉉雪誣精肃,又抗疏論道安誣告之罪秤涩,觸怒太宗,被貶為商州(今陜西商縣)團練副使司抱。
淳化四年(993年)移官解州(今屬山西)筐眷。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习柠,隨即召回匀谣。任禮部員外郎,再知制誥资溃。太宗至道元年(995年)武翎,任翰林學(xué)士,后以謗訕朝廷的罪名肉拓,以工部郎中貶知滁州(今安徽滁州)后频,次年改知揚州。
宋真宗即位(997年),再召入都卑惜,復(fù)知制誥膏执,上書提出“謹(jǐn)邊防”,“減冗兵露久,并冗吏”等事更米。與撰修《太祖實錄》,因直書史事毫痕,引起宰相的不滿征峦,又遭讒謗,于咸平二年(999年)再次被貶出京城消请,至黃州(今湖北黃岡)栏笆。
咸平四年(1001年)冬改知蘄州(今湖北蘄春),未逾月而卒臊泰,年四十八蛉加。
《宋史》與《東都事略》都有其傳。
蘇軾所撰《王元之畫像贊并序》缸逃,稱他以“以雄風(fēng)直道獨立當(dāng)世”针饥,“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需频。
歐陽修十分仰慕王禹偁丁眼,在滁州時瞻仰其畫像,又作《書王元之畫像側(cè)》昭殉。
王禹偁自編《小畜集》30卷苞七,集名出自《易經(jīng)》:“小畜之象曰‘風(fēng)行天上,小畜’饲化。君子以懿文德”莽鸭。今有《四部叢刊》本,另有其曾孫王汾裒輯《小畜外集》13卷吃靠,以及清光緒年間的孫星華刻本硫眨。近人徐規(guī)所著的《王禹偁事跡著作編年》,收集佚詩佚文多篇巢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