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張元干的《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夢繞神州路胰耗。悵秋風(fēng)限次、連營畫角,故宮離黍柴灯。底事昆侖傾砥柱卖漫,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赠群。天意從來高難問羊始,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查描,送君去突委。
涼生岸柳催殘暑速警。耿斜河,疏星淡月鸯两,斷云微度闷旧。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钧唐。雁不到忙灼,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钝侠,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该园!舉大白,聽金縷帅韧。
我輩夢魂經(jīng)忱锍酰縈繞著未光復(fù)的祖國中原之路。在蕭瑟的秋風(fēng)中忽舟,一方面双妨,金兵營壘相連,軍號凄厲叮阅;另方面刁品,故都汴京的皇宮寶殿已成廢墟,禾黍充斥浩姥,一片荒涼挑随,真是令人惆悵呵!為什么黃河之源昆侖山的天柱和黃河的中流砥柱都崩潰了勒叠,黃河流域各地泛濫成災(zāi)兜挨?如今,中原人民國破家亡眯分,流離失所拌汇。人口密聚的萬落千村都變成了狐兔盤踞橫行之地。杜甫句云:“天意高難問颗搂,人情老易悲担猛。”從來是天高難問其意丢氢。如今我與君都老了傅联,也容易產(chǎn)生悲情,我們的悲情能向誰傾訴呢?我只能默默地相送到南浦疚察。送君遠去蒸走!
別后,我仍然會佇立江邊眺望貌嫡,不忍離去。見柳枝隨風(fēng)飄起,有些涼意或听,殘暑漸消轻绞。夜幕降臨潭枣,銀河橫亙高空,疏星淡月,斷云緩緩飄動。萬里江山氯庆,不知君今夜流落到何處?回憶過去與君對床夜語扰付,暢談心事堤撵,情投意合,這情景已不可再得了羽莺。俗話說雁斷衡陽实昨,君去的地方連大雁也飛不到,寫成了書信又有誰可以托付盐固?我輩都是胸襟廣闊荒给,高瞻遠矚之人,我們告別時闰挡,看的是整個天下锐墙,關(guān)注的是古今大事礁哄,豈肯像小兒女那樣只對彼此的恩恩怨怨關(guān)心长酗?讓我們舉起酒杯來,聽我唱一支《金縷曲》桐绒,送君上路夺脾!
底事:言何事。
昆侖傾砥柱:古人相信黃河源出昆侖山茉继,《淮南子·地形訓(xùn)》:“河水出昆侖東北陬”咧叭。傳說昆化山有銅柱,其高入天烁竭,稱為天柱菲茬。此以昆侖天柱,黃河砥柱派撕,連類并書婉弹。
九地黃流亂注:喻金兵的猖狂進攻。
聚萬落千村狐兔:形象描寫中原經(jīng)金兵鐵蹄踐踏后的荒涼景象终吼。
耿:明亮镀赌。
大白:酒杯。
此詞作于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际跪。紹興八年因反對“和議”商佛、請斬秦檜等三人而貶為福州簽判的胡銓喉钢,在這年再次遭遣,除名編管新州(今廣東新興)良姆,親友都不敢去送他肠虽,張元干卻寫這首《賀新郎》詞送他。
“賀新郎”是這首詞的詞牌玛追,“送胡邦衡謫新州”是這首詞的題目舔痕,亦可看作是小序,作者在這里交待了詞的寫作背景豹缀、原因和主題伯复。
詞的上闋述時事。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夢繞神州路邢笙。悵秋風(fēng)啸如、連營畫角,故宮離黍氮惯。寫中原淪陷的慘狀叮雳,形象地概括了北宋滅亡的歷史事實,有尺幅千里之勢妇汗。
首句:夢繞神州路帘不。寫作者自己日夜思念北方國土,連做夢都在圍著北宋故都汴京的路轉(zhuǎn)杨箭∧海“繞”,即縈繞互婿,牽掛心間捣郊,不能忘懷。這里有徘徊慈参、巡回之意呛牲。“神州路”驮配,古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娘扩,(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這里指中原淪陷區(qū)。作者為什么要將中原淪陷之慘狀托之于夢呢壮锻?含意有二:一是中原淪陷不可去琐旁,淪陷之慘唯可于夢中見之;二是中原之淪陷如惡夢一般躯保。實景虛寫旋膳,寫出人心之慘痛,故有第二層的質(zhì)問途事。
悵秋風(fēng)验懊、連營畫角擅羞,故宮離黍。這兩句寫夢中所見义图。中原淪陷慘狀减俏,以“悵”為領(lǐng)字。所悵者碱工,一是“連營畫角”金兵軍營相望娃承,軍號凄厲。 二是“故宮離黍”怕篷。當他在夢中來到汴京的時候历筝,那蕭瑟的秋風(fēng),更引起了他的無限悲傷廊谓,當年繁華的汴京梳猪,已成了金兵的軍營,一陣陣哀厲高亢的軍號聲連成一片蒸痹,原來的皇宮大殿長滿了野草春弥,完全變成了荒涼的廢墟。
