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氏亂天紀(jì),賢者避其世掀序。
黃綺之商山帆焕,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fù)湮不恭,來徑遂蕪廢叶雹。
相命肆農(nóng)耕,日入從所憩换吧。
桑竹垂馀蔭折晦,菽稷隨時藝;
春蠶收長絲沾瓦,秋熟靡王稅满着。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贯莺。
俎豆猶古法风喇,衣裳無新制。
童孺縱行歌乖篷,班白歡游詣响驴。
草榮識節(jié)和,木衰知風(fēng)厲撕蔼。
雖無紀(jì)歷志豁鲤,四時自成歲秽誊。
怡然有余樂,于何勞智慧琳骡?
奇蹤隱五百锅论,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異源楣号,旋復(fù)還幽蔽最易。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炫狱。
愿言躡清風(fēng)藻懒,高舉尋吾契。
秦王暴政亂綱紀(jì)视译,賢士紛紛遠(yuǎn)躲避嬉荆。
四皓隱居在商山,有人隱匿來此地酷含。
往昔蹤跡消失盡鄙早,來此路途已荒廢。
相喚共同致農(nóng)耕椅亚,天黑還家自休息限番。
桑竹茂盛遮濃蔭,莊稼種植按節(jié)氣呀舔。
春蠶結(jié)繭取長絲弥虐,秋日豐收不納稅。
荒草遮途阻交通媚赖,村中雞犬互鳴吠躯舔。
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省古。
兒童歡跳縱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丧失。
草木花開知春到豺妓,草衰木凋知寒至。
雖無年歷記時日布讹,四季推移自成歲琳拭。
歡快安逸樂無窮,哪還需要動知慧描验?
奇蹤隱蔽五百歲白嘁,一朝開放神奇界。
浮薄淳樸不同源膘流,轉(zhuǎn)眼深藏?zé)o處覓絮缅。
請問世間凡夫子鲁沥,可知塵外此奇跡?
我愿踏乘輕云去耕魄,高飛尋找我知己画恰。
嬴(yíng)氏:這里指秦始皇嬴政。
黃綺:漢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黃公吸奴、綺里季的合稱允扇。此指商山四皓。
伊人:指桃源山中人则奥。云:句中助詞考润,無義。逝:離去读处,即逃至山中糊治。
往跡:人或車馬行進(jìn)所留下的蹤跡。湮(yān):埋沒档泽。
相命:互相傳令俊戳,此指互相招呼。肆:致力馆匿。
從:相隨抑胎。所憩:休息的處所。
菽(shū):豆類渐北。稷(jì):谷類阿逃。藝:種植。
靡(mǐ):沒有赃蛛。
曖(ài):遮蔽恃锉。
俎(zǔ)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呕臂、宴饗時盛食物用的兩種禮器破托。亦泛指各種禮器。
衣裳(cháng):古時衣指上衣歧蒋,裳指下裙土砂。后亦泛指衣服。
童孺(rú):兒童谜洽。
班白:指須發(fā)花白萝映。班,通“斑”阐虚。詣(yì):玩耍序臂。
節(jié)和:節(jié)令和順。
紀(jì)歷:紀(jì)年实束、紀(jì)月奥秆、紀(jì)日的歷書逊彭。
成歲:成為一年。
余樂:不盡之樂吭练。
于何:為什么诫龙,干什么。
五百:五百年鲫咽。從秦始皇到晉太元中的五百多年签赃。
神界:神奇的界域。
淳:淳厚分尸,指桃源山中的人情風(fēng)尚锦聊。薄:浮薄箩绍,指現(xiàn)實社會的人情世態(tài)孔庭。
旋:很快。幽蔽:深暗材蛛。
游方士:游于方外之士圆到。
塵囂:世間的紛擾、喧囂卑吭。
躡(niè):踩芽淡。
契(qì):契合,指志同道合的人豆赏。
此詩作于陶淵明晚年挣菲,約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元熙三年(421年)掷邦,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白胀,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陶淵明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抚岗,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或杠,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担《桃花源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廷痘。
陶淵明寫桃花源,用了散文與詩兩種文體件已。《桃花源記》主要是描寫漁人出入桃花源的經(jīng)過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元暴;《桃花源詩》是以詩人的口吻講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篷扩、安寧≤哉担《桃花源詩》內(nèi)容豐富鉴未,對于了解陶淵明描寫桃花源的意圖和生活理想很有幫助枢冤。
詩分三段。開頭六句為第一段铜秆,敘述淹真、說明桃花源中人的來歷,跟《桃花源記》中所記“自云先世避秦時亂连茧,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核蘸,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意思大體相同啸驯。但詩中具體列出黃(夏黃公)客扎、綺(綺里季)避秦時亂到高山的實例,來暗示桃花源中人與這些古代賢者志趣一致罚斗,或者說徙鱼,正是那些賢者帶他們到桃花源的。
中間十八句為第二段针姿,介紹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袱吆。先寫桃花源里人參加勞動,日出而作距淫,日沒而息绞绒。“相命肆農(nóng)耕”溉愁,是說相互招呼处铛,努力耕作」战遥“秋熟靡王稅”撤蟆,是說到了秋收時,勞動果實歸勞動者所有堂污,用不著向官府繳納賦稅家肯,說明沒有封建剝削和壓迫∶瞬“荒路曖交通讨衣,雞犬互鳴吠”和《桃花源記》中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相照應(yīng)式镐,兩句意思大體一致反镇。接著寫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仍然保持著古代的禮儀娘汞,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樣歹茶。孩子們縱情地歌唱,老人們自由自在地游樂。最后寫那里的一切都是順應(yīng)自然惊豺,怡然自得燎孟。隨著季節(jié)的自然變化調(diào)節(jié)生活和勞作,所以連歷法也用不著尸昧,更不用竭盡思慮揩页、費心勞神了。
