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之城東秘案,有地隱然而高砰苍,以臨于溪,曰新城阱高。新城之上赚导,有池洼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赤惊,荀伯子《臨川記》云也吼旧。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未舟,池水盡黑圈暗,此為其故跡掂为,豈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员串,而嘗極東方菩掏,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昵济;豈其徜徉肆恣智绸,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访忿,則其所能瞧栗,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海铆。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迹恐,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卧斟,況欲深造道德者邪殴边?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珍语。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锤岸,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板乙。推王君之心是偷,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募逞,而因以及乎其跡邪蛋铆?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放接,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刺啦!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纠脾。
臨川郡城的東面玛瘸,有一塊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乳乌,叫做新城捧韵。新城上面市咆,有個池子低洼呈長方形汉操,說是王羲之的墨池,這是荀伯子《臨川記》里說的蒙兰。
羲之曾經(jīng)仰慕張芝“臨池學書磷瘤,池水盡黑”的精神芒篷,(現(xiàn)在說)這是羲之的(墨池)遺址,難道是真的嗎采缚?當羲之不愿勉強做官時针炉,曾經(jīng)游遍東方,出游東海扳抽,在山水之間使他的心情快樂篡帕。莫非他在盡情游覽時,曾在這里停留過贸呢?羲之的書法镰烧,到晚年才特別好。那么他能達到這步楞陷,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怔鳖,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沒有能夠趕上他的人固蛾,是不是后人學習下的功夫不如他呢结执?那么學習的功夫難道可以少下嗎?何況想在道德修養(yǎng)上深造的人呢艾凯?
墨池的旁邊献幔,現(xiàn)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擔心墨池不能出名趾诗,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掛在屋前兩柱之間斜姥,又請求我說:“希望有一篇(墨池)記〔拙梗”推測王先生的用心铸敏,是不是喜愛別人的優(yōu)點,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讓它埋沒悟泵,因而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呢杈笔?莫非也想推廣王羲之的事跡來勉勵那些學員吧?一個人有一技之長糕非,就能使后人像這樣尊重他蒙具;何況那些品德高尚、行為端莊的人朽肥,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范禁筏,對于后世的影響那就更不用說了!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衡招,曾鞏作記篱昔。
臨川:臨川:宋朝的撫州臨川郡(今江西省臨川市)。
隱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隱然:不顯露的樣子州刽。
臨:從高處往低處看空执,這里有“靠近”的意思。
洼然:低深的樣子穗椅。