以上幾句叠荠,層層遞轉(zhuǎn)匿沛,字字沉實,詞人悲憤之情榛鼎,愈轉(zhuǎn)愈深沉逃呼。因為胡銓主張收復(fù)中原、反對議和而得罪權(quán)臣借帘,被貶謫嶺南蜘渣,所以起筆即從中原寫起》稳唬“夢繞神州路。悵秋風(fēng)腿准、連營畫角际起,故宮離黍⊥麓校”是寫對中原地區(qū)的深沉懷念和收復(fù)失地的愿望街望。作者通過對北宋滅亡、汴京荒涼的描寫弟跑,表達了對國事的憂傷灾前。這就與堅決主戰(zhàn)的胡銓溝通了感情,因為他們的心情和意志都是一致的孟辑。所以這個開頭很不尋常哎甲,作者不寫送別之情蔫敲,不寫景物之狀,而從共同關(guān)心的國事寫起炭玫,表示對友人被貶謫的同情奈嘿,并引以為知已,說明他們是志同道合的吞加。
第二層:底事昆侖傾砥柱裙犹,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衔憨、千村狐兔叶圃。嚴詞質(zhì)問悲劇產(chǎn)生的根源,是對開頭四句的追問和深思践图。到底是什么原因盗似,使我們的國家變成這個樣子呢?
底事昆侖傾砥柱平项,底事赫舒,即何事,什么事闽瓢,什么原因接癌,為什么?“昆侖傾砥柱”即“傾昆侖砥柱”扣讼。昆侖,即昆侖山缺猛。古人相信黃河源出昆侖山,傳說昆侖山有銅柱椭符,其高入天荔燎,稱為天柱。見《淮南子·地形訓(xùn)》:“河水出昆侖東北陬销钝∮凶桑”《神異經(jīng)·中荒經(jīng)》:“昆侖之山,有銅柱焉蒸健。其高入天座享,所謂天柱也∷朴牵”古人以昆侖為至高無上的山渣叛。砥柱,即砥柱山盯捌,在今河南陜縣東北黃河中淳衙。《水經(jīng)·河水注》:“砥柱,山名也箫攀。昔禹治洪水肠牲,山陵當中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匠童,河水分流埂材,包山而過,山見水中如柱然汤求,故曰砥柱也俏险。”《禹貢》稱:“異河積石扬绪,至于龍門竖独,又東至于砥柱〖放#”傾莹痢,即摧毀、倒塌墓赴。作者在這里以昆侖天柱竞膳,黃河砥柱,連類并書诫硕,比喻北宋王朝傾垮坦辟。
九地黃流亂注。喻指金人的入侵以及戰(zhàn)爭帶來的慘景章办。九地:九州锉走,即中國,這里指中原淪陷區(qū)藕届。黃流亂注:黃河泛濫挪蹭,洪水橫流。這里喻指金兵的猖狂入侵休偶。
聚萬落梁厉、千村狐兔。即“萬落千村狐兔聚”椅贱,形象描寫中原經(jīng)金兵鐵蹄踐踏后的荒涼破敗景象懂算。正如曹操在《蒿里行》描寫的那樣:“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庇麦。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喜德∩介希”落,即村落舍悯。狐兔航棱,這里指入侵之敵睡雇。
在這里,作者敘述了國家殘破之恨和人民遭難的慘狀饮醇,以山崩地裂它抱,洪水泛濫比喻國家的破亡和金兵的入侵,用狐貍和野兔的聚集朴艰,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造成的荒涼观蓄,反映出人民所承受的災(zāi)難。又以“九地黃流亂注”與上層的“連營畫角”祠墅,“聚萬落侮穿、千村狐兔”與上層的“故宮離黍”,上下照應(yīng)毁嗦,顯得生動形象亲茅,深沉悲憤。
在第二層中狗准,詩人提出了疑問克锣,問而不答。乃因答案分明腔长,不言即知袭祟,況且涉及朝廷統(tǒng)治者而不能言。故而筆鋒一轉(zhuǎn)饼酿,寫出了以下幾句:天意從來高難問榕酒,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故俐。更南浦想鹰,送君去。其言外之意是:天高固然難測药版,而衣冠華族淪于異族之手辑舷,實乃人事使然。此為第三層槽片,感慨時事何缓,點明送別。
天意從來高難問还栓,天意:上天的意志碌廓。此指皇帝的態(tài)度。高難問:難以讓人琢磨剩盒,猜不透谷婆。
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況:況且纪挎。人情:人們之間的交往情誼期贫。一說“人之常情”。老易悲异袄,是說天意既難測通砍,而人越到老了,想起人們之間交往的友情烤蜕,越容易感到悲傷封孙,今有深仇而不思報,故長嘆:悲難訴玖绿。從這里可以看出敛瓷,“悲難訴”的內(nèi)涵是:北宋議和滅亡之悲難訴;南宋王朝茍且偷生斑匪、偏安江左呐籽、迫害忠良,這種悲傷是難以訴說的蚀瘸。
“天意從來高難問狡蝶,況人情、老易悲難訴贮勃√叭牵”出自杜甫詩《暮春江陵送馬大卿公恩命追赴闕下》“天意高難問,人情老易悲”寂嘉,以表示對高高在上的執(zhí)政者的心意難測奏瞬,一味妥協(xié)投降、忘了亡國之仇的不滿泉孩。
更南浦硼端,送君去。寫送別寓搬。作者的筆鋒自然轉(zhuǎn)至送別胡銓珍昨。南浦,泛指送別的地方句喷。出自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镣典,送美人兮南浦⊥偾恚”或江淹《別賦》:“春草碧色兄春,春水淥波。送君南浦锡溯,傷如之何神郊!”
