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五代花蕊夫人的《述國亡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咧栗?
十四萬人齊解甲逆甜,更無一個是男兒!
后蜀的君王城樓上竟然豎起了白旗致板,我被封鎖在了這冷清清的行宮里哪里知道忆绰?
十四萬軍士一起放下武器投降,這些人中沒有一個是真正守家衛(wèi)國的男子可岂!
妾:花蕊夫人自稱错敢。
解甲:解除武裝,指投降。
更無:一作“寧無”稚茅。
這首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纸淮。費氏(一說姓徐),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人亚享,因才貌雙全咽块,得幸于后蜀主孟昶,拜貴妃欺税,別號花蕊夫人侈沪。她曾仿王建作宮詞百首,為時人稱許晚凿。孟蜀亡國后亭罪,被擄入宋。宋太祖久聞其詩名歼秽,召她陳詩应役。徐氏就誦了這首“述亡國之由”的詩。
這首詩第一句是敘述蜀國降宋的事實燥筷,第二句使詩意更為深入箩祥,同時也展示出了這位宮妃的內(nèi)心活動和對蜀國滅亡的看法。第三句具體講述蜀國投降的慘狀肆氓,第四句用了反問句式并運用反語斥責(zé)了蜀主的無能袍祖,又嘲笑了文武群臣甘當(dāng)俘虜?shù)某髴B(tài),從而表明了這位宮妃的愛國之心谢揪,報國之志蕉陋。
此詩破題就直述國亡之事:“君王城上豎降旗”。史載后蜀君臣極為奢侈键耕,荒淫誤國,宋軍壓境時柑营,孟昶一籌莫展屈雄,屈辱投降。詩句只說“豎降旗”官套,遣詞含蓄酒奶。下語只三分而命意十分,耐人玩味奶赔。
“妾在深宮那得知”純用口語惋嚎,而意蘊微妙。大致有兩重含義:首先站刑,歷代追咎國亡的詩文多持“女禍亡國”論另伍,如把商亡歸咎于妲己,把吳亡歸咎于西施等等。而這句詩則象是針對“女禍亡國”而作的自我申辯摆尝。語似輕聲嘆息温艇,然措詞微婉,而大有深意堕汞。其次勺爱,即使退一步說,“妾”及時得知投降的事也照樣于事無補讯检,一個弱女子不可能有回天之力琐鲁。不過,“那得知”云云畢竟還表示了一種廉恥之心人灼,比起甘心作階下囚的“男兒”們終究不可同日而語围段。這就為下面的怒斥預(yù)留了地步。
第三句照應(yīng)首句“豎降旗”挡毅,描繪出蜀軍“十四萬人齊解甲”的投降場面蒜撮。史載當(dāng)時破蜀宋軍僅數(shù)萬人,而后蜀則有“十四萬人”之眾跪呈。以數(shù)倍于敵的兵力段磨,背城借一,即使面臨強(qiáng)敵耗绿,當(dāng)無亡國之理苹支。可是一向耽于享樂的孟蜀君臣毫無斗志误阻,聞風(fēng)喪膽债蜜,終于演出眾降于寡的丑劇【糠矗“十四萬人”沒有一個死國的志士寻定,沒有一星半點丈夫氣概,當(dāng)然是語帶夸張精耐,卻有力寫出了一個女子的羞憤:可恥在于不戰(zhàn)而亡狼速。
至此,作者的羞憤痛切之情已醞釀充分卦停,于是爆發(fā)出一句熱罵:“更無一個是男兒向胡!”“更無一個”與“十四萬人”對比,“男兒”與前面“妾”對照惊完,可謂痛快淋漓僵芹。“詩可以怨”小槐,其實豈但可怨而已拇派,這里已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了。
此詩寫得很有激情攀痊,表現(xiàn)出亡國的沉痛和對誤國者的痛切之情桐腌;更寫得有個性,活現(xiàn)出一個活潑潑有性格的女性形象苟径。詩人以女子身份罵人枉為男兒案站,就比一般有力,個性色彩鮮明棘街。就全詩看蟆盐,有前三句委婉含蓄作鋪墊,雖潑辣而不失委婉遭殉,非一味發(fā)露石挂、缺乏情韻之作可比。
據(jù)宋吳曾《能改齋漫錄》险污,花蕊夫人作此詩則有所本痹愚。“前蜀王衍降后唐蛔糯,王承旨作詩云:‘蜀朝昏主出降時拯腮,銜璧牽羊倒系旗。二十萬人齊拱手蚁飒,更無一個是男兒动壤。’”對照二詩淮逻,徐氏對王詩幾處改動都很好琼懊。原詩前二句太刻意吃力,不如改作之含蓄有味爬早,特別是改用第一人稱“妾”的口氣來寫哼丈,比原作多一重意味,頓添神采筛严。這樣的改作實有再造之功醉旦。就詩人陳詩一事而論,不但表現(xiàn)了廉恥之心脑漫,而且有幾分膽氣髓抑。這行為本身就足為孟蜀“男兒”羞咙崎。所以优幸,此詩得到一代雄主趙匡胤的賞識,不是偶然的褪猛。
花蕊夫人 : 在五代十國時期队秩,有幾位被稱作花蕊夫人的女性,她們不僅容貌美麗昼浦,而且能詩善賦馍资,多才多藝。有關(guān)她們的事跡关噪,多散見于五代至兩宋的各種史籍之中鸟蟹,因其所處時代相同,且又均被稱為花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