方以長:方而長辨绊,就是長方形。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匹表,東晉人门坷,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袍镀,世稱王右軍拜鹤。他是古代有名的大書法家,世稱“書圣”流椒。茍伯子:南朝宋人敏簿,曾任臨川內(nèi)史。著有《臨川記》六卷宣虾,其中提到:“王羲之嘗為臨川內(nèi)史惯裕,置宅于郡城東南高坡,名曰新城绣硝。旁臨回溪蜻势,特據(jù)層阜,其地爽塏(kǎi鹉胖,地勢高而干燥)握玛,山川如畫。今舊井及墨池猶存甫菠∧硬”
張芝:東漢末年書法家,善草書寂诱,世稱“草圣”拂苹。王羲之“曾與人書云:‘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痰洒,使人耽(dān瓢棒,酷愛)之若是,未必后之也丘喻「蓿’”(《晉書·王羲之傳》)
信然:果真如此。
邪:嗎泉粉,同“耶”连霉。
方:當……時。
強以仕:勉強要(他)作官。王羲之原與王述齊名窘面,但他輕視王述翠语,兩人感情不好叽躯。后羲之任會稽內(nèi)史時财边,朝廷任王述為揚州刺史,管轄會稽郡点骑。羲之深以為恥酣难,稱病去職,誓不再仕黑滴,從此“遍游東中諸郡憨募,窮諸名山,泛滄涸玻”菜谣。
極東方:游遍東方。極晚缩,窮盡尾膊。
出滄海:出游東海。滄海荞彼,指東海冈敛。
娛其意:使他的心情快樂。
豈有:莫非鸣皂。
徜徉肆恣:盡情游覽抓谴。徜徉,徘徊寞缝,漫游癌压。肆恣,任意荆陆,盡情措拇。
休:停留。
書:書法慎宾。
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別好丐吓。《晉書·王羲之傳》:“羲之書初不勝(不及)庾翼趟据、郄愔(xìyìn)券犁,及其暮年方妙。嘗以章草答庾亮汹碱,而(庾)翼深嘆伏粘衬。”所能:能夠達到這步。
蓋:大概稚新,副詞勘伺。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致褂删,取得飞醉。天成:天然生成。
及:趕上屯阀。
豈其學不如彼邪:是不是他們學習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缅帘?豈,是不是难衰,表示揣測钦无,副詞。學盖袭,指勤學苦練失暂。
則學固豈可以少哉:那么學習的功夫難道可以少下嗎?則鳄虱,那么弟塞,連詞。固醇蝴,原來宣肚,本。豈悠栓,難道霉涨,表示反問,副詞惭适。
深造道德:在道德修養(yǎng)上深造笙瑟,指在道德修養(yǎng)上有很高的成就。
州學舍:指撫州州學的校舍癞志。
教授:官名往枷。宋朝在路學、府學凄杯、州學都置教授错洁,主管學政和教育所屬生員。
其:指代墨池戒突。
章:通“彰”屯碴,顯著。
楹間:指兩柱子之間的上方一般掛匾額的地方膊存。楹导而,房屋前面的柱子忱叭。
揭:掛起,標出今艺。
推:推測韵丑。
一能:一技之長,指王羲之的書法虚缎。
不以廢:不讓它埋沒撵彻。
因以及乎其跡:因此推廣到王羲之的遺跡。
推:推廣遥巴。
學者:求學的人千康。
夫:語氣詞享幽,放在句首铲掐,表示將發(fā)議論。
尚之如此:像這樣尊重他值桩。尚摆霉,尊重,崇尚奔坟。
仁人莊士:指品德高尚携栋、行為端莊的人。
遺風余思:遺留下來令人思慕的美好風范咳秉。余思婉支,指后人的懷念。余澜建,也是“遺”的意思向挖。
被于來世:對于后世的影響。被炕舵,影響何之。
何如哉:會怎么樣呢?這里是“那就更不用說了”的意思咽筋。
墨池在江西省臨川縣溶推,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筆硯處。相傳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池邊習字奸攻,池水盡黑蒜危。曾鞏欽慕王羲之的盛名,于慶歷八年(1048)九月睹耐,專程來臨川憑吊墨池遺跡辐赞。于是曾鞏根據(jù)王羲之的軼事,寫下了這篇著名散文《墨池記》疏橄。
本文在寫作上采用夾敘夾議的方式占拍。先記敘墨池的方位略就、形狀、傳聞晃酒,然后發(fā)表議論表牢,接著記敘王羲之的軼聞,再議論后世之所以沒有人能夠比得上王羲之贝次,是因為他們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崔兴,并由此聯(lián)系到道德方面的深造修養(yǎng)。最后記敘學官王盛為推廣王羲之的事跡而采取的—系列措施蛔翅,并對其用意發(fā)表議論敲茄,從而揭示出文章深刻的主題。
這篇短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因小及大山析,小中見大堰燎,用小題目做大文章。題目是為墨池作記笋轨,據(jù)說這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洗滌筆硯之池秆剪,但實際上,傳為王羲之墨池舊跡的爵政,還有浙江會稽等多處仅讽。從曾鞏此文“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的語氣來看钾挟,他對臨川墨池是否確為王羲之的真跡洁灵,也是抱著懷疑態(tài)度的。因此掺出,他略記墨池的處所徽千、形狀以后,把筆鋒轉(zhuǎn)向探討王羲之成功的原因:“蓋亦以精力自致者蛛砰,非天成也”罐栈。也就是說,并非“天成”泥畅,而是后天勤學苦練的結(jié)果荠诬。這是本文的第一層意思。這層意思緊緊扣住“墨池”題意位仁,應是題中應有之義柑贞。