以上幾句是寫作者對南宋朝廷的不滿和對胡銓的慰勉肴裙。在上一層里趾唱,作者用濃重的筆墨寫出了亡國之痛涌乳,至此便很自然地要問: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究竟是誰的過錯呢甜癞?在當時夕晓,這答案不能明白講出,所以作者只好借杜甫的“天意高難問悠咱,人情老易悲”這兩句詩蒸辆,來暗示國破家亡的罪責,應(yīng)由最高統(tǒng)治者來承擔析既。詩人以怨憤的筆調(diào)寫道:上天的意志向來都是難以令人猜測的躬贡,何況人越到老了,想起人們的交往之情越容易悲傷眼坏,這種悲傷的原因也很難訴說得清楚拂玻。是為國家的命運悲傷,還是因為朋友的貶謫悲傷宰译,作者使用“難訴”二字檐蚜,其意豐蘊含蓄,即是對上面問題的回答沿侈,又給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闯第。人老了容易悲傷,現(xiàn)在為自己的知已送別缀拭,其悲傷更屬必然了咳短,所以,作者用“更”字蛛淋,又深入了一層咙好,具體落實在送別上,至此點明主題铣鹏。
上闋的安排敷扫,突出了作者同友人共同的憂國思想,而把個人的傷離放在了次要地位诚卸,使作者與友人的惜別之情不同于一般葵第,這就與那些只寫離情別緒的俗套之作有明顯的區(qū)別。突出了共同的愛國思想合溺,也就把詞的境界卒密,提到了新的高度。故詞的下闋轉(zhuǎn)寫友誼與慰勉棠赛,敘別情:涼生岸柳催殘暑哮奇。耿斜河膛腐、疏星淡月,斷云微度鼎俘。萬里江山知何處哲身。回首對床夜語贸伐。雁不到勘天、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捉邢,肯兒曹脯丝、恩怨相爾汝。舉大白伏伐,聽金縷宠进。
下闋也有三層意思:
第一層: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藐翎、疏星淡月材蹬,斷云微度。換頭四句緊扣上闋結(jié)尾送君“南浦”之意阱高,通過景物描寫赚导,說明送別的時間與地點。
首句:涼生岸柳催殘暑赤惊。點明季節(jié)吼旧,說明作者寫詞時,是在夏末秋初之夜未舟。初秋的涼風(fēng)從岸邊煙柳叢里吹來圈暗,驅(qū)散了殘余的暑氣,這是地面景象裕膀。而夜空中员串,則是耿斜河、疏星淡月昼扛,斷云微度寸齐。在橫斜的銀河里,散布著稀疏的星星抄谐,月亮灑著淡淡的月光渺鹦,不時,偶有一兩片云彩輕輕地緩緩地漂蕩在空中蛹含。耿:明亮毅厚。斜河:天河,即銀河浦箱;銀河偏斜吸耿,又稱斜漢祠锣,表示夜已深。這里作者以凄清的夜景襯托離別時的氣氛和心情咽安。此時此刻伴网,有何感受呢?心里想了些什么呢板乙?
