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唐代 柳中庸 《征人怨 / 征怨》
歲歲金河復玉關拷肌,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
三春白雪歸青冢旨巷,萬里黃河繞黑山巨缘。
年年歲歲戍守金河保衛(wèi)玉關,日日夜夜揮舞馬鞭手握刀環(huán)采呐。
時屆暮春白雪飄飛歸來塞外若锁,萬里奔波渡過黃河繞過黑山。
歲歲:年復一年斧吐,年年月月又固。金河:即黑河,在今呼和浩特市城南煤率。玉關:即甘肅玉門關仰冠。
朝(zhāo)朝:每天,日日夜夜蝶糯。馬策:馬鞭洋只。刀環(huán):刀柄上的銅環(huán),喻征戰(zhàn)事昼捍。
三春:春季的三個月或暮春识虚,此處指暮春。青冢(zhǒng):西漢時王昭君的墳墓端三,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之南,當時被認為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鹃彻。傳說塞外草白郊闯,惟獨昭君墓上草色發(fā)青,故稱青冢蛛株。
黑山:一名殺虎山团赁,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
此詩約作于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年)谨履,當時吐蕃欢摄、回鶻多次侵擾唐朝邊境,唐朝西北邊境不甚安定笋粟,守邊戰(zhàn)士長期不得歸家怀挠。詩中寫到的金河析蝴、青冢、黑山绿淋,都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闷畸,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由此可以推斷吞滞,這首詩是為表現(xiàn)一個隸屬于單于都護府的征人的怨情而作佑菩。
這是一首傳誦極廣的邊塞詩。詩中寫到的金河裁赠、青冢殿漠、黑山,都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佩捞,唐時屬單于都護府绞幌。由此可以推斷,這首詩寫的是一個隸屬于單于都護府的征人的怨情失尖。全詩四句啊奄,一句一景,表面上似乎不相連屬掀潮,實際上卻統(tǒng)一于“征人”的形象菇夸,都圍繞著一個“怨”字鋪開。
前兩句就時記事仪吧,說的是:年復一年庄新,東西奔波,往來邊城薯鼠;日復一日择诈,躍馬橫刀,征戰(zhàn)不休出皇。金河在東而玉門關在西羞芍,相距很遠,但都是邊陲前線郊艘。馬策荷科、刀環(huán)雖小而微,然而對于表現(xiàn)軍中生活來說卻有典型性纱注,足以引起對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聯(lián)想畏浆。這兩句“歲歲”“朝朝”相對,“金河”“玉關”狞贱,“馬策”“刀環(huán)”并舉刻获,又加以“復”字、“與” 字瞎嬉,給人以單調(diào)困苦蝎毡、不盡無窮之感厚柳,怨情自然透出。
前兩句從“歲歲”說到“朝朝”顶掉,似乎已經(jīng)把話說盡草娜。然而對于滿懷怨情的征人來說,這只是說著了一面痒筒。他不僅從那無休止的時間中感到怨苦之無時不在宰闰,而且還從即目所見的景象中感到怨苦之無處不有,于是又有三簿透、四句之作移袍。
“青冢”是王昭君的墳墓老充,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內(nèi)葡盗,當時被認為是遠離中原的一處極僻遠荒涼的地方。傳說塞外草白啡浊,惟獨昭君墓上草色發(fā)青觅够,故稱青冢。時屆暮春巷嚣,在苦寒的塞外卻 “春色未曾看”喘先,所見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蕭殺如此廷粒,令人凄絕窘拯。末句寫邊塞的山川形勢:滔滔黃河,繞過沉沉黑山坝茎,復又奔騰向前涤姊。黃河和黑山相隔甚遠,這里不可坐實理解嗤放。上句說青冢思喊,這里自然想起青冢附近的黑山,并用一個“繞”字牽合次酌,寄寓綿綿怨情恨课。這兩句寫景,似與詩題無關和措,其實都是征人常見之景庄呈,常履之地蜕煌,因而從白雪青冢與黃河黑山這兩幅圖畫里派阱,讀者不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與荒涼,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轉(zhuǎn)戰(zhàn)跋涉的苦辛斜纪。詩雖不直接發(fā)為怨語贫母,而蘊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腸蕩氣文兑。
此詩通篇不著一個“怨”字,卻又處處彌漫著怨情腺劣。詩人抓住產(chǎn)生怨情的緣由绿贞,從時間與空間兩方面落筆,讓“歲歲”“朝朝”的戎馬生涯以及“三春白雪”與“黃河”“黑山”的自然景象去現(xiàn)身說法橘原,收到了“不著一字籍铁,盡得風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藝術效果。而這首詩的謹嚴工整也歷來為人稱道趾断。詩不僅每句自對(如首句中的“金河” 對“玉關”)拒名,又兩聯(lián)各自成對。后一聯(lián)的對仗尤其講究:數(shù)字對(“三”“萬”)與顏色對(“白”“青”“黃”“黑”)同時出現(xiàn)在一聯(lián)之中芋酌;顏色對中增显,四種色彩交相輝映,使詩歌形象富于色澤之美脐帝;動詞“歸”“繞”對舉同云,略帶擬人色彩,顯得別具情韻堵腹。這樣精工的絕句炸站,確是不多見的。
柳中庸 : 柳中庸 (咒唆?—約775)名淡,中庸是其字释液,唐代邊塞詩人全释。河東(今山西永濟)人,為柳宗元族人误债。大歷年間進士浸船,曾官鴻府戶曹,未就寝蹈。蕭穎士以女妻之李命。與弟中行并有文名。與盧綸箫老、李端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