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完結(jié)。作者由此進一步引申聂抢、推論:(一)學習書法是如此钧嘶,“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從學習書法推及道德修養(yǎng)琳疏,強調(diào)都不是先驗的有决,而是后天獲得的闸拿;(二)從“人之有一能”尚且為后人追思不已,推及“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將永遠影響后世书幕。也從書法推及風節(jié)品德新荤,從具體的書法家推及更廣泛的仁人志士,這是從他們對后人的影響來立論的台汇。這兩點推論都極為自然苛骨,并非外加,表現(xiàn)了曾鞏思路的開闊苟呐,識見的高超痒芝。如果是低手寫作這類碑板文字,往往就事論事牵素,粘著題義严衬,不知生發(fā)、開掘的两波。這是本文的第二層意思瞳步。沈德潛評本文說:“用意或在題中闷哆,或出題外腰奋,令人徘徊賞之”д”(《八大家文讀本》卷二十八)“題中”“題外”劣坊,即分別指上述兩層意思。
更有說者屈留,“題外”實在還在“題中”局冰。這兩層意思不僅由小及大,從前者推出后者灌危,順理成章康二;而且,從講書法到講道德勇蝙,從講懷念書法家到追慕先德沫勿,都還是跟題意相扣的。為什么能這樣說呢?因為墨池舊址“今為州學舍”味混;本文之作产雹,又是作者應“教授王君”的請求;王的目的又是“勉其學者”翁锡。所以蔓挖,重點是一個“勉”字。于是馆衔,從學習書法到道德風節(jié)瘟判,自然是勉勵生員們的應有內(nèi)容怨绣。如果死扣“墨池”,拘于一般題義拷获,只講書法梨熙,倒反死于題下,甚至遠離作記本意了刀诬。所以咽扇,這第二層意思,就一般作法來說陕壹,是“題外”质欲;就本文來說,實在還在“題中”糠馆。
這篇短文的另一特點是多用設問句和感嘆句嘶伟。全文可分十四句,其中設問句五句:“豈信然邪?”“而又嘗自休于此邪?”“況欲深造道德者邪?”“而因以及乎其跡邪?”“以勉其學者邪?”“也”字句兩句:“荀伯子《臨川記》云也”又碌,“非天成也”九昧。最后又以一個感嘆句作結(jié):“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毕匀≈ィ”這些句式的大量運用,使這篇說理短文平添了一唱三嘆的情韻皂岔。特別是五個設問句蹋笼,兼收停頓、舒展之功躁垛,避免一瀉無余之弊剖毯,低徊吟誦,玩索不盡教馆。前人以“歐曾”并稱逊谋,在這點上,曾鞏是頗得歐陽修“六一風神”之妙的土铺。
名為《墨池記》胶滋,著眼點卻不在"池“,而在于闡釋成就并非天成舒憾,要靠刻苦學習的道理镀钓,以此勉勵學者勤奮學習。文章以論為綱镀迂,以記為目丁溅,記議交錯,綱目統(tǒng)一探遵,寫法新穎別致窟赏,見解精警妓柜,確是難得之佳作。
本文意在寫論涯穷,但發(fā)議之前棍掐,又不能不記敘與墨池有關的材料。否則拷况,議論使無所附麗作煌,顯得浮泛,失之空洞說教赚瘦。如記之過詳粟誓,又會喧賓奪主,湮沒題旨起意。故作者采用了記議結(jié)合鹰服,略記詳論的辦法,以突出文章的題旨揽咕。開頭悲酷,大處落筆,以省險的筆墨亲善,根據(jù)荀伯子《臨川記》所云设易,概活了墨他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和狀貌:
“臨川之城東逗爹,有地隱然而高亡嫌,以臨于溪,曰新城掘而。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長”于购。同時袍睡,又根據(jù)王羲之仰慕張芝,"臨池學書肋僧,池水盡黑"的傳說斑胜,指出墨池得名的由來。其實嫌吠,有關墨池的傳說止潘,除《臨川記》所述之外,還有諸種說法辫诅,因本文的目的在于說理凭戴,不在于記池,所以皆略而未提炕矮。文辭之簡約么夫,可謂惜墨如金者冤。對于墨他的記敘,雖要言不煩档痪,卻鋪設了通向議論的軌道涉枫。接著文章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退離官場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腐螟。據(jù)《晉書》記載愿汰,驃騎將軍王述,少時與羲之齊名乐纸,而羲之甚輕之尼桶。羲之任會稽內(nèi)史時,述為楊川刺史锯仪,羲之成了他的部屬泵督。后王述檢察會稽郡刑改,羲之以之為恥庶喜,遂稱病去職小腊,并于父母墓前發(fā)誓不再出來做官。