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唐代 李白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顽悼,鳳去臺空江自流曼振。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蔚龙。
三山半落青天外冰评,二水中分白鷺洲。(二水 一作:一水)
總為浮云能蔽日木羹,長安不見使人愁甲雅。
鳳凰臺上曾經(jīng)有鳳凰來悠游,鳳去臺空只有江水依舊東流坑填。
吳宮鮮花芳草埋著荒涼小徑抛人,晉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霧中隱現(xiàn)如落青天外脐瑰,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妖枚。
總有奸臣當?shù)廓q如浮云遮日,長安望不見心中郁悶長懷愁苍在。
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绝页。
江:長江。
吳宮:三國時孫吳曾于金陵建都筑宮寂恬。
晉代:指東晉抒寂,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xué)家郭璞的衣冠诼咏#。現(xiàn)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園內(nèi)郊愧。一說指當時豪門世族朴译。衣冠,士大夫的穿戴属铁,借指士大夫眠寿、官紳。成古丘:晉明帝當年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華一時焦蘑,然而到了唐朝詩人來看的時候盯拱,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丘壑了。現(xiàn)今這里被稱為郭璞墩例嘱,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園內(nèi)
三山:山名狡逢。今三山街為其舊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時拼卵,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奢浑。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恰逢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筑宮城腋腮,于是將這三座山填進了燕雀湖雀彼。三山挖平后壤蚜,在山基修了一條街道,取名為三山街徊哑。半落青天外:形容極遠袜刷,看不大清楚。
二水:一作“一水”莺丑。指秦淮河流經(jīng)南京后著蟹,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窒盐。白鷺洲: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草则,洲上多集白鷺,故名蟹漓。今已與陸地相連炕横,位于今南京市江東門外。
浮云蔽日:比喻讒臣當?shù)勒媳钨t良葡粒。浮云:比喻奸邪小人份殿。日:一語雙關(guān),因為古代把太陽看作是帝王的象征嗽交。
長安: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卿嘲。
《登金陵鳳凰臺》是李白集中為數(shù)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此詩一說是天寶(唐玄宗年號夫壁,742~756)年間拾枣,作者奉命“賜金還山”,被排擠離開長安盒让,南游金陵時所作梅肤;一說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稱是李白游覽黃鶴樓邑茄,是想與崔顥的《黃鶴樓》爭勝姨蝴。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肺缕,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左医,卻不覺得重復(fù),音節(jié)流轉(zhuǎn)明快同木,極其優(yōu)美浮梢。“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彤路,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黔寇,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斩萌。在封建時代缝裤,鳳凰是一種祥瑞屏轰。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而“如今”鳳去臺空憋飞,就連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fù)返了霎苗,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榛做。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fā)揮唁盏。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检眯,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jīng)荒蕪厘擂,東晉的一代風(fēng)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zāi)埂D且粫r的烜赫锰瘸,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刽严。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避凝,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舞萄,二水中分白鷺洲」芟鳎”“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倒脓,三峰并列,南北相連含思。據(jù)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崎弃,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含潘,則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饲做。”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调鬓。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xiàn)、若隱若現(xiàn)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酌伊√谖眩“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居砖,把長江分割成兩道虹脯,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奏候,對仗工整循集,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guān)心現(xiàn)實的蔗草,他想看得更遠些咒彤,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疆柔。但是,“總為浮云能蔽日镶柱,長安不見使人愁旷档。”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歇拆。長安是朝廷的所在鞋屈,日是帝王的象征。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故觅,猶浮云之障日月也厂庇。”