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羅隱的《籌筆驛》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聚请。
時來天地皆同力荠雕,運去英雄不自由稳其。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炸卑。
唯余巖下多情水既鞠,猶解年年傍驛流。
諸葛亮拋棄隱居為主人分擔興漢之憂盖文,四處征戰(zhàn)竭盡全力帷幄運良籌嘱蛋。
時勢順利時仿佛天地都齊心協(xié)力,大運一去即使英雄也難以指揮自由五续。
蜀漢千里江山被小子輕易拋擲洒敏。遺恨編緯只能怪兩朝老臣譙周。
而今只剩下山巖旁多情的江水返帕,仿佛懷念桐玻,往事不停地繞驛奔流。
籌筆驛:舊址在今四川省廣元北荆萤。《方輿勝覽》:“籌筆驛在綿州綿谷縣北九十九里铣卡,蜀諸葛武侯出師链韭,嘗駐軍籌劃于此≈舐洌”
拋擲:投敞峭,扔,指別離蝉仇。南陽:諸葛亮隱居的地方隆中(今湖北襄陽)屬南陽郡旋讹。
北征:指攻打曹操。東討:指攻打?qū)O權(quán)轿衔。
時來:時機到來沉迹。同力:同心協(xié)力。
運去:時運過去害驹。自由:自己能夠作主鞭呕。
孺子:指蜀后主劉禪。
兩朝:指劉備宛官、劉禪兩朝葫松。冠劍:指文臣、武將底洗。譙周:蜀臣腋么,因力勸劉禪降魏令人痛恨。
解:知道亥揖,懂得珊擂。
這是一首懷古詩,可能是作者落第后游覽籌筆驛時所作,具體創(chuàng)作年代不詳未玻。
此詩首聯(lián)就聯(lián)系諸葛亮灾而,再聯(lián)系籌筆驛作出高度的總括:“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扳剿∨蕴耍”諸葛亮因劉備三顧茅廬去請他,他拋棄了在南陽的隱居生活庇绽,為主公劉備分憂锡搜,出來輔佐劉備建功立業(yè)。北征東討的運籌帷幄瞧掺,他的計謀都是好的耕餐。這里主要是北征,籌筆驛是為伐魏運籌辟狈,是北征肠缔;東征是陪襯,不實指打東吳哼转。劉備去打東吳明未,諸葛亮是反對的,他沒有東討壹蔓。這里實際上是“南征北伐”趟妥,不說“南征北伐”而說“北征東討”,因為上句已用了“南”字佣蓉,為避開重復(fù)披摄,所以這樣說。
頜聯(lián)“時來天地皆同力勇凭,運去英雄不自由疚膊。”時來句當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套像,當時孫權(quán)酿联、劉備兩家的兵力,聯(lián)合起來也不能與曹操大軍相比夺巩。只是倚靠了長江之險贞让,曹操北方的軍隊不習(xí)水戰(zhàn)。又靠了東風(fēng)柳譬,好用火攻來燒毀曹軍的戰(zhàn)船取勝喳张,這是利用天時地理來獲勝,所以說“天地皆同力”美澳。時運不濟销部,像李商隱詩里說的:“關(guān)張無命欲何如摸航?”關(guān)羽、張飛都早死了舅桩,不能幫助諸葛亮北伐酱虎,英雄也不由自主。
頸聯(lián)“千里山河輕孺子擂涛,兩朝冠劍恨譙周读串。”諸葛亮死后撒妈,魏將鄧艾率軍攻蜀恢暖,譙周勸后主投降。后主聽了他的話投降了狰右。蜀國千里山河杰捂,孺子阿斗輕輕地斷送了。在劉備和后主兩朝的文臣武將棋蚌,主要是指諸葛亮嫁佳,他既管政事,又管軍事附鸽,是兩朝冠劍脱拼。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譙周的坷备。
尾聯(lián)歸結(jié)到籌筆驛:“唯余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情臭∈〕牛”在驛亭的巖下水,還在傍驛流著俯在,好像在懷念諸葛亮竟秫。
這首詩先想到諸葛亮,寫他的出山和北伐跷乐,肯定他的用兵“盡良籌”肥败,這就跟籌筆驛的規(guī)劃軍事結(jié)合。既然是“盡良籌”愕提,而他的出師到底有利無利馒稍,這就開出頷聯(lián),歸于時運浅侨,時來才有利纽谒,運去就難辦了。頸聯(lián)歸到運去如输,于是孺子拋棄山河鼓黔,譙周主張歸降央勒。歸結(jié)到巖下水的多情。這里把諸葛亮規(guī)劃的勝利和挫折歸于時運澳化。李商隱《籌筆驛》:“管樂有才真不忝崔步,關(guān)張無命欲何如?”也認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缎谷,由于關(guān)張無命井濒,不能幫助他北伐,也歸結(jié)命運慎陵。溫庭筠《經(jīng)五丈原》:“下國臥龍空寤主眼虱,中原逐鹿不由人∠Γ”他稱蜀國為下國捏悬,稱魏國為中原,含有上國的意思润梯。下國和中原對抗过牙,含有大小強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說“中原逐鹿不由人”纺铭,即認為偏處西南的弱小的下國要跟中原強大的魏國逐鹿寇钉,是不由人力的,即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國來統(tǒng)一中原舶赔,也非人力能達扫倡,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歸之于時運或天命了。這樣的看法勝過兩篇《籌筆驛》的看法竟纳。
就寫籌筆驛說撵溃,李商隱詩的開頭:“猿鳥猶疑畏簡書,風(fēng)云長為護儲胥锥累≡堤簦”何焯批李詩:“起二句即目前所見,覺武侯英靈奕奕如在桶略∮锾裕”看到籌筆驛上的猿鳥還像在畏簡書,風(fēng)云長期在保護營柵际歼,極力寫出諸葛亮的英靈如在惶翻。這個開頭是既切題又推尊諸葛亮,寫得非常有力蹬挺,不是羅隱的多情永傍驛流所能比的维贺。
羅隱 : 羅隱(833-909),字昭諫垃沦,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zhèn))人客给,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肢簿,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靶剑,應(yīng)進士試,歷七年不第池充。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