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宋代 陳與義 《登岳陽樓二首》
洞庭之東江水西流译,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者疤,徙倚湖山欲暮時福澡。
萬里來游還望遠(yuǎn),三年多難更憑危驹马。
白頭吊古風(fēng)霜里革砸,老木滄波無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風(fēng)糯累,夕帆和雁正浮空算利。
樓頭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氣中泳姐。
北望可堪回白首效拭,南游聊得看丹楓。
翰林物色分留少胖秒,詩到巴陵還未工缎患。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之東長江之西,夕陽黃昏阎肝,沒有晚風(fēng)卷起较锡,樓閣上的招牌靜止不動。
登臨當(dāng)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荊州)盗痒,在湖山黃昏下徘徊蚂蕴。
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yuǎn)望是什么心緒俯邓?為避戰(zhàn)亂我奔波三年骡楼。
登樓憑吊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稽鞭,看著遠(yuǎn)山的古樹鸟整,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朦蕴。
平湖映著天空的影子篮条,晴空萬里弟头,波瀾不驚,大雁在空中飛來飛去涉茧。
岳陽樓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赴恨,看日落君山。
往北邊可以看到白首伴栓,往南邊可以看到丹楓伦连。
一路欣賞景色,結(jié)果到了巴陵還沒有寫出來詩钳垮。
⑴簾旌(jīng):酒店或茶館的招子惑淳。夕陽遲:夕陽緩慢地下沉。遲饺窿,緩慢歧焦。
⑵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扎在岳陽肚医。橫分绢馍,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忍宋。
⑷三年多難:公元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滅亡痕貌,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憑危:指登樓糠排。憑舵稠,靠著。危入宦,指高處哺徊。
⑸吊古:哀吊,憑吊乾闰。
⑹晴不風(fēng):晴空萬里落追,波瀾不驚。
⑺杪(miǎo)秋:晚秋涯肩。
⑻君山:全稱君山島轿钠,位于湖南岳陽東部的洞庭湖中。
⑼白首:白發(fā)病苗。這里指為枯萎而不凋謝的白色草疗垛。
⑽丹楓:經(jīng)霜泛紅的楓葉。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硫朦,金兵攻破開封贷腕,北宋滅亡。當(dāng)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jiān)酒稅的小官泽裳,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瞒斩,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涮总,流離失所胸囱。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岳陽樓妹卿,寫下了數(shù)首詩歌以記其事旺矾,其中就有這兩首《登岳陽樓》蔑鹦。
其一
《登岳陽樓》二首都是七言律詩夺克。其中第一首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嚎朽,鄭重其事铺纽。首聯(lián)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哟忍,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狡门,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埽“洞庭之東江水西”其馏,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yùn)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爆安,并以湖叛复、江系之,則岳陽樓之所在扔仓,如或可見褐奥。而后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翘簇。這一句是全詩寫景濃墨重彩的一筆撬码,看似平常,實則細(xì)膩版保∥匦Γ“簾旌”為近景,“夕陽”為遠(yuǎn)景彻犁,近景遠(yuǎn)景合而為一叫胁,詩人的視線由近及遠(yuǎn)地掃描,逐漸放開袖裕,融入那蒼茫的暮色中曹抬。不動的簾旌,表明湖面風(fēng)平浪靜;遲落的夕陽谤民,提示著傍晚的安詳堰酿。這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詩人豐富的遐想张足。