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输吏,而自己報國無門权旷,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酪玻“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炼杖,觸境生愁,意寓言外盗迟,饒有余味坤邪。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罚缕,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艇纺。《苕溪漁隱叢話》邮弹、《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黔衡,或許可信。該詩與崔詩工力悉敵腌乡,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盟劫,未易甲乙∮肱Γ”在用韻上侣签,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急迂。語言也流暢自然影所,不事雕飾,瀟灑清麗僚碎。作為登臨吊古之作猴娩,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卷中,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矛双,交織在一起,抒發(fā)了憂國傷時的懷抱仓坞,意旨尤為深遠背零。
李白是天才詩人,并且是屬于那種充滿創(chuàng)造天才的大詩人无埃。然而徙瓶,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嫉称,“馳志”千里侦镇。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织阅,崔顥題詩在上頭”壳繁。因而,“謫仙詩人”難受荔棉、不甘心闹炉,要與崔顥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润樱,乃作鳳凰臺詩以擬之”渣触,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臺》時,才肯罷休壹若。
這雖然是傳言嗅钻,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暾梗《登金陵鳳凰臺》博得了“與崔顥黃鶴樓相似养篓,格律氣勢未易甲乙”的贊揚。其實赂蕴,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柳弄,崔顥的《黃鶴樓》,它們同為登臨懷古的雙璧概说。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shù)特點碧注,首先在于其中所回蕩著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席怪。氣原本是一個哲學(xué)上的概念应闯,從先秦時代起就被廣泛運用纤控。隨著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挂捻,氣也就被當做一個重要的內(nèi)容而在許多的藝術(shù)門類里加以運用。雖然船万,論者對氣的理解刻撒、認識不完全相同骨田,但對所含蘊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與藝術(shù)情調(diào)声怔,又都一致認同态贤。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明顯地充溢著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醋火,統(tǒng)攬四海于一瞬之間悠汽,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芥驳。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柿冲,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兆旬,成為編織巨大藝術(shù)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nèi)含假抄。就像透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巨大立體時空丽猬,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搏跳動與詩人的呼吸一樣宿饱,通過李白的舉重若輕,從容自在脚祟,以浩然雄大之氣充塞整個詩歌境界的努力谬以,也能更進一步感受到他整個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shù)特點。
李白此詩的藝術(shù)特點愚铡,又在于對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蛉签。這既體現(xiàn)在對歷史與自然的認識上,也體現(xiàn)在他構(gòu)造時空藝術(shù)境界的表達方法上沥寥。李白強調(diào)的自然永恒不朽碍舍,一方面是宣傳他的以自然為中心的“物我為一”的世界觀,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揭露歷史上的統(tǒng)治神話邑雅。因為從古而來片橡,幾乎所有的統(tǒng)治者他們都宣揚自己的世代永存與精神不滅,并且還把這樣一種模式灌輸?shù)饺藗兊囊庾R形態(tài)當中淮野,使人深信不疑捧书。但是,李白則對此不以為然骤星。他認為即或是極為強有力的統(tǒng)治者经瓷,就像秦始皇,他可以“揮劍決浮云洞难,諸侯盡西來鸵熟。明斷自天啟验夯,大略駕群才”和橙,然而他終歸也要“但見三泉下乏屯,金棺葬寒灰”(《古風(fēng)·秦王掃六合》),煙消云散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李白看來,宇宙萬物之中屯换,能夠獲得永恒存在的只有自然。一切的繁華與驕奢淫逸都會煙消云散与学;如果說它們還存在彤悔,似乎也只是作為自然的反襯而存在的。另外索守,李白在表現(xiàn)自然力量的雄大與變化的時空觀時蜗巧,則選取了最為典型的事物,即“三山半落”之混茫與“二水中分”之遼闊蕾盯,從而構(gòu)造出闊大的境界幕屹,并且把歷史的變遷,即時間的改變與地點的依舊级遭,即空間的不改整體地表現(xiàn)出來望拖,啟發(fā)人們作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shù)特點挫鸽,還在于別致自然的遣詞造句说敏。由于詩以寓目山河為線索,于是追求情隨景生丢郊,意象諧成也就顯得特別重要盔沫。“鳳凰”的高飛與“鳳凰臺”的“空”枫匾,潔凈架诞、疏朗,與詩人瀟灑的氣質(zhì)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干茉,且意到筆到谴忧,詞義契合,起到了內(nèi)外呼應(yīng)的作用角虫。另外沾谓,整首“登臨”的內(nèi)在精神,與“埋幽徑”“成古丘”的冷落清涼戳鹅,與“三山”“二水”的自然境界均驶,與憂讒畏譏的“浮云”惆悵和不見“長安”無奈凄涼,都被恰切的語詞鏈條緊緊地鉤連在一起枫虏,從而當?shù)闷稹肮沤耦}詠妇穴,惟謫仙為絕唱”的贊譽亮垫。
李白 : 李白(701年-762年)携狭,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回俐,唐朝浪漫主義詩人逛腿,被后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仅颇,出生于西域碎葉城单默,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忘瓦,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