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唐代 宋之問 《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催式,經(jīng)冬復(fù)歷春。
近鄉(xiāng)情更怯避归,不敢問來人荣月。
流放嶺南與親人斷絕了音信,熬過了冬天又經(jīng)歷一個新春梳毙。
越走近故鄉(xiāng)心里就越是膽怯哺窄,不敢打聽從家那邊過來的人。
漢江:漢水账锹。長江最大支流萌业,源出陜西,經(jīng)湖北流入長江奸柬。
嶺外:五嶺以南的廣東省廣大地區(qū)生年,通常稱嶺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廓奕。書:信抱婉。
來人:渡漢江時遇到的從家鄉(xiāng)來的人。
此詩一說作于宋之問神龍二年(706年)途經(jīng)漢水時桌粉。武氏去世后蒸绩,唐中宗將其貶為瀧州參軍。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铃肯,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患亿,途經(jīng)漢江時寫下了此詩。另一說押逼,此詩是李頻由貶所瀧州逃歸洛陽步藕,途經(jīng)漢江(指襄陽附近的漢水)時所作。
《渡漢江》詩意在寫思鄉(xiāng)情切宴胧,真實地刻畫了詩人久別還鄉(xiāng),即將到家時的激動而又復(fù)雜的心情表锻。語極淺近恕齐,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瞬逊,熨貼入微显歧;不矯揉造作,自然至美确镊。
前兩句追敘貶居嶺南的情況士骤。貶斥蠻荒,本就夠悲苦的了蕾域,何況又和家人音訊隔絕拷肌,彼此未卜存亡到旦,更何況又是在這種情況下經(jīng)冬歷春肆良,捱過漫長的時間董瞻。詩人沒有平列空間的懸隔断傲、音書的斷絕式矫、時間的久遠這三層意思醉锄,而是依次層遞姓言,逐步加以展示什荣,這就強化和加深了貶居遐荒期間孤孑屋讶、苦悶的感情又固,和對家鄉(xiāng)仲器、親人的思念⊙龉冢“斷”字“復(fù)”字乏冀,似不著力,卻很見作意沪停。此詩人困居貶所時那種與世隔絕的處境煤辨,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木张、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众辨,都歷歷可見,鮮明可觸舷礼。這兩句平平敘起鹃彻,從容承接,沒有什么驚人之筆妻献,往往容易為讀者輕易放過蛛株。其實,它在全篇中的地位育拨、作用很重要谨履。有了這個背景,下兩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熬丧。
第三笋粟、四兩句描寫詩人逃歸途中的心理變化∥龊“近鄉(xiāng)”交代詩人因長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離貶地害捕,走近家鄉(xiāng)。所謂“情更怯”闷畸,即愈接近故鄉(xiāng)尝盼,離家人愈近,擔(dān)憂也愈厲害佑菩,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盾沫,怕到“不敢問來人”裁赠。按照常情,這兩句似乎應(yīng)該寫成“近鄉(xiāng)情更切疮跑,急欲問來人”组贺,詩人筆下所寫的卻完全出乎常情:“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祖娘∈Ъ猓”仔細尋味,又覺得只有這樣渐苏,才合乎前兩句所揭示的“規(guī)定情景”掀潮。因為詩人貶居嶺外,又長期沒有家人的任何音訊琼富,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仪吧,另一方面又時刻擔(dān)心家人的命運,怕家人由于詩人的牽累而遭到不幸鞠眉∈硎螅“音書斷”“復(fù)歷春”這種思念隨著擔(dān)心同時的到來,形成急切盼回家械蹋,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出皇。這種矛盾心理,在逃歸的路上哗戈,特別是渡過漢江郊艘,接近家鄉(xiāng)之后,有了進一步的戲劇性發(fā)展:原先的擔(dān)心唯咬、憂慮和模糊的不祥預(yù)感纱注,此刻似乎馬上就會被路上所遇到的某個熟人所證實,變成活生生的殘酷現(xiàn)實胆胰;而長期來夢寐以求的與家人團聚的愿望則立即會被無情的現(xiàn)實所粉碎狞贱。因此,“情更切”變成了“情更怯”蜀涨,“急欲問”變成了“不敢問”瞎嬉。這是在“嶺外音書斷”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發(fā)展的必然∶阒眩“情更怯”與“不敢問”更能體現(xiàn)詩人此際強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佑颇。愈接近重逢顶掉,詩人便會愈發(fā)憂慮草娜,發(fā)展到極端,這種憂慮就會變成一種恐懼痒筒、戰(zhàn)栗宰闰,使之不敢面對現(xiàn)實茬贵。