詩的頷聯(lián)從靜態(tài)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触创,轉(zhuǎn)而為強(qiáng)烈的抒情。仿佛是音樂的變奏为牍,這兩句詩似乎是在重復(fù)上面的主題哼绑,風(fēng)格卻又迥然不同了〉锱兀“登臨吳蜀橫分地”抖韩,也是在說登臨的地理位置,卻加入了厚重的歷史感疫铜;“徙倚湖山欲暮時”茂浮,也是在寫黃昏時分登樓觀景,卻融入了些許悵惘之情壳咕。這樣的漸變席揽,是一種烘托,是一種過渡谓厘,是一種物我兼融的摹狀幌羞。在這里,詩人的主體形象不經(jīng)意地竟稳、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在詩中属桦,他在思索,在徘徊住练,在融情入景地啰,在借景抒懷。
經(jīng)過前面的蓄勢讲逛,詩人終于在頸聯(lián)以近于直呼的方式亏吝,發(fā)出了最高亢最強(qiáng)烈的吶喊:“萬里來游還望遠(yuǎn),三年多難更憑危盏混∥蹬福”這兩句詩,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许赃≈古纾“萬里”與“三年”對舉,分別從空間混聊、時間的跨度上來敘述其事弹谁,收到了雙重疊加的藝術(shù)效果,讀之讓人感慨萬分。詩人的“萬里來游”不過是萬里逃難的高雅說法预愤,但是又無可奈何沟于。心中的苦悶,只好在“遠(yuǎn)望”中消解植康】跆“三年多難”,本來已經(jīng)不勝觳觫销睁,卻還要在這里登高臨危供璧,讓人不堪忍受。詩意至此冻记,已經(jīng)一波三折睡毒,千回百轉(zhuǎn),把感情推向了極致檩赢。
詩的最后一聯(lián)吕嘀,顧影自憐违寞,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贞瞒。此時,詩人已屆四十趁曼,到了不惑之年军浆,所以言“白頭”;不說傷今挡闰,而言“吊古”乒融,含蓄蘊(yùn)藉,意味深長摄悯;“風(fēng)霜”明指自然事物赞季,實喻社會現(xiàn)實,語意雙關(guān)奢驯;而“老木滄波”更是包裹詩人形象的一件外衣申钩,無限悲恨。這一聯(lián)似乎是詩人自語瘪阁,未老先衰頭已白撒遣,為國事,為家事管跺,為自己义黎,為那些與自己一樣國破家亡的同鄉(xiāng)們焦慮、憂愁豁跑,吊古傷今廉涕,感懷傷時,在秋霜的季節(jié)里,更覺時世如風(fēng)霜相逼狐蜕,冷峭之極壶愤。那衰老的枯木、那蒼涼的湖面馏鹤,就像是作者自己征椒。淪落天涯無盡的凄涼,國破家亡的無限悲痛湃累,一切盡在不言中勃救。
其二
第一首寫登樓,而第二首轉(zhuǎn)寫景和歸途治力。詩人登上岳陽樓蒙秒,看到的是“天入平湖晴不風(fēng),夕帆和雁正浮空宵统≡谓玻”這就描繪了多種景物:天空、湖水马澈、倒影瓢省、夕日、大雁痊班,構(gòu)成了洞庭湖獨有的美景勤婚。表面上“晴不風(fēng)”三字略顯俗套,但這正和“大漠孤煙直涤伐,長河落日圓”有相同韻味馒胆,不加修飾,只是寫的是湖水之壯美凝果,這更顯手法獨特祝迂。第二聯(lián)寫人亦寫景,而且再次點明時間是傍晚時分器净。第三聯(lián)起型雳,開始寫詩人的歸途了,而且又再一次將詩句引向了景物掌动,向北看四啰,見白草稀稀,向南望則見楓葉紅紅粗恢,這一聯(lián)的描寫將整首詩推向高潮柑晒,對仗工整,別有韻味眷射。最后兩句就是寫詩人只顧觀景匙赞,寫著的詩到了江陵還未完佛掖,這就從側(cè)面襯托了長江洞庭之間風(fēng)光之好。整首詩的感情同第一首一樣涌庭,是“憂”的芥被,因為兩首詩記述的為同一系列的事,其感情也是相同的坐榆,只是被隱藏了拴魄,這首詩實際上表達(dá)了北宋國亡后,作者只能觀景排憂之情席镀。
陳與義 : 陳與義,字去非屎篱,號簡齋服赎,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交播,自曾祖陳希亮遷居洛陽重虑,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xiàn)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堪侯,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嚎尤。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