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唐代 李涉 《牧童詞》
朝牧牛硫嘶,牧牛下江曲阻问。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沦疾。
荷蓑出林春雨細称近,蘆管臥吹莎草綠。
亂插蓬蒿箭滿腰哮塞,不怕猛虎欺黃犢煌茬。
早晨去放牛,趕牛去江灣彻桃。
傍晚去放牛坛善,趕牛過村落。
披著蓑衣走在細雨綿綿的樹林里邻眷,折支蘆管躺在綠草地上吹著小曲眠屎。
腰間插滿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來咬牛犢肆饶。
朝(zhāo):早晨改衩;日出的時候。
蓑(suō):蓑衣驯镊,用草或棕編的防雨用具,類似于雨衣葫督。
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濕地區(qū)或河邊沙地板惑。莖直立橄镜,三棱形。葉細長冯乘,深綠色洽胶,質(zhì)硬有光澤。夏季開穗狀小花裆馒,赤褐色姊氓。地下有細長的匍匐莖丐怯,并有褐色膨大塊莖。塊莖稱“香附子”翔横,可供藥用读跷。
蓬蒿(hāo):“茼蒿”的俗稱。
黃犢(dú):小牛禾唁。
荷:披著舔亭,背上。
詩的大意是:因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蟀俊,怕牛吃了莊稼钦铺,所以把它遠遠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肢预,泉甘草美矛洞,真是個放牧的好地方;放到這兒來的盘逃常可多著哩沼本!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锭沟,牧童又何嘗不想到山坡上和別的放牛娃去玩一會兒抽兆;可是討厭的鳥兒,在天空盤旋族淮。它們餓了辫红,老是要飛到牛背上去啄蟣虱。怎能丟下不管呢祝辣?牛性是好斗的贴妻,特別是牧童放的這頭小白牛更淘氣,它時而低頭吃草蝙斜,時而舉頭長鳴名惩。這鳴聲該不會是尋找觸角的對象的信號吧?真叫人擔(dān)心孕荠,一刻也不能離開它娩鹉。此時,牧童耳邊忽然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稚伍,有人卷著蘆葉在吹口哨弯予。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著牛在堤的那一邊,于是他也學(xué)著樣兒槐瑞,卷著葉子吹起來熙涤,互相應(yīng)和;一面監(jiān)視著這正在吃草的牛困檩,抖動幾下手里的長鞭祠挫,并且向牛說了下面兩句警告的話。這話里是有個典故的悼沿。
原來等舔,北魏時,拓跋輝出任萬州刺史糟趾,從信都到湯陰的路上慌植,因為需要潤滑車輪的角脂,派人到處生截牛角义郑,嚇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來蝶柿。這一橫暴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牧童們誰都知道非驮〗惶溃“官家截爾頭上角”,是這牧童揮鞭時隨口說出來的劫笙。這話對無知的牛來說芙扎,當(dāng)然無異“彈琴”,可是在牧童卻認(rèn)為是有效的恐嚇填大。這是值得深長思之的戒洼。
唐朝自安史亂后,藩鎮(zhèn)割據(jù)允华,內(nèi)戰(zhàn)不停圈浇。官府借口軍需而搶奪、宰殺民間耕牛靴寂,是極常見的事汉额。和張籍同時的詩人元稹在《樂府古題·田家詞》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來兵簇簇,月月食糧車轆轆榨汤。一日官軍收海服蠕搜,驅(qū)車駕車食牛肉∈蘸荆”連肉都被吃光妓灌,那頭上兩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話下蜜宪。這就是當(dāng)時的客觀現(xiàn)實虫埂。對于這種現(xiàn)實,張籍這詩里并未作任何描寫圃验,只是結(jié)尾時借放牛娃的口掉伏,輕輕地點了一下,筆意在若有若無之間,而人民對官府畏懼和對抗的心情斧散,也就可以想見了供常。
全詩十句,是一幅絕妙的牧牛圖鸡捐。前八句生動曲折地描繪了牧場的環(huán)境背景栈暇、牧童的心理活動和牛的動態(tài),情趣盎然箍镜。然而詩的主題并不在此源祈;直到最后兩句,讀者才能看出詩人用意之所在色迂。從前面八句轉(zhuǎn)入最后兩句香缺,如信手拈來,用筆十分自然歇僧;寓尖銳諷刺于輕松調(diào)侃之中图张,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詩歌語言樸直清新馏慨,明白如話埂淮,表現(xiàn)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写隶。
李涉 : 李涉(約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詩人冕房。字不詳躏啰,自號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陽)人耙册。早歲客梁園给僵,逢兵亂,避地南方详拙,與弟李渤同隱廬山香爐峰下帝际。后出山作幕僚。憲宗時饶辙,曾任太子通事舍人蹲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