詩人正是這樣逼真地再現(xiàn)了特殊境遇下,對家人的入骨關(guān)愛移袍,吟詠出入類心靈的良善韻律解藻,從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鳴。只是這種境遇的造成葡盗,詩人不能辭其咎螟左。在這一點上,后來杜甫的“反畏消息來觅够,寸心亦何有”(《述懷》)寫戰(zhàn)亂中擔(dān)憂家人胶背,至于不敢面對吉兇未卜的“消息”。則更有時代感喘先,更耐人尋味钳吟。
此詩不僅有巧妙的抒情藝術(shù),而且有更深刻的體會窘拯。作者用逐層遞進的追述红且,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涤姊,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暇番。但是,讀者卻必需經(jīng)過一番認真的咀嚼砂轻,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奔誓,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搔涝,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厨喂,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shù)效果。
宋之問從瀧州貶所逃回家鄉(xiāng)庄呈,經(jīng)過漢江(也就是漢水)時蜕煌,寫了這首詩。宋之問的家在鞏縣诬留,漢水離鞏縣斜纪,雖然還有不少路,但較之嶺外的瀧州文兑,畢竟要近得多盒刚,所以詩里說"近鄉(xiāng)"。詩的語言绿贞,極為淺近通俗因块,但乍一讀,仍不免會有疑惑籍铁。一個離開家鄉(xiāng)已逾半年的游子涡上,能踏上歸途趾断,自當(dāng)心情歡悅,而且這種欣喜之情吩愧,也會隨著家鄉(xiāng)的越來越近而越來越強烈芋酌。宋之問卻偏說"近鄉(xiāng)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詢問家人的消息雁佳,這豈非有點不合情理?
要解開這一疑團脐帝,必須重視詩的前兩句,它們提供了必要的線索糖权。詩人在到達貶所后腮恩,即與家人斷絕了聯(lián)系,且已持續(xù)了半年以上温兼。在這種情況下秸滴,詩人的心境如何呢?詩中似未明言,其實不然募判。"近鄉(xiāng)情更怯"荡含,說明詩人早巳"情怯"。對家中情況的一無所知届垫,使詩人的思慮中释液,增加了不安和疑懼:親人們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間的阻隔,時間的推移装处,使這種不安和疑懼误债,日趨沉重地郁結(jié)在詩人的心頭。渡過漢水妄迁,離鄉(xiāng)日近寝蹈,但心中的恐懼也越來越沉重,因為不祥的猜測登淘,有可能即將被證實箫老。"不敢問",不是"不想問"黔州,詩人也想能盡早知道家人的消息耍鬓。不過,假如能聽到好消息流妻,固然會無限欣喜牲蜀,但萬一相反呢?那么,期待著與家人團聚的喜悅绅这,豈不將被這無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與其如此涣达,不如聽任這模糊不明再持續(xù)下去,因為畢竟還存在著一切皆好的希望啊。這種想問而又不敢問的矛盾心理峭判,反映了詩人焦慮痛苦的心情。大詩人杜甫在戰(zhàn)亂中與親人分離棕叫,又音信不通林螃,在《述懷》一詩中,寫了這樣幾句;"自寄一封書俺泣,今已十月后疗认。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盡管詩人的身份不同伏钠,造成音書慚絕的原因不同横漏,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卻完全相同。當(dāng)然熟掂,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缎浇,不會人人都有;但這種特殊微妙的心理狀態(tài)。卻是大家都能理解赴肚,真實可信的素跺。看似不合情理誉券,其實只是情況特殊而已指厌。
以上這一思索,理解的過程踊跟,可以使我們對這首詩巧妙的抒情藝術(shù)踩验,有更深刻的體會。詩人在用逐層遞進的追述商玫,交代了背景之后箕憾,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傾訴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拳昌。但是厕九,讀者卻必需經(jīng)過一番認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這種特殊的心理狀態(tài)地回,達到與作者的心靈溝通扁远。這種高度簡潔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語言刻像,獲取了極為深遠的藝術(shù)效果畅买。
宋之問 : 宋之問,字延清湃缎,一名少連犀填,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嗓违。一說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縣)人九巡。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