對于王羲之的這一段經(jīng)歷久窟,作者只以"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強以仕"一語帶過秩冈,略予交代,隨之追述了王羲之隨意漫游斥扛,縱情山水的行蹤:“嘗極東方入问,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稀颁,豈有徜徉恣肆芬失,而又嘗自休于此邪?”這一段簡略追述匾灶,也至關重要棱烂。它突出了王羲之傲岸正直、脫塵超俗的思想阶女,這是王羲之學書法的思想基礎和良好的精神氣質(zhì)颊糜,不能不提。從結(jié)構(gòu)上講秃踩,"又嘗自休于此邪"一語衬鱼,用設問句式肯了王羲之曾在臨川學書,既與上文墨池掛起鉤來憔杨,又為下文的議論提供了依據(jù)鸟赫。隨后,在記的基礎上,文章轉(zhuǎn)入了議:“羲之之書晚乃善惯疙,則其所能翠勉,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霉颠《月担”虞和《論書表》云:“羲之書在始末有奇,殊不勝庾翼蒿偎,迨其末年朽们,乃造其極。嘗以章草書十紙诉位,過亮骑脱,亮以示翼。翼嘆服苍糠,因與羲之書云:‘吾昔有伯英章草書十紙叁丧,過江亡失,常痛妙跡永絕岳瞭。忽見足下答家兄書拥娄,煥若神明,頓還舊觀'瞳筏≈神”這說明王羲之晚年己與"草圣"張芝并駕齊驅(qū),可見"羲之之書晚乃成"之說有事實根據(jù)姚炕,令人信服摊欠。那么,羲之書法所以"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柱宦?那就是專心致志些椒,勤學苦練的結(jié)果,而不是天生的捷沸。至此摊沉,原因,在于缺乏勤奮精神痒给,進一步說明了刻苦學習的重要性。最后骏全,又循意生發(fā)苍柏,引申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養(yǎng)上去,指出"深造道德"姜贡,刻苦學習也是不可少的.就這樣试吁,正面立論,反面申說,循意生發(fā)熄捍,一層深似一層地揭示了文章的題旨烛恤。然而,作者對題旨的開拓并未就此止步余耽。在簡略記敘州學教授王盛向他素文的經(jīng)過以后缚柏,文章再度轉(zhuǎn)入議論:"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碟贾,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币喧?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這雖是對王君用心的推測,實則是作者作記的良苦用心.接著袱耽,又隨物賦意杀餐,推而廣之,進一步議論道:"夫人之有一能朱巨,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史翘,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冀续。"作者由王羲之的善書法之技琼讽,推及到"仁人莊士"的教化、德行沥阳,勉勵人們不僅要有"一能“跨琳,更要刻苦學習封建士大夫的道德修養(yǎng),從而把文意又引深一層桐罕。曾鞏是"正統(tǒng)派"古文家脉让,文章的衛(wèi)道氣息較濃厚,這里也明顯地流露了他衛(wèi)道的傳統(tǒng)思想功炮。
在宋代以"記"為體裁的說理散文中溅潜,象《墨池記》這樣以記為附,以議為主的寫法還是不多見的薪伏」隼剑《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嫁怀。但這種"意“设捐,不是靠發(fā)"議"表?達出來的,而是隨著山水相映塘淑、朝暮變比萝招、四季變幻的自然景物描寫透露出來的;《岳陽樓記》的重心不在記樓存捺,在于敞露個人"先天下之憂而憂槐沼,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在抒情方式上,作者采用的是觸景生情的方法岗钩,因而文章鋪排筆墨纽窟,以較鄉(xiāng)的篇幅寫了岳陽樓變幻莫測的景色.而《墨池記》用于記"池"的文字較少,議論文字卻很多兼吓。它不是在記敘之后再發(fā)議論臂港,而是記事、議論錯雜使用周蹭,渾然一體趋艘。盡管議多于記,卻無斷線風韻凶朗,游離意脈之弊瓷胧,讀來覺得自然天成∨锓撸可以說《墨池記》脫盡了他人窠臼搓萧,辟出了自家蹊徑。
曾鞏 : 曾鞏(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宛畦,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豐六年四月十一日)瘸洛,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次和。漢族反肋,建昌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踏施。曾致堯之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