第二層:萬里江山知何處是偷。回首對床夜語募逞。雁不到、書成誰與馋评。設(shè)想分別后的情形放接,表達懷戀的深情。留特。
萬里江山知何處纠脾。極言今后相隔萬里,不知道你在何處蜕青。
回首對床夜語苟蹈。回首:回憶右核,回想慧脱。對床夜語:兩人對躺在床上談話到深夜,說明友誼之深贺喝。對床菱鸥,出自白居易《雨中招張司業(yè)宿》:“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躏鱼〉桑”夜雨,出自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染苛,巴山夜雨漲秋池鹊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茶行∏牛”
這幾句曲曲折折抒寫留戀之情:既反映了他們深厚的友情,也表達了他們對國事的感慨:君此去道路茫茫拢军,國家前途亦茫茫楞陷。
雁不到、書成誰與茉唉。書固蛾,即書信结执。雁不到:相傳雁能傳書,但北雁南飛止于衡陽回雁峰艾凯,而新州在衡陽之南献幔。故民間有“大雁飛不到嶺南,書信難以寄出”的說法趾诗。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蜡感,衡陽雁去天留意”也是說宋代朝臣貶謫遠方,好友大都不敢互通音訊恃泪。蘇軾等人郑兴,也常在詩中提到過”春酰“雁不到”情连,為假托而已。
這幾句是先從眼前的分別寫起览效,次憶舊情却舀,復(fù)嘆別后悲傷。意思是:今宵分別之后锤灿,我們相隔千山萬水挽拔,誰能知道你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從今以后但校,天各一方螃诅,而我們對床夜話的情景,將成為美好的回憶始腾,唯有通過書信表達我們的友情州刽。但是,新州是個連大雁也飛不到的地方浪箭,就是寫成了書信穗椅,又有誰捎得去呢?這里由眼前的送別奶栖,想到了今后可能書信難通匹表,只能回憶以前的友情,這就更深入一層地表達了作者對友人離去的留戀和悲傷宣鄙。
以上幾句袍镀,格調(diào)悲沉。詞的結(jié)尾冻晤,作者勸慰友人苇羡,調(diào)子轉(zhuǎn)而激昂: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鼻弧、恩怨相爾汝设江。舉大白锦茁,聽金縷。這是第三層:遣愁致送別意叉存。
“目盡青天懷今古”照應(yīng)“天意從來高難問”码俩,遠望天空,想到古今世態(tài)的變化歼捏,有四顧蒼茫之感稿存。目盡:極目遠望。
肯兒曹瞳秽、恩怨相爾汝瓣履。言大丈夫不能“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寂诱。意思是:我們談的都是國家大事拂苹,怎么能像孩子一樣只顧說個人恩怨呢?肯痰洒,在這里是怎么肯的意思。兒曹浴韭,即小兒女輩丘喻。兒曹恩怨:指小孩之間一會兒好,一會兒埋怨念颈。相爾汝泉粉,形容兩人講話時互相指著對方的那種樣子。爾和汝榴芳,都是“你”的意思嗡靡。出自韓愈《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窟感√直耍”
舉大白,聽《金縷》柿祈。作者滿腹悲憤感情哈误,通過層次井然的多次轉(zhuǎn)折,這幾句是說躏嚎,遙望蒼天蜜自,俯仰今古,歷史上出現(xiàn)了多少英雄人物卢佣,我們也要象他們那樣重荠,決不做只念恩怨私情的兒女之輩。請滿飲此杯后虚茶,聽我唱一曲《金縷》戈鲁,為你壯行送別吧仇参!詞的煞拍,創(chuàng)造了一個激昂闊大的意境荞彼,雄壯的筆調(diào)冈敛,表現(xiàn)了作者不肯屈服,堅持斗爭的精神鸣皂,傳達了對朋友的鼓勵和支持抓谴,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通觀全詞寞缝,可以看出癌压,這是一首不尋常的送別詞,它打破了歷來送別詞的舊格調(diào)荆陆,把個人之間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這樣一個大背景中來詠嘆滩届,既有深沉的家國之感,又有真切的朋友之情被啼;既有悲傷的遙想帜消,又有昂揚的勸勉。作者以慷慨悲涼的筆調(diào)浓体,所抒發(fā)的不是纏綿悱惻的離愁別恨泡挺,而是憂念國事艱危的憤慨之情。作者連夢中都思念著被金軍蹂躪的中原河山命浴,表現(xiàn)了對南宋投降路線的不滿與憤恨娄猫,特別是詞的結(jié)尾所表白的與友人共勉的磊落胸襟和遠大的抱負,在當時的艱難困境中生闲,是十分可貴的媳溺。
張元干 : 元干出身書香門第屯阀。其父名動,進士出身轴术,官至龍圖閣直學(xué)士难衰,能詩。張元干受其家風(fēng)影響逗栽,從小聰明好學(xué)盖袭,永泰的寒光閣、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讀書處。十四五歲隨父親至河北官廨(在臨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