最后八句為第三段烹俗,詩人發(fā)表議論和感慨爆侣。“奇蹤隱五百”衷蜓,是說從秦到晉累提,桃花源中人隱居了五百年(概數(shù),實際是約六百年)磁浇≌悖“一朝敞神界”是說桃花源被漁人發(fā)現(xiàn),泄露了這個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置吓∥扌椋“旋復(fù)還幽蔽”,是說桃花源剛敞開又立即與外界隔絕衍锚,也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說的“遂迷友题,不復(fù)得路”。既然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已“處處志之”戴质,那么怎么會再也找不著呢度宦?其實這個問題在《桃花源詩》里已經(jīng)作了回答,那就是“淳薄既異源”告匠,意思是說戈抄,世俗生活的淺薄與桃花源中民風(fēng)的淳樸,是格格不入后专,絕然不同的划鸽。如果真在那么一個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給劉子驥他們找到了戚哎,那么裸诽,它就不能獨立存在。東晉末期型凳,戰(zhàn)亂頻繁丈冬,徭役繁重,人民逃亡甘畅。詩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寫得那么安寧殷蛇、和諧实夹,這正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否定。千余年來粒梦,不知有多少人對桃花源的有無進(jìn)行過探討。有人說荸实,避亂逃難時匀们,確實有許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窮鄉(xiāng)僻壤去過理想的生活准给。但顯然不能據(jù)此而把這個理想與桃花源等同起來泄朴,因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詩人理想化了的÷兜“借問游方士祖灰,焉測塵囂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塵囂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畔规【址觯“愿言躡輕風(fēng),高舉尋吾契叁扫∪瑁”這是詩人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義色彩莫绣。意思是希望能駕起輕風(fēng)畴蒲,騰飛而起,去追求那些與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們(其中包括詩的開頭所說的古代賢者和桃花源中人)对室。
據(jù)蕭統(tǒng)《陶淵明傳》記載:“淵明不解音律模燥,而蓄無弦琴一張,每酒適掩宜,輒撫弄以寄其意蔫骂。”無弦琴是彈奏不出聲音的锭亏,撥弄它是為了“寄其意”纠吴,描寫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雖然超塵脫俗慧瘤,無法實現(xiàn)戴已,卻也正是為了“寄其意”。
從以上簡單的分析來看锅减,《桃花源詩》在有些方面確比《桃花源記》寫得更為具體糖儡、詳細(xì)≌唬《桃花源記》局限于寫漁人的所見所聞握联,漁人在桃花源逗留時間不長桦沉,見聞有限。而《桃花源詩》顯得更為靈活自由金闽,也便于詩人直接抒寫自己的情懷纯露,因此讀《桃花源記》不可不讀《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和《桃花源記》都是描寫同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代芜,但并不讓人覺得重復(fù)埠褪。《記》是散文挤庇,有曲折新奇的故事情節(jié)钞速,有人物,有對話嫡秕,描寫具體渴语,富于小說色彩;《詩》的語言比較質(zhì)樸昆咽,記述桃源社會的情形更加詳細(xì)驾凶。《記》是以漁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潮改,處處寫漁人所見狭郑,作者的心情、態(tài)度隱藏在文本之后汇在,而《詩》則由詩人直接敘述桃源的歷史狀態(tài)翰萨,并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感慨與愿望,二者相互映照糕殉,充分地顯示桃花源的思想意義和審美意義亩鬼。
有人認(rèn)為《桃花源詩》贊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種消極阿蝶、倒退的表現(xiàn)雳锋。這其實是沒有真正領(lǐng)會詩人寫作的本意。所謂“古法”羡洁,雖是一種寄托玷过,表示向往古代社會的淳樸,而并非是要開歷史的倒車筑煮;所謂“于何勞智慧”實際是對世俗生活中的爾虞我詐辛蚊、勾心斗角表示憎惡與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真仲,陶淵明是一個“有志天下”“欲為為而不能為”的人袋马,他有自己的理想和報負(fù)而無法實現(xiàn),這才是他的思想本質(zhì)秸应。
陶淵明 :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虑凛,字元亮碑宴,(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桑谍,私謚“靖節(jié)”延柠,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xué)家锣披、辭賦家捕仔、散文家。漢族盈罐,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詳